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三島由紀夫的《不道德教育講座》
2015/08/20 13:23:37瀏覽1507|回應0|推薦6
Excerpt:三島由紀夫的《不道德教育講座》

三島由紀夫在日本文學史上應該算是一個異數,他曾三度入圍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在正值壯年之際,卻為了想要保存日本傳統武士道精神而計畫發動兵變,當他最終行動宣告失敗時,則是選擇以切腹方式死諫。
印象中,在學生時代讀過三島由紀夫的《假面的告白》、《潮騷》、《金閣寺》、《午後的曳航》、《太陽與鐵》……,最近找到這本《不道德教育講座》,就像是太宰治的《御伽草紙》,完全顛覆我對於他的既存印象。
在這些狀似低級消遣的惡趣味,是否可以再讀出他的弦外之音?學生以老師為榜樣,其實應該是以老師為最低門檻的競爭對手;身為自戀狂為何會更積極地看待這個世界;而當你想要證明「我不是馴羊」而企圖突破世俗的禮儀,又該如何拿捏分寸?
這是一本反道德卻寓意深遠的人生哲學用書,值得大家認真對待。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32519
不道德教育講座
作者:三島由紀夫
譯者:邱振瑞
出版社:大牌出版   
出版日期:2014/04/23
語言:繁體中文

  《不道德教育講座》為三島由紀夫散文隨筆的代表作,連載於1958年《明星週刊》,並於翌年發行單行本,與《文化防衛論》、《行動學入門》並列為三島文明論的三大巨作。
  三島由紀夫善於反諷批判俗世,此書他以擅長的心理分析和敏銳的洞察力,在詰問人性真實面的省思中,把人性心理逆反過來探討,如腦筋急轉彎的啟示和趣味,充分展現了三島在小說創作中未曾發揮的機智、詼諧與邏輯辯證的功力。讀者於此書正可以一窺三島毫無隱藏的另一種姿態,其獨特的寫作風格展現出批判性思考的精神和深入洞悉人生、社會與文學的大膽異論。
  從〈應當和陌生男人一起去酒吧〉、〈應當打從心底瞧不起老師〉、〈應當盡量說謊〉、〈應當利用貌美如花的妹妹〉等,總計六十九篇都標示著試圖推翻道德、顛覆傳統思維的聳動性標題。他以輕鬆、嘲弄、揶揄和遊戲般的筆致,理所當然的把常見的教條或德行,逆轉為違背道德直覺的標題;更針對各種流行之社會現象,提供批判性的思考。
  書中,三島闡述了諸多形式的「惡」,或者近似「惡」的事物;也出現過許多類型的「惡徒」,抑或近似「惡徒」的人們。這就像報紙的社會版,「隱善揚惡」之事,當然格外容易吸引民眾的目光。麻煩的是,為何邪惡的事物看起來總是那麼美麗呢?


Excerpt
〈應當打從心底瞧不起老師〉
殘酷是少年的特徵。看似多愁善感的少年,也有無情的殘酷一面。少女也很殘酷。關懷體貼的秉性,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和大人特有的狡猾心眼一起發展出來的。
……
身為學生,非超越學校裡的老師不可。老師並不是上知天文、下通地理的全才。而且最麻煩的是,老師已經離自己的青春期很遙遠,早把當年的苦澀煩惱忘了大半,若要他重拾彼時的心境,實在很困難。
關於青春期的種種,各位的體會遠比老師透澈得多。人生就是靠著不斷的遺忘,才比較容易活得下去。如果真有某位老師,陪著各位一起認真煩惱,想必那位老師會陷入成人與少年的矛盾糾葛之中,逼得他最後只能走上絕路。
據我自身的經驗,人生的道路該如何走下去,這問題應該由自己去面對。這個問題必須透過閱讀、自我思考,才能想出答案。而這方面,老師幾乎沒傳授過我什麼。
學生若期望老師能完全理解自己的想法,那可是懦弱的表現。老師們只須施予教育、給予訓誡,傳授知識,並且試著了解學生,就算完成了他們的工作職掌。
所以,倘若各位期望別人來了解你們,或因認為反正不會有任何人了解你們,而就此鬧彆扭或搞叛逆,都只是出於懦弱的驕縱罷了。我想說的是,首先,必須有這樣的想法:「哼,就憑那些老師,怎能了解我呢?」接下來,還應擁有這樣的氣魄:「哼,我雖然會用功讀書,可不會輕易讓你們了解我呢!」
……
你們可以盡量對老師投以同情;你們更可以對收入微薄的老師寄予無限憐憫。老師這個族群,是你們這輩子會遇見的大人當中,最容易應付的對手。在往後的人生中,你們要遇到的其他成年人,通通都比最惡質的教師還要難纏好幾萬倍。你們可務必將這段訓誡牢記在心。
有了這番體認以後,往後面對老師時,你大可在心裡瞧不起他,只要盡量汲取他所傳授的知識就夠了。你要知道,不論小孩或大人,都一樣得耗費完全相同的氣力來各自解決人生的難題。
實際上,唯有充滿鬥志的少年能對老師感到不屑。因為他已經預知,自己未來要搏鬥的敵人,將比眼前的老師更為棘手難纏。這是成為偉大人物的先決條件。
假如有少年誤以為,這世上最了不起、無所不知、完美無瑕的人,就是老師,那我可要為他捏把冷汗了。話說回來,可別誤解了我的意思喔。若有毛躁莽撞的少年人,不僅心裡瞧不起老師,甚至以言行舉止冒犯老師,那就只是個懦弱驕縱的傢伙罷了。


