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苦樂相伴 禍福相依
2014/08/20 15:17:46瀏覽178|回應0|推薦0
人身為一個能量的聚合體

前世的身口意造作 有達到輪迴人身的善業水準(佛法術語:引業) 所以獲得人身

雖然都是人類 但是 每個人的能量(福報)不同(佛法術語:滿業)

又隨著身口意的造作 能量也不斷地消長改變

基本上 五蘊六塵的愉悅 或是名聞利養 都是能量的釋放消失(善業果報)

所以 除非是積了很大的善業(銀行存款) 可供大量享用

否則 不當地揮霍的結果 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 光鮮亮麗的背後 常常是難以想像的

叱吒風雲的結局 往往也是不堪回首的

除非是前世累積了很大的善業(銀行存款) 而且 懂得惜福與培福的道理

這是 目前教育制度下 或是 世俗價值中 流行傳媒 有時忽略 (輪迴的真實性)

但是 卻非常重要的觀念原理

就是用 科學的能量角度 來看人生命運的變化

甚至 飲食習慣過於濃烈(太鹹太甜太辣) 能量一點一滴流失

長期也會影響身體健康 ~ 能量耗損

宇宙的萬相是01數位化的生滅變化的資料 但人類的感官 卻是粗糙類比似的思維

世間五蘊六塵的快樂為何物?

用以下幾個例子來說明

一 拼圖

先把一張好的完整的圖案 分解成幾百上千片

然後 心中產生從完整到分裂的失落感~痛苦或焦慮

再一片一片地辛苦組合

組合過程當中 看著件件完整的圖案 心中原本的失落感稍減

相對地 會升起稍微的成就感~快樂

最後 費盡九牛二虎之力 終於完成 有了愉悅的感受

人世間的五蘊六塵的快樂 基本上的原理 就是如此

先製造痛苦 然後解除 稱之為快樂

而從頭到尾 就只是恢復原狀而已 ~ 因為能量不滅平衡定律

當然 用拼圖來比喻 是比較粗糙的相狀

但是微細的快樂的構成原理 亦復如是

微細的部分 也就是楞嚴經理講的道理

本性原本清淨 但五蘊六塵所染 產生疲勞的錯覺

而疲勞後會有恢復清淨的"相對快樂" 這就是世俗所謂的快樂

但因無明輪迴的習氣業力所致 有時會認為快樂是絕對的

譬如說 飲食的滿足 其實也是本性的疲勞產生的錯覺

所以 如果長時間晚餐不吃的眾生 頭腦會比較清淨 飢餓感很低

如果突然一吃晚餐 會有像喝醉酒時 頭暈昏沉得不舒服的感受

但如果 又幾天連續吃下來 很快地又會恢復原來的樣子

又譬如 第一次喝酒抽菸的感覺 其實都不好

但慢慢會把恢復原狀的感覺(如同交流電的來回非常快速變化)

將快樂與抽菸喝酒畫上等號 於是莫名其妙的上癮

缺少了它 好像渾身不對勁 都是無名的習氣所致



二 雲霄飛車

先搭上飛車 然後利用能量 漸漸升高 再利用高度的下降(能量的釋放)

產生愉悅的感受

愈來愈複雜的設計下 有些會製造出緊張或危險的解除

所以有痛苦後 產生的相對快樂

最後還是一樣 回到搭飛車的同一地點

輪迴的真相本質 無非是猴子朝三暮四的追求 所產生片面的好壞苦樂

到底是早上先吃三顆果實好? 還是 先吃四顆果實好?

其實 最後的結果還不都一樣 都是七顆 (佛法術語:生死即涅槃)

要不先苦後樂 要不先樂後苦 愈苦則愈樂 愈樂則愈苦

楞嚴經 : 離一切相 即一切法

一切佛法所要表達的觀念 就是 離開表相的短暫的算計與執著 因為本質上是一樣的

必須合乎 科學的能量不滅平衡定律

不過在輪迴過程中的所養成的習氣 也會影響很大

譬如 只顧眼前 不顧以後 卻大量刷卡的習氣

或是 損人利己的習氣

或是 重視眼前利益 過於計算的習氣

或是 自身驕傲而攻擊他人的習氣

皆是不明因果的邪見

其衡量的標準 就是 十善業的量度尺

古人說 非禮勿視 非禮勿言 非禮勿聽 非禮勿動

無非就是人類平時節省能量的耗損

而菩薩的修持則是 六波羅密 為標準

地藏經講解 影片

YouTube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6Ih0hVWDhQ


老子〈常清靜經〉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吾不知其名, 強名曰道。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
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
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
三者既悟,唯見於空。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
所空既無,無無亦無。
無無既無,湛然常寂。
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
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
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孰德。執著之者,不名道德。
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
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
常沈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avefalse&aid=16399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