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文昌帝君的輪迴轉世
2014/08/19 15:43:16瀏覽3413|回應0|推薦0
文昌帝君的輪迴轉世 第27分鐘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a0Rkh8mDO4&list=PLHX6aWUedjzrLgRBOYrHCJssDG-Nsfm1z&index=15
唯識學概要 淨土教觀學苑 淨界法師



是文昌帝君自己現身說法,說他在一十七世當中做知識分子,『士大夫身』就是知識分子。過去知識分子多半都是出仕,考取功名做官,為國家、為人民服務。

在《道藏》裡面的《梓潼帝君化書》記載他的轉世,始從周朝,一直講到宋朝。文昌帝君是元朝仁宗皇帝給他的封號,這記載當中說,他在周朝初年,他就出生在會稽這個地方,父親是個隱士,姓張,因為拜天求子,感得帝君的降生。帝君在那一世帶領那個地方的人民學儒、學禮。所以帝君是多生多世學儒,士人(知識分子),因此上帝命他掌管文運,確實是有道理的。

  記載當中說他在周武王時代,曾經輔佐周成王,周成王是武王的兒子。武王是開國的皇帝,他去世的早,由武王的弟弟周公輔佐成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周公攝政。帝君在那一世是做成王的一個醫官,醫術很高明,救治了很多人,而且他還幫助調和周公與成王的關系。因為當時成王很小,周公攝政,難免就有很多流言蜚語,說周公是不是想要謀奪政權。我們知道周公和文王、武王都是聖人,他怎麼會做這種事情,但是懷疑是難免的。所以當時帝君為大家也都講述贊歎周公的德行,消除大家的疑慮。而且連成王本身也有疑慮,帝君也幫助他消除這種不必要的疑慮,所以這是穩定朝政。

  後來在周穆王的時代,他聽說西方有位大聖人降世,這位聖人就是釋迦牟尼佛,他很羨慕,很希望去跟隨釋迦牟尼佛學習,所以那一世他去世的時候,就是佛法裡講變成中陰身,他的神識從身體出來,於是就往西方飛去,想要尋找釋迦牟尼佛這位大聖人。結果在路上路過洞庭,洞庭湖有一個洞庭君山,非常的美,他就被這個山色所吸引了。正在他觀賞山色的時候,就有山中的這些仙子、仙童來祈請他來做洞庭君山的山神。結果他一念迷戀山色,他就做了山神,把到西方去學習這個念頭暫時放下,這麼一耽誤,後面的輪回就變得很可怕。所以人最怕就是有一念之差,想要往生極樂世界的時候也是這樣,臨終那一念被這個世間任何的東西所吸引,可能就耽擱了往生。

  所以帝君那時候他做了山神,有一天遇到了一個婦人在山中求子,求山神給她降生兒子。因為這個婦人的先生被周厲王流放,死在他鄉,這個婦人當時懷了孕,所以婦人祈求山神護佑,讓她能夠平平安安的生下一個兒子,給夫家能夠續延香火。這個山神被這個婦人那種真摯的感情所動,感情一動,不知不覺自己就入胎了,後來降生,他的名字叫張忠嗣,號孝友,叫張孝友,他的名是仲。所以我們看到《詩經.小雅》就有他的名字,叫張仲孝友。這個人確實是一位知書達禮之人,因為他有前生的修學,確實後來做了官,真正以孝友之風齊家,輔助國君。後來又一世,他做了周幽王的臣子,周幽王因為不聽他的勸谏,反而發怒賜他毒酒,讓他死了。他死了以後,因為他非常忠君愛國,所以他的魂魄繞著宮殿三日不散。結果幽王命人驅趕,他無奈,只好痛哭而走,結果到了雪山做了大仙。又後來,周朝覆沒,春秋戰國之後就到了秦朝,秦朝年代很短,很快就被楚霸王和漢高祖劉邦給推翻了,楚霸王烏江自刎,劉邦建立了漢朝的政權。正在這個時候,帝君看到天下戰火紛纭,人民百姓民不聊生,所以很慈悲想要下人間來救度,得到了上帝的批准。