〈應當盡量多管閒事〉
多管閒事是養生的妙法之一。而且,有些時候我們還必須不顧他人的想法,堅持管閒事。比方在公司裡,主管對下屬提出種種忠告,而下屬聽完以後,再去向學校裡的學弟妹提出種種忠告。就連小孩子也時常會對小貓小狗耳提面命。儘管這麼做根本毫無助益,也派不上用場,可是,多管閒事有項好處,那就是能夠「享受惹人討厭的樂趣」。況且,還有古今皆然的正義大旗作為後盾,得以理直氣壯直言不諱。隨時隨地惹人厭惡,自己又不受半點傷害,這種人的人生永遠都是幸福美滿的。因為,多管閒事和給人忠告,都是世上最反道德的快樂之一。


〈應當自戀吧〉
有句虛偽的格言是這樣說的:「結得愈飽滿的稻穗,愈會往下垂。」稻穗結得愈豐碩,穗尖就會因重量而下垂,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所以,這句話應該改成這樣才對:「因為稻穗結得很飽滿,所以才會往下垂。」因此,當一個人滿足於自己的崇高地位時,就能夠放心裝出謙遜的模樣。
自戀是一種有趣的幻想,而且是為了活下去所產生的幻想,所以根本不必講究其實質內容。這完全是主觀問題,無須在意別人的評價。當然,若能博得他人讚許,更能成為支持自戀的佐證,那是再好不過了。
在自戀狂看來,其他人存在的價值,只是用來引導出他的自戀、襯托他的完美而已。
……
自戀狂的優點在於,他們不像愛面子的人那般可悲。比方說,愛面子的人總是謊言連篇:分明只有小學畢業,但臉上卻掛著從慶應大學畢業似的傲慢、根本沒有別墅還向人炫耀自家豪宅有多氣派、沒買車還假裝自己有轎車等等。這些謊話一下子就會被拆穿,遭到拆穿時的難堪更是分外可悲。歸根究柢說來,愛面子的人過於在意自己不足的部分,因而裝模作樣,假裝自己高人一等,結果反倒扭扭捏捏,不像自戀狂那般豪氣。
相較之下,自戀狂深信自己擁有全世界,態度非常積極。那些令人瞠目的自戀狂,不僅不惹人討厭,甚至讓人覺得快意。自戀狂並不是騙徒,相反地。那些謙遜的人通常是大騙子。


