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2/06 11:28:24瀏覽1056|回應0|推薦4 | |
因為一般的學說,都是說,先有境而後生心, 而佛教所說的是先有妄心,而後才現出妄境, 是主張「萬法唯識現」。 如果離開了妄見,當然也就沒有妄境, 例如:病目若除,空花自滅。這是很明顯的道理。 把這兩種學說,仔細去比較一下,那一種理論認識正確了 ? 佛法所以和一般學說不同的地方,也就在此。
大乘起信論講話 馬鳴菩薩造 梁真諦三藏譯 慈航法師著 https://book.bfnn.org/article2/1147.htm
所言不覺義者,謂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念;
甚麼叫做「不覺義」呢? 不覺,就是對於真如平等無差別之理法,不能如實了知, 糊裏糊塗在無差別中,妄見差別,這都是因為不覺的原故, (不覺 就是不知宇宙一心所現 在現象中分別比較 起貪嗔癡 執著為真實 不知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念無自相,不離本覺。猶如迷人,依方故迷;
而起心動念。然而這不覺的妄念,它本來是虛妄無體, 不能自立,所以它完全是依靠本覺,不離本覺, 這好像空本無花,因目病所見,目病若除,花於空滅, 故狂花不能離開虛空而有,所以不覺也是不離本覺。 (現象都是心識波動 剎那生滅 依於本心 瞬息萬變 如大海上的浪花一樣 哪有可能獲取一個浪花可得 ? 凡人認為有 是錯覺而已 譬如拍照入鏡 認為是取得 但影片裡的與大海裡的根本不同 影片只是某一個角度)
若離於方,則無有迷。眾生亦爾,依覺故迷; 你如果再不懂,可以說個譬喻。 譬如有一個人,把東方當做西方,一把方向弄錯了, 就叫做迷人,然而這迷人,是因方故迷,設若離開了方, 也就沒有迷了。 「本覺」譬如「方」,「迷」譬如「不覺」, 「人」譬如「眾生」,這就很容易明白。 (設定一個座標原點之後 才開始描述相對現象 其實是座標在相對作用 離開座標 會發現 其實所描述的相對現象都是不對的 所以如果"迷"與"覺"是依於座標而有 那所有根本就是一種"迷"~無明")
為說真覺;若離不覺之心,則無真覺自相可說。 上面的譬喻如果懂了的話,這法上的道理,自然容易明白。 所以說:我們眾生,就是這樣。依本覺之理體,眾生不知, 故說有迷,設若離開了覺體,說個甚麼不覺? 因為有了不覺的妄想心念,能知道名中所含的意義, 才說一個真覺,其實這個真覺的名義,也是對待假立的; 設若離開了不覺的染污心,也就沒有真覺的自相可以說得出來。 因為真覺是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的,試問從何說起? (迷與覺 如果停留在相對的知見 都是不究竟的理論 真正的覺性是不可說 沒有對立的現象~離四相 絕百非)
復次,依不覺故生三種相,與彼不覺相應不離。云何為三? 前面是講的「根本不覺」,現在來講「枝末不覺」, 不過是從細至粗而已。現在就依不覺方面,先分三種相, 這三相是同不覺相應不離的。 (以上所說是無始無明~根本無明 如電腦語言的初階語言 現在談枝末無明~ 電腦語言的程式語言 以後還有高階的應用軟體 或網頁設計 電腦語言的高低階 不是指技術水準的高低 是指原始~數位 與複雜~類比而言 以下的三細相就是初階語言 六粗相就是應用高階軟體)
一者、無明業相,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 覺則不動,動則有苦,果不離因故。 那三種呢?第一種叫做「無明業相」。 「無明」就是「不覺」的異名,心動故造業,不動不造業。 甚麼叫做「無明業相」呢? 這就是因為不覺故心動,心動所以叫做「業」。 如果能夠覺悟了的話,當然心就不會妄動,妄心如果不動, 就不會造業;既不造業,就不會受報,那裏會有苦呢? 設若妄心動了的話,那一定就會造業,造了業就要受報, 受報就有惱了。這是甚麼原因呢? 這就是佛教常說的「果不離因」啊!
二者、能見相,以依動故能見,不動則無見。 第二種叫做「能見相」。 「能見」,就是眾生見、聞、覺、知的妄見。 試問:這妄見是從何而有呢?這就是因為動了妄念,才有妄見; 如果妄心不動,自然也就沒有妄見。 為甚麼不見,不聞,不知?這就是沒有動念的證明啊!
