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search of my Rock Time 10 – Radiohead
「在一九九六的盡頭,寫信給伊,悄然開啟記憶的牢籠,習於黑暗的陳舊影像迂緩地魚貫而出,蒼白而且模糊…….
反覆清點過後的記憶重新禁錮,僅留一絲等待的奢望,渡過最後一個黑夜,在未知的清晨萌芽。」-- 1996.12.30 軍中生活劄記
在遙遠的北島聽著一首又一首充滿哀戚的歌曲,究竟是企圖療癒自己無可名狀的憂愁,還是意欲麻痹自我的理智持續構築這虛幻的愛情想像?
I'm on a roll,
I'm on a roll this time
I feel my luck could change.
Kill me Sarah,
kill me again with love,
it's gonna be a glorious day.
Pull me out of the aircrash,
Pull me out of the lake,
I'm your superhero,
we are standing on the edge.
The head of state has called for me by name
but I don't have time for him.
It's gonna be a glorious day!
I feel my luck could change.
Pull me out of the aircrash,
Pull me out of the lake,
I'm your superhero,
we are standing on the edge.
We are standing on the edge
重新回到英式搖滾的主題吧!上次我們提到了 Blur 和 Oasis 帶領的 Britpop 浪潮,當時的我正是親身經歷了這個音樂王朝的全盛時期及沒落
http://zh.wikipedia.org/zh-tw/%E8%8B%B1%E5%BC%8F%E6%90%96%E6%BB%BE
英式搖滾的全盛時期
Blur與Oasis之間的排行榜拉鋸被稱為「英式搖滾之戰(The Battle of Britpop)」。英式搖滾開始在1995年浮現英國媒體版面,初期樂團之間互相讚許,但是在一年左右的時間裡,這兩個樂團間的敵意逐漸升高。一方面是受到媒體煽動,就在Oasis的單曲「Roll With It」和Blur的「Country House」即將在同一天(1995年8月14日)發行的前夕, NME 雜誌在8月12日以「英國重量級冠軍賽」標題作為封面,讓兩個樂團公開對決。在這場競爭中兩個樂團因為英國階級與區域差異不同而產生的衝突,不亞於在音樂上的較量。Oasis被視為北英格蘭代表,而Blur則代表南英格蘭。這個話題引發大眾的興趣,並引來大批媒體關注,包括全國性報紙、八卦小報,甚至連BBC都加入報導這個事件。這場排行榜之戰由Blur獲勝,Blur的單曲賣了247,000張,Oasis則是216,000張,分別佔據排行榜的前兩名。然而長期觀察下來,Oasis的銷售要比Blur來得成功。和Blur不同的是,Oasis由於在美國發行單曲 Wonderwall ,因此能夠達成穩定的銷售量。Oasis的第二張專輯 (What's the Story) Morning Glory? (1995) 在英國賣了超過四百萬張,成為英國史上第三暢銷的專輯。
Oasis之所以出名,是由於 NME 雜誌將幾個英式搖滾樂團(包括The Boo Radleys、Ocean Colour Scene和Cast)歸類為「Noelrock」,以Oasis的吉他手兼主唱Noel Gallager來命名,來說明他們的成功是受到Gallagher的影響。
英式搖滾的沒落
當時各界相當看好Oasis的第三張專輯 Be Here Now (1997),專輯最初獲得正面的評價,同時銷售長紅。但是不久後樂評、消費者、甚至Noel Gallagher自己都開始批評專輯中過度加工、腫脹的音樂。雖然這張專輯並非像大家所說的那麼糟,但音樂評論者Jon Savage指出這張專輯原本應該是這個時期的「重大成就」才對,然而實際上並非如此,他更斷言 Be Here Now 已經走到英式搖滾的終點了。這時候在Blur的第五張專輯 Blur (1997) 當中,Damon Albarn試圖在樂團風格與英式搖滾之間做出區別。專輯中Blur捨棄 Parklife 時期的風格,轉而接納美國Lo-fi樂風,例如Pavement樂團。Albarn在1997年1月接受 NME 雜誌訪問時表示:
「 我們掀起一股浪潮:就像世世代代的英國樂團一樣,永遠都會有我們的一席之地。[. . .] 我們確實是以不同的眼光來看那世界。
(We created a movement: as far as the lineage of British bands goes, there'll always be a place for us. [. . .] We genuinely started to see that world in a slightly different way.)
