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古道探幽錐麓行(3之1)
2010/09/23 19:17:11瀏覽656|回應0|推薦28

太魯閣國家公園不僅在台灣有其獨特性,從世界角度來看也有其傲人之處。地殼上升運動加上立霧溪河水下切雙重作用造就了壯觀豐富的峽谷地形,也成就了原住民族的原鄉。以往每次到此,看著雄偉的橫貫公路,除了感嘆開路先鋒的德澤之外,總是不禁要問,這麼艱險的環境,在橫貫公路開通前,原住民是如何交通的。於是,懸崖峭壁上那條若隱若現、虛無縹緲,像是道路的線條,就成了想一探究竟的心願。

據說,早在三、四百年前,一群來自濁水溪上游Taroko-Tarowan(今南投仁愛鄉靜觀一帶)的泰雅族獵人,一路追尋著獵物,爬上大山的稜線,發現了這片東部林野,充足的日照、豐沛的溪泉,茂密的森林,豐富的獵物,宛如仙境的景緻,吸引了族人們越過「卡里亞諾敏」(奇萊山),來到立霧溪上源,在傍溪的山坡上建立起東遷後的第一個部落「托博闊」,意謂「初到之地」。之後的歲月中族人陸續越過大山,依循遷徙之路,沿著立霧溪建立聚落,展開了原住民族大移動,立霧溪畔,也刻畫下原住民移動的痕跡[1]

1895年,甲午戰爭清廷失利,中斷了在台灣211年的統治。日本帝國佔領了台灣,弭平台灣各地的抗日活動後,觸角逐步伸向佔了台灣大部分的高山地區,引發了多起原住民抗日事件,日本統治者乃積極準備征伐,陸續利用原住民的獵路修築完成東部山麓間的隘勇線。1914年,自全台徵調近萬名軍警部隊,在總督佐久間的親自率領下進軍,分別從東西兩端包圍太魯閣,運用重武器遠距攻擊,步兵肉搏掃蕩,配屬的作業隊則在戰火中就地取材架設棧道、並使用炸藥開鑿臨時道路。原住民不敵日軍的優勢兵力,「太魯閣事件」這場抗日戰爭終以兵敗收場。

戰爭結束後,日本人為「理蕃」需要,利用戰時行軍道路為基礎進行道路開鑿,其中以布洛灣台地對岸,巴達岡至荖西間的錐麓斷崖道路最為艱險。日本人強迫太魯閣族人遷離太魯閣峽谷,太魯閣族原有屋葬習俗,先人骸骨無法帶走,留下遺憾。為了開路,日本人強徵原住民壯丁,將小徑拓寬至1.5公尺,以便通行及載運火砲。壯丁們以繩索綑綁腰際,自崖頂垂懸陡峭的山壁上,鑿洞埋設炸藥,在堅硬的大理石斷崖上鑿出可容人行的路基。又為了統治需要,在沿線略為寬廣地點設置警察駐在所,其中巴達岡最具規模,最盛時設有旅社、教育所、交易所等。從巴達岡駐在所遺址到斷崖駐在所遺址間整修完善並開放的錐麓古道,是我們的目標。



[1] 金尚德,立霧絲路--太魯閣越嶺橫貫道路史。


古道探幽錐麓行(3 之2)-->>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