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離見則無境界。 第三就是「境界相」。 試問:這千差萬別種種的境界,究竟從甚麼地方現出來的呢? 這就是因為依托上面的妄見,所以才會妄現境界出來的, 如有病目,才會現出空花。 如果離開了妄見,當然也就沒有妄境,例 如:病目若除,空花自滅。這是很明顯的道理。 佛法所以和其他的宗教與學說不同的地方,也就在此。 因為其他的學說,都是說,先有境而後生心, 是主張「心外有法」,而佛教所說的是先有妄心, 而後才現出妄境,是主張「萬法唯識現」。 你把這兩種學說,仔細去比較一下, 你自然會知道那一種理論高超和認識正確了。 (一般而言 細相指的是識蘊與行蘊 而粗相 指的是想蘊 受蘊 色蘊 如:非想非非想 的非想指的是粗相 非非想指的是細相)
以有境界緣故,復生六種相。云何為六? 平常有兩句話:「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 意思是說:由無明的原故, 所以不覺而生出「無明業相」、「能見相」、「境界相」 三種細相出來,因為這三種相都還在阿賴耶識中, 沒有顯現出來,所以叫做「細」。 現在是由境界的助緣,生起下面六種粗相, 這六種是已經顯出來了,容易知道的,所以叫做「粗」。
一者、智相,依於境界,心起分別,愛與不愛故。 在這六種粗相中,先來講第一種「智相」。 甚麼叫做「智相」呢?就是依於順逆好醜的境界, 妄心生起了就去分別; 若是遇到了順的境界,覺得是好,就生起愛來。 若是遇到了逆的境界,覺得是不好,就生起不愛的厭惡心, 起了惑,就造業,必定會受苦報了。
二者、相續相,依於智故,生其苦樂,覺心起念,相應不斷故。 第二種是「相續相」。甚麼叫做「相續相」呢? 因為妄心不動,不起分別則已,如果一起分別,必至念念相續, 無有間斷,對於愛境,就生「樂想」; 對於不愛境,就生「苦想」。 前面的智相,是「俱生的法執」; 現在的相續相,是「分別的法執」; 這相續相,是依於前面的智相,然後生起苦樂的感覺, 剎那剎那,起念相應無有間斷。
三者、執取相,依於相續,緣念境界,住持苦樂,心起著故。 第三種叫做「執取相」。 甚麼叫做「執取相」呢?就是不明白一切境界, 都是虛妄不實,在苦樂等幻境上念念相續,起執著故。
四者、計名字相,依於妄執,分別假名言相故。 第四種叫做「計名字相」。 甚麼叫做「計名字相」呢?就是依托前面顛倒的執取, 非實計實,分別一切假名言說,生種種煩惱。 前面執取相是「俱生我執」,現在計名字相,是「分別我執」。 從無明業相至計名字相,雖然有粗細不同, 但是總名都叫做「惑」。
五者、起業相,依於名字,尋名取著,造種種業故。 第五種叫做「起業相」。甚麼叫做「起業相」呢? 就是依托前面的名字,不了解名字完全是假立的, 而跟著名字去種種取著,造下種種的有「漏業」, 這就叫做「起業」。
六者、業繫苦相,以依業受果,不自在故。 第六種叫做「業繫苦相」。甚麼叫做「業繫苦相」呢? 就是依托前面的「起惑」「造業」,而感受的果報,業果之報, 苦多樂少,故不得自在: 不但是生在欲界六道中固然是苦, 就是生到色界和無色界天中去,還是免不了壞苦和行苦, 因為沒有超出三界,總是「有漏」, 在生死中,不能作主,所以不得自在。
當知無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覺相故。 我們說了這半天,都是吃了「無明」的大苦, 因為無明能夠生出一切染法,這是甚麼原因呢? 因為一切染法,都是不覺的相故,反過來說一句: 假定是覺悟了的話,那裏還會起惑造業,去受果報呢? 所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覺相故。這是千真萬確的。 所以佛教的生死輪迴,只有「惑、業、苦」三道, 無始無終在那兒流轉,決定沒有一個什麼創造者在那裏主宰和管理。
復次,覺與不覺有二種相。云何為二?