  後來由監生大神監督,他就降生到漢朝,做了劉邦的兒子,他就是如意。如意長得很好看,而且聰明伶俐,深得漢高祖劉邦的喜愛。如意的母親是戚夫人,戚夫人是能歌擅舞,而且是一位美女,漢高祖非常的寵愛她,自然就引起劉邦的原配夫人呂氏的嫉恨。呂氏是正夫人,當劉邦死了以後,呂氏專權,於是對戚夫人下毒手,把戚夫人的手腳都砍掉,只剩個身體,放在一個壇子裡面,而且用啞藥把她的聲音也搞啞了,用煙把她的眼睛也薰瞎了,耳朵也薰聾了,眼睛給挖出來,極其殘酷的來折磨戚夫人,發洩她的怨恨。這個女人的嫉妒心理,釀成了歷史上最殘酷的一個慘案。呂氏把戚夫人扔到豬圈裡面,後來如意見到了自己的母親,他不敢相信。結果如意也逃不了呂氏的毒手,最後也給呂氏毒死了。這樣一死了以後,如意心裡的憤恨不能夠化解,所以發誓一定要報仇。這是帝君本人,你看一念迷了之後,墮到輪回裡面,卷入了這種冤冤相報當中。結果這一輪回,這個戚夫人又輪回到東海之濱的一個邛池邑做了一個貧窮家的女子,嫁給一個姓張的人家,也是很貧窮。夫婦兩個人一直到中年都沒有兒女,所以非常的悲痛,有一天上山求子,兩個人發誓,他們把手上的血割出來滴到一起,滴到一個石窟窿裡面,發誓說,如果我們真有骨肉的話,那麼希望這個血明天能夠化出生靈,哪怕是一條蛇,我們也心甘,這也是我們的骨肉。結果這一發誓,如意這個神識在旁邊聽到,他知道自己的母親在這裡,於是他的神識就投入了這個血當中。

  第二天這夫婦兩人又到這個石窟窿看,發現這個石窟窿裡竟然有一條金色的小蛇,夫婦倆也很高興,總是自己的骨肉,把它拿回家裡撫養。結果這個蛇逐漸長大,變成了一條龍,這個龍它有神通,它當時看到這個邛池邑的長官正是呂氏轉世的,所以它當時就想報仇。邑令這個長官他有一匹寶馬,這個寶馬是誰?是前生呂氏的一個侄子呂產變的,那麼這條龍先把呂產給吃了。結果這個長官知道了自己的管轄下面的百姓有一家養了一條龍,竟然吃了自己的寶馬,非常憤怒,於是就要治他們的罪。結果這條龍就變成一個書生去警告這個長官,說你不可以治這對貧困夫婦的罪,這是他的龍干的,一人做事一人當。但是這個縣令不聽,還是要治罪,結果這條龍就引海水把這個城給淹了。因為他復仇心切,結果把這個城一淹,死了二千多人,也有很多是無辜者。這是犯下罪業,因此上帝就下令制裁這條龍,把它打到了邛池池底。而且邛池當時干旱,這條龍沒有水,很辛苦,而且渾身都長滿了那些吃肉的小蟲,叮它的肉,吃它的肉,它痛苦得就像在地獄裡面一樣,就這樣子過了不知多少個春秋,受這些煎熬。

  後來有一天見到了釋迦牟尼佛顯現,當它看到佛之後,心生歡喜,向佛請法,佛給它說法,它聽了之後心開意解,因此忏悔自己的殺業。這麼一忏悔,它罪業消除了,因此從龍的身,龍是畜生身,就轉生為人,做了漢成帝時代張禹的兒子,叫張勳。那麼張禹是誰?歷史上也有記載,他父親張禹,孔子他的言行由弟子們記載,形成《論語》的前本,實際上我們現在看到的《論語》不是孔子弟子們集結出來,孔子的這些弟子只是做出一些會集,真正做成現代版《論語》的第一個人就是張禹,他當時寫了《張侯論》,這是《論語》的第一次會集,這是在西漢漢哀帝年間。後來到了東漢,鄭玄又在《張侯論》的基礎上又進行了校訂,所以就形成我們現在《論語》的本子。這位帝君當時做了張禹的兒子,可見得他對儒家肯定是能夠深入的學習,所以他生生世世對儒家學問學習得很深入。

