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1/28 17:27:12瀏覽91|回應0|推薦1 | |
原文:印光法師 白話譯文:客塵
他心通有種種不同,如果是已經證道的聖人, 比如澍庵,清代高僧,揚州人,年少出家,性格狂放不守戒, 被住持斥責,決心潛心修持,閉關三年後出關,判若兩人, 為人謙遜,無人能測度他證得的境界。 一次,他在茶館喝茶,鄰座的人在爭論佛經,澍庵笑著說, 你們都不對。說著,他一面背經文,一面作解釋, 滿座皆驚。任何書籍,他沒看過的都能背誦,人們稱他為聖僧。
澍庵從來沒有讀過書,然而不管別人問他什麼書, 都能背得清清楚楚,一字不錯。原因在哪裡? 澍庵惑業斷盡,徹底放下情執,心地清淨猶如明鏡, 沒有人問的時候,心中一個字也沒有。 倘若有人問的是那人自己曾經讀過的書,時間長忘了, 然而他的八識田中,已留有這些詞句的影子, 由於無明障礙,遮蓋自性,所以他本人一點沒感覺; 澍庵有他心通,為來者背誦。 這就是把他人的心識能在對方心識的影子中,看得明明白白, 所以問什麼答什麼,一點不會錯。 即使問的人確實從未見過那本書, 澍庵也能從其他見過那本書的人的心識中看到, 然後作為自己的心用,不是他的心裡真能記住這麼多經書。 凡夫不明白,覺得非常奇特, 其實是業障消盡,智慧圓朗才能做到的。
《宋高僧傳》記載高僧緘到王處厚家, 王處厚正在很得意地讀文章。問他讀什麼, 王處厚說:“這是我考中進士所寫的文章。” 緘和尚不信,問: “考試的時候那麼緊張,你哪能寫得這麼從容整齊?” 說著,從口袋裡掏出一本冊子問:“這是你寫的嗎?” 王處厚一看,正是自己當初考試時寫的原稿, 於是不好意思地解釋: “我現在看的是後來修正過的稿子。” 緘和尚說:“我就知道這不是你的原稿。”
王處厚心裡納悶:“師父口袋裡怎麼會有我的文章呢?” 笑:“我非但有這緘和尚神秘地一一篇, 從你讀書以來寫的所有文字,包括信手塗鴉的, 我口袋裡全都有。” 王處厚嚇得不輕,不敢再問下去了。
澍庵有他心通,但還沒顯示神通; 緘和尚不但有他心通,還有大神通, 能把對方心識中所顯現的書,現出形象來給對方看, 並不是真的在自己口袋裡放了那麼多東西。
清涼法語尖刻的話語擾動他人的心, 毀壞自己的菩薩修行。
因此,放棄讓他人感到不悅的粗暴言詞, 乃是菩薩的修行。
現在,你已經生起為其他人而獲致證悟的想法。
因此從現在升始,你應該不說傷害他人的話語——
傷害他人的感情,注定會引發嗔怒的話語。
相反的,你應該只說鼓勵他人的仁慈語、溫柔語。
—頂果欽哲仁波切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