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0/18 14:05:24瀏覽783|回應0|推薦26 | |
布里斯托(Bristol)從11世紀建立城堡開始,12世紀時成為一座貿易港,13世紀成為造船中心。15、16世紀時美洲開發,這裡又成為奴隸貿易中心,大量奴隸從這裡被販買到美洲,估計自1700年到1807年,超過200艘販奴船停靠於此,販賣了超過50萬名黑人到美洲。18、19世紀時,都市發展逐漸被利物浦、曼徹斯特、伯明罕等城市超越。Bristol開始轉變成為工業中心,二次大戰後的重建,開始成為英國的太空中心。 1960年代,英法兩國合作開發的超音速噴射客機協和號(Concorde),Bristol飛機公司The Bristol Aeroplane Company就是the British Aircraft Corporation(BAC)的合作夥伴。後來因為噪音和油耗因素,2003年英國航空(British Airways)和法國航空(Air France)決定停飛協和號客機。2003年11月26日「Concorde 216」結束了最後一次飛行,飛回到Bristol的Filton機場,成為博物館的永久收藏。 從Bristol的發展歷史,這裡應該是有參觀的價值,只因為我們「志不在此」,所以,只好再次成為過客。 一大早,用過早餐,等候出發之前,在旅館附近走走、看看。驊麟兄夫婦興高采烈的抱著幾只馬克杯回來,原來他們在附近的Starbucks發現寫有英國幾個大城市名稱的杯組,毫不遲疑的採購回來。因為那是回家當「孝子賢孫」用的。唉!天下父母。唉! 離開Bristol,大約半個小時的車程,來到一個名叫「Bath」的地方。「Bath」?這不是洗澡、浴室、浴場嗎?怎麼會是地名呢?難不成這裡到處都是澡堂子可以讓人洗去風塵,享受悠閒嗎? 當然不是。這裡確實有個大澡堂。不過,這澡堂子只容人參觀,卻不准遊客在裡面洗澡。「參觀澡堂子」,裡面有美人還是貴妃出浴嗎?如果有,想必要擠爆門限了。 說起Bath這個地方可有來頭了,由它被稱之為英格蘭的封面女郎就能窺其