當這股浪潮逐漸退燒,許多樂團開始沒落,紛紛解散。流行團體 Spice Girls 似乎趁勢取代了英式搖滾而成為時代潮流。當這些已經成名的樂團還在掙扎的時候,人們開始轉而關注風格相近的 Radiohead 和 The Verve 這些過去曾被英國媒體忽略的樂團。這兩個樂團,其中特別是 Radiohead,表現出大量1960及1970年代的神秘色彩,這是在過去英式搖滾樂團中罕見的。 1997年 Radiohead 和 The Verve 分別發行專輯 OK Computer 以及 Urban Hymns,兩張專輯皆廣受好評。此外,Travis、Stereophonics 和 Coldplay 在1990年代末到2000年初之間成為其中最受歡迎的幾個樂團,他們受到英式搖滾(特別是Oasis)的影響,歌詞中流露內斂自省的風格,產生新的 Post-Britpop(後英式搖滾)音樂類型。
Radiohead 的出現,代表著「後英式搖滾」的到來,似乎也代表著我的人生進入另外一個階段。
村上春樹的「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足以表達我生命中這段”黑暗時期”心底層面的困頓,以及做為我對 Radiohead 音樂感受的最佳詮釋
我不想從這個世界消失。一閉上眼,我就可以清楚地感覺到自己的心在動搖。那是超越哀傷和孤獨感的,從我自己的存在打根柢深處動搖起來的巨大深沉的翻騰滾動。那翻騰滾動一直持續不斷。我手肘支在長椅的靠背上,忍耐著那翻騰滾動。誰也幫不了我。誰也救不了我。正像我救不了誰一樣。
我想放聲大哭,卻不能哭。流淚對我來說年紀已經太大,而且也經驗過太多事情。世上有不能流淚的哀傷存在。那是對誰也無法說明的,就算能夠說明,誰也不會理解的那種東西。那哀傷既不能改變成任何形式,只能像無風之夜的雪那樣靜靜地逐漸積在心裡而已。
更年輕些的時候,我曾經嘗試把那哀傷改變成語言。但不管怎麼用盡語言,都無法把它傳達給誰,我想甚至無法傳達給自己本身,我終於放棄這樣做。於是我關閉我的語言,關閉我的心。深沉的悲哀是連眼淚這形式都無法採取的東西。
(p.524 賴明珠譯)
這幾首歌苦澀難嚐,我不確定你是否會有相同的感動!但我還是建議:
Try to make your heart weep with grief.
網路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電台司令(英語:Radiohead),亦譯作收音機頭、收音頭,是英國牛津郡阿賓頓的另類搖滾樂團。樂團由湯姆·約克(主唱、節奏吉他、鋼琴、節奏),強尼·格林伍德(主奏吉他、鍵盤、其他樂器),艾德·歐布瑞(吉他、合聲),柯林·格林伍德(貝斯、合成器),與菲爾·賽奧維(鼓、打擊樂器)組成。
1992年,電台司令發行了他們的首張單曲〈Creep〉,初時並不太受歡迎,但在他們數個月後發行了首張專輯《親愛的派伯諾》 (1993) 後,便成為全世界的熱門歌曲。電台司令的第二張專輯《善變》 (1995) 隨後問世,他們在美國的人氣也隨之暴漲。電台司令結構特殊的吉他演奏,與約克獨特的假音,受到評論家與歌迷的熱切喜愛。電台司令的第三張專輯《OK電腦》 (1997) ,遼闊的歌聲與現代疏離的題材,為他們贏得了更高的國際聲譽,並被讚賞是1990年代的里程碑唱片。
《1號複製人》 (2000) 與《失憶》 (2001) 則記錄了電台司令樂風的發展,結合了實驗的電子音樂、Krautrock、後龐克與爵士。儘管反應極端,電台司令仍是受歡迎的樂團。《鵲賊篇》 (2003) ,壓迫吉他(guitar-driven)搖滾與電音的混合,以及靈感來自新聞頭條的歌詞,是電台司令與主流唱片公司EMI合作的最後一張專輯。電台司令獨立發行了他們的第七張專輯《彩虹裡》 (2007) ,其原本是以數位下載、消費者自行給價的方式發行,後來才出版實體唱片,仍也為電台司令帶來了好評。
電台司令的作品常出現於聽眾票選與樂評名單中。2005年,電台司令在《滾石雜誌》的「史上最偉大的歌手」中排名第73名。而當電台司令後來的專輯,為他們得到更多聽眾的注意時,他們早期的音樂,如《善變》與《OK電腦》,仍持續影響著英國搖滾音樂界。
官方網站:
http://www.radiohead.com/deadair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