  之後經過了好幾世,漢朝覆沒了以後,到三國時代,三國到後期,司馬昭奪取了政權,當時魏國派鄧艾將軍攻打蜀國,蜀國是劉備他兒子阿斗劉禅當時做皇帝,可是國力已經衰了。鄧艾將軍領兵攻打蜀國的時候,帝君當時轉生到鄧艾將軍手下做一個行軍司馬,在跟蜀國作戰的時候,當時蜀國的將領是諸葛瞻,在這個戰斗當中他被諸葛瞻的軍隊亂箭射死。帝君知道這些射死他的人都是在前生漢朝時代他做龍的時候發大水淹死的這些人,這是酬償業報。後來一直到晉朝,晉朝建立,他做了神,常常顯化於世間,主要都是匡扶正義,扶助善良。記載當中說他最後也遇佛授記,他行菩薩道,最後也能夠圓滿成佛。所以從這裡可以看到文昌帝君他也是一位菩薩,現在在修行的果位上,最後也能夠成佛,所以他也是一位護持佛法的菩薩。

  這是將帝君「一十七世做士大夫身」這句話最重要的義理給我們告示出來,帝君有一十七世,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十七世,有過去世當然必定是有未來世。只有認識到三世輪回,我們才能相信因果絲毫不爽,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善惡總有報。所以世間人眼光短淺,只知道有今生,不知道有來世,認為人死如燈滅,所以在生的時候一切行為毫無忌憚,造作罪業,等到受報應的時候後悔都來不及。所以帝君這第一句話意思都很深刻。底下有六句,是教人必須要行仁義,廣積陰功。這六句都是說他自己在十七世當中所做的事情,積功累德,這是帝君的身教,為我們示現做一個有智慧、有慈悲、有才藝,服務於社會,服務於國家,盡忠職守,為人民造福的好榜樣。

動畫 : 陰騭文的故事 《全集》

YouTube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ljftwuUaq4



文昌帝君陰騭文

帝君曰:「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未嘗虐民酷吏。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錫汝以福。於是訓於人曰:昔于公治獄,大興駟馬之門。竇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救蟻中狀元之選,埋蛇享宰相之榮。欲廣福田,須憑心地。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正直代天行化,慈祥為國救民。忠主孝親,敬兄信友。或奉真朝斗,或拜佛念經。報答四恩,廣行三教。濟急如濟涸轍之魚,救危如救密羅之雀。矜孤恤寡,敬老憐貧。措衣食周道路之饑寒,施棺槨免屍骸之暴露。家富提攜親戚,歲饑賑濟鄰朋。斗稱須要公平,不可輕出重入。奴婢待之寬恕,豈宜備責苛求。印造經文,創修寺院。捨藥材以拯疾苦,施茶水以解渴煩。或買物而放生,或持齋而戒殺。舉步常看蟲蟻,禁火莫燒山林。點夜燈以照人行,造河船以濟人渡。勿登山而網禽鳥,勿臨水而毒魚蝦。勿宰耕牛。勿棄字紙。勿謀人之財產。勿妒人之技能。勿淫人之妻女。勿唆人之爭訟。勿壞人之名利。勿破人之婚姻。勿因私仇,使人兄弟不和。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勿倚權勢而辱善良,勿恃富豪而欺窮困。善人則親近之,助德行於身心。惡人則遠避之,杜災殃於眉睫。常須隱惡揚善,不可口是心非。剪礙道之荊棘,除當途之瓦石。修數百年崎嶇之路,造千萬人來往之橋。垂訓以格人非,捐貲以成人美。作事須循天理,出言要順人心。見先哲於羹牆,慎獨知於衾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永無惡曜加臨,常有吉神擁護。近報則在自己,遠報則在兒孫。百福駢臻,千祥雲集,豈不從陰騭中得來者哉!」

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avefalse&aid=16362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