現在再來談談「覺」同「不覺」都有兩種相。那兩種相呢? 一者、同相,二者、異相。 第一種叫做「同相」,第二種叫做「異相」。
言同相者,譬如種種瓦器,皆同微塵性相。 如是無漏無明種種業幻,皆同真如性相。 甚麼叫做同相呢? 好像各種不同的瓦器,盃盤壺碗,形式上儘管各式各樣, 而它的原質都是陶土微塵所成的,沒有什麼不同。 這個道理如果明白了,那無漏的種種幻業,和無明的種種幻業, 染淨的性質,雖然是有兩種不同,如果找出它們的本來面目, 同是真如的性相,那是一樣的。
是故修多羅中,依於此真如義故,說一切眾生,本來常住, 入於涅槃。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畢竟無得。 亦無色相可見,而有見色相者, 唯是隨染業幻所作,非是智色不空之性,以智相無可見故。 前面說的覺與不覺同一個真如的性相,恐怕大家不相信, 所以馬鳴菩薩,引佛陀所說的經典來證明, 在佛經上有這樣的話:依據這真如的道理, 說一切眾生本來就是常住,已經就是不生不滅的涅槃。 要知道菩提這件東西,是人人本有,個個不無, 所謂:天真本具,決定不是可以修的,可以作的, 如果真是可修可作,那變了有為的生滅法,那還成個甚麼佛?
所以說修說作,那都是無修而修,修而無修; 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這叫做幻修幻作,歸根究底, 正如楞嚴經上所說的,「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這才是正知正見。 既然說畢竟無得,當然是無色相可見,這就是法身如來。 然而有許多經論上,又說有色相可見,這又是甚麼意思? 這就是隨無漏的幻業所成,就是功德的報身如來, 和示現的應化身,並不是智色不空之性, 這「智色不空之性」六個字,要注意!「智色不空」, 那是指「報身」;「之性」的「性」字,那是指「法身」, 所以重在「性」字。意思就是說: 不但是法性身看不到, 就是報身佛的自受用身也是看不到的,唯有如來自受用的法樂。
言異相者,如種種瓦器,各各不同。 如是無漏無明,隨染幻差別,性染幻差別故。 前面所講的是「同相」,現在再來講「異相」。 異相好像甚麼東西呢? 好像種種瓦器,盃盤壺碗,形式當然各各不同。 這個道理明白了, 那末,這無漏的染幻差別,和無明的染幻差別, 當然是不可以一體同觀啊! 然而為甚麼這覺與不覺有同相和異相呢? 要知道:設若不知道「同相」,眾生就永無成佛的希望, 設若不知道「異相」,眾生就不去修行,睡下來等候成佛嗎? 當然是不可以。 所以說:「修德有功,性德方顯」,就是這個意思。
復次,生滅因緣者,所謂眾生依心、意、意識轉故。 此義云何?以依阿梨耶識,說有無明,不覺而起, 能見,能現,能取境界,起念相續,故說為意。
這一段我先來打諸位一個招呼: 就是研究和閱讀的人,切切不要拿唯識法相上的名詞來分析! 說甚麼「心」是屬於集起的第八識。 「意」是屬於思量的第七識。「意識」是屬於了別的前六識。 起信論的章法,倒不是這種佈置。 還是老老實實,照本文的解釋穩當,請讀者先注意一下。
上面講的染淨生滅之相,現在來講生滅的因緣。 意思就是說:為甚麼好好的不生不滅,而會變成了生滅呢? 這裏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 就是依托眾生心、意、意識,轉變生起的原故。 這個道理怎樣解釋呢? 因阿賴耶識雜染的意義,才說有一個無明,因無明不覺的原故, 所以生起「能見」,「能現」,「能取境界」,起念相續, 故說為意。所以這個「意」,不是單單指的第七識, 而是合「三細」「二粗」五相而成, 試看下面的問答,就顯然的明白。
此意復有五種名:云何為五? 現在把這一個意,分開五個名字來解釋。那五個名字呢?
