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0/10/06 13:29:41瀏覽912|回應0|推薦30 | |
民國76年解嚴後,經宜蘭縣政府、頭城鎮公所及當地居民多年努力,行政院於民國88年12月22日將龜山島半開放,並於民國89年8月1日正式開放觀光,納入東北角海岸國家風景區,定位為海上生態公園,目前頭城鎮烏石港有航線往來。為了避免破壞島上的生態,登島需經申請,且限制每日登島人數。 為了趕早登島,早上八點多我們就到達烏石港,在漁會解說室一邊觀看龜山島解說影片,一邊等候登船。烏石港,因港區裡的礁石呈黑色而得名,原來是蘭陽地區最大的港灣,重要門戶,許多商賈由此出入,「石港春帆」即是形容當時船隻絡繹不絕的情景,光緒年間因大型船隻在港口觸礁沉沒而式微。民國80年,烏石港列為第二期台灣漁港建設方案,開始建港,民國94年開港後,成為頭城地區最重要的觀光休閒漁港。除了港區碼頭建設外,舊烏石港遺址規劃為保育濕地,仿海蝕平台建構的蘭陽博物館正在興建中。因為海流在附近海域流過,堤防邊又成了衝浪者的天堂。 九點整,從烏石港出發,天氣甚佳,天空中只有零星的浮雲,航行中還算風平浪靜,只是炎炎烈日當頭,熱不可當。有人說如果有點兒雲、有點兒風的話該多好。可說話的人忘了,如果那樣的話,這趟航行就不會如此風平浪靜了。剛說完這話,忽然一個大浪湧來,船首瞬間上翹,緊接著又快速低頭衝向海洞中,雖然緊抓著欄干,在船首觀景、拍照的我們仍摔得七葷八素的跌坐在船板上。抬頭一看,龜山島已在眼前。遠方岩壁接近海平面處有兩個深深的海蝕洞,遠望就像是個眼鏡,船老大說這就是「眼鏡洞鐘乳奇石」。 船沿著海岸線航行,空氣中傳來濃濃的硫磺味,墨綠的海水忽然被翻騰的白色水花攪成淡綠,龜山八景的「海底溫泉湧上流」和「龜島磺煙」到了,漩渦的白色水花帶著陣陣硫磺味從海底往上湧出,若非親見,還真不能體會海底溫泉是如何湧出的呢! 繼續前行,「龜岩巉壁」矗立在眼前,仰望龜首,巉壁崢嶸,龜山朝日的景像只能想像。繞過龜岩巉壁,只見龜首昂然挺立在海上,龜頸後面接著高高的山丘,就是龜背,也是待會兒我們要登的401高地。繞過龜背,前方一條細長的卵石沙灘引導著船兒向龜尾碼頭靠攏,因為受到颱風的毀損,南岸碼頭無法使用,只能在北岸碼頭靠岸。 北岸碼頭是一座浮台,有鐵橋與岸邊相連。走過鐵橋,回頭看著龜尾畫成一彎長長的弧線指向海對面的烏石港。原來這就是會隨著海浪沖擊變換姿態的「神龜擺尾」了。 上了岸,日頭高高掛,只能說:「熱啊!」沒登頂就熱成這樣,待會兒1,706階的401高地想必夠嗆的了。 大約十點鐘,背包上肩,開始今天的重頭戲,登龜山島的最高點401高地。這麼熱的天,背包裡只好多帶一瓶水,意思是多背了600公克。 1,706階步道本非難事,但就難在一個「熱」字。從遊客中心附近起登,背後的龜尾弧形石灘更明顯了。步道雖有部分樹蔭可略為遮住烈日,但也同時擋住了清風,汗水打從一開始就像沒鎖緊的水籠頭一樣,不斷的往下滴著,天知道,人那有那麼多水可滴的。20分鐘後,200階涼亭到了,部分夥伴已打算向艷陽舉白旗認輸。
. 拱衛蘭陽神龜嶼(3之3)-->>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