〈喝湯時,應當發出聲音〉
大部分裝腔作勢的禮儀講座,都再三告誡享用西餐時,「喝湯時絕對不可以發出聲音!」可是,我們分明從小喝味增湯時一定會發出吸湯聲,在快要飲完最後一口淡茶時也會發出啜茶聲,這已經成為難以戒改的習慣了,現在卻硬要把西洋禮儀套用在我們頭上。
……
所謂的禮儀,可說是俗之又俗,與其偉大與否毫無相干。
在安安靜靜的高級餐廳裡,突然發出滋嚕滋嚕吸啜湯汁的怪聲,這需要挑戰社會規範的勇氣。所謂舉止高尚的定義,是多數人共識所形成的,擁有「雖千萬人吾往矣」氣魄的人,通常被當成低俗的庸人。若要證明自己不是盲從的社會羊群之一,最好的方式就是喝湯時發出怪聲音。
去觀看棒球比賽是社會羊群的跟風行為,傲然的孤狼無須起而效尤。還有,打高爾夫球也是社會羊群所從事的運動。
……
各位,這就是我們社會日前所能接受的藝術實態。只要不是為了在餐廳裡悠閒用餐的羊群們所奏出的樂音,就會被當成袒露野狼習性的吸湯怪聲。即便如此,比起迎合羊群的音樂,我仍堅持選擇喝湯的聲音。或許那並不是美妙的天籟,可至少是不斷嘀咕著「我不是馴羊」的一種勇氣、一種抵抗、一種揶揄,換句話說,這代表人類不容或缺的志氣明範,儘管,它實在微不足道。


〈應當要忘恩〉
我是個愛貓成痴的人。因為,貓這種傢伙實在有點自私又忘恩,還有,大部分的貓都只是忘恩之徒,而不會像卑劣的人類會恩將仇報。
人們在施恩賞惠的時候,應當抱持做過就忘的心態;而蒙獲恩惠的人,也該將之逐漸淡忘。這才是真正的君子之交。
……
不知為何,人們總是恩情易忘、怨恨難消,這和幸福易忘、不幸難消的情況很相像。佐藤春夫曾在其詩中寫過這樣的文句:「幸福就像冰淇淋般轉眼溶化,很快就讓人遺忘了,沒法用來入詩和敘事。」人們受到恩惠,就像得到幸福一樣。大抵說來,人們通常很貪心,總希望好還要更好,而幸福與恩澤都能維持現有的生活狀態,甚或使現狀變得更好,這和生命發展的方向相同,所以容易被忘掉;可是不幸和怨很的記憶只會讓現況變得更糟,這和生命的洪流逆溯而行,所以才會很難忘記吧。
……
「啊,我想起來了!他是我的救命恩人!可惡,如果我那個時候死在山上,就能滿懷熱情和理想死去,可現在只成了個前途一片黑暗的上班族,每天庸庸碌碌忙著討生活。假如能死在那個時候,我這一生就能在最浪漫的時刻劃上句點了。哼!誰想記得他的恩情啊!」
年輕人無法忍受自己能夠活到今天是由於別人的恩賜,而這正是他的優點。
報恩的諦觀會把人生的思維硬生生給塞進借貸關係的小框架中。相較之下,還不如像貓那樣忘恩,反而能帶給我們人生的夢想和對未來的幻想。


〈對電影圈的嚮往〉
我發現即便是如此「冷酷無情」的電影圈,也有其值得稱許的一面。
我認為,電影圈不是「夢工場」,而是「夢法院」。這裡是最能對青年男女的浮誇大夢給予當頭棒喝的好地方。與其給父母和兄弟姊妹說破嘴皮的陳腔爛調勸誡,還不如讓他們到電影圈裡走一遭,痛切體認到社會的無情定律,還來得一針見血。那裡不僅是「懲罰大夢的最高法院」,更是不斷嚴厲教誨青年們絕不可懷有「想當明星」之類膚淺夢想的法院。遺憾的是,多數青年男女在經過這個法庭處罰以後,從此自暴自棄,認定人生根本無夢可尋。事實上,人生中當然可以追求遠大的夢想,只是電影圈並非圓夢之地而已。
早年的軍隊,也同樣是「處罰青年做大夢」的地方。所以人們常說,那些軟弱的青年只要經過軍旅生涯的淬鍊,就會成材了。時至今日,已經沒有這種能夠敲醒青年大夢的機關組織,只剩下電影圈可以代替軍隊,來訓練這些「志願從戎」的青年了。
我雖不見得是倡導軍力重建論者,但我始終認為,對於青年們不切實際的浮泛夢想,必須給予一記有效的懲罰。社會大眾通常覺得,困苦的生活窘境就足以懲罰這種青春大夢了,可這麼一來,青年們便會興起不勞而獲的僥倖念頭。這種幻想必須徹底摧毀,真正的人生夢想才會萌芽。在現今社會中,依舊存有不少吹捧青春大夢的偽善論調,或許只有電影圈才是最正派的世界,因為它可以徹底把這些幻想撕個粉碎。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28297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