一者、名為業識,謂無明力,不覺心動故。 第一個叫做「業識」。甚麼叫做「業識」呢? 就是由無明的力量,不覺而起心動念。
二者、名為轉識,依於動心能見相故。 第二個叫做「轉識」。甚麼叫做「轉識」呢? 就是依托不覺的動心,妄見一切境界的相狀。
三者、名為現識,所謂能現一切境界,猶如明鏡現於色像; 現識亦爾,隨其五塵對至即現,無有前後, 以一切時,任運而起,常在前故。 第三個叫做「現識」。甚麼叫做「現識」呢? 就是說,此識能現出一切境界,好像明鏡一樣, 能顯現一切色像。 這現識的功能,就是這樣,能夠隨順色、聲、香、味、觸、 五塵的境界一對就現,也沒有什麼前後的分別。 好像照相一樣,一照即現,因為一切時都是任運自然而生起的, 所以常常現前。以上「業識」、「轉識」、「現識」, 也就是三細的異名。
四者、名為智識,謂分別染淨法故。 第四個叫做「智識」。甚麼叫做「智識」呢? 這「智」倒不要誤會是智慧的智,乃是不覺妄生分別的邪智, 因為它不能了達一切法本來是自心所現,非實計實, 在那兒妄生分別,在沒有染淨平等法中, 而妄生分別種種差別不平等之法。
五者、名為相續識,以念相應不斷故; 住持過去無量世等善惡之業,令不失故; 復能成熟現在未來苦樂等報,無差違故。 能令現在已經之事,忽然而念;未來之事,不覺妄慮。 第五個叫做「相續識」。甚麼叫做「相續識」呢? 就是同前面的妄念相應之後,念念不斷。 對於過去無量世以前所造的「善」「惡」等業,能令不失。 同時對於現在和未來所受的「苦」「樂」等報,又能成熟, 一點也不會差錯。 還有一種功能,對於現在已經之事,忽然間會起念。 就是未來之事,他也就能夠使令它不知不覺的去思慮。 因為這種原故,所以才知道三界所有的一切根身和器界, 完全是虛假,都是由眾生的妄心所造成的, 如果離開了心念,也就沒有六塵的境界。 這相續識和上面的智識,是屬於六相中的前兩種粗惑, 連上面三細,綜合起來都叫做「意」, 這個「意」的意義和範圍, 同平常所說的「意」是大大的不同啦!
是故三界虛偽,唯心所作,離心則無六塵境界。此義云何? 以一切法皆從心起,妄念而生。 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心不見心,無相可得。 當知世間一切境界,皆依眾生無明妄心而得住持。 是故一切法,如鏡中像,無體可得。 唯心虛妄: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故。 這一段是解釋上面的「三界虛偽,唯心所作, 離心,則無六塵境界」的註腳。這道理是怎樣說呢? 因為一切法的幻相,都是從眾生分別心而起,妄念所生; 同時還要知道:所有一切的分別, 並不是外面真有個什麼東西給我們分別, 其實分別還是分別自己心中所現之影像。
然而妄心是不能看見自心,這是甚麼原故呢? 因為妄心也是沒有形相可得,好像指不自觸,刀不自割一樣, 所以妄心是看不見自心。 因此,我們就知道:世間上所有的一切境界, 都是依托眾生的無明虛妄心念,而得住持, 因這個原故,就知道一切法,如鏡中像,那裏有實體可得呢? 妄心所現的一切法,完全是虛妄。怎樣知道它是虛妄呢? 因為妄心生起分別,才生起種種法的差別; 如果妄心不起分別,到了一念不生的當兒, 那真是虛空粉碎,大地平沉了! 那裏還有甚麼千差萬別的境界呢?所以知道它是虛妄。
復次,言意識者,即此相續識。依諸凡夫取著轉深, 計我、我所,種種妄執,隨事攀緣,分別六塵; 名為意識,亦名分離識,又復說名分別事識。 此識依見愛煩惱增長義故。 這裏所說的「意識」,那實實在在是說的第六意識。 不過這意識,可分為兩種:一是同時意識,又叫五俱意識, 還有叫明了意識;一是獨頭意識。 如果和前五識同時緣境者,那就叫做「同時意識」。 假若不和前五識同起者,那就叫做「獨頭意識」。
這裏所講的意識,就是六粗中的相續識。 他是依著凡夫的執著,越轉越深,或執為我是有主宰, 或執是我所有的物;前者是執為根身,後者是執為器界; 一切法上生起種種妄執,隨一切的事物上,用種種攀緣心, 去分別六塵的境界,這就叫做「意識」。 因為它能夠分開來幫忙前五識起作用,所以叫做「分離識」, 也就是「同時意識」。又因為它離開了前五識, 也能夠有獨起的作用,所以又叫做「獨頭意識」。 這個染污意識,是依托我見和我愛增長許多煩惱, 所以叫做「染污意識」。
此義云何?以一切心識之相,皆是無明。 無明之相,不離覺性,非可壞,非不可壞; 如大海水,因風波動,水相風相,不相捨離,而水非動性; 若風止滅,動相則滅,濕性不壞故。 ~大乘起信論
參考 大乘起信論淺釋 ◎馬鳴菩薩造 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GreatFaith/GreatFaith.htm
如是眾生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 心與無明,俱無形相,不相捨離,而心非動性; 若無明滅,相續則滅,智性不壞故。~大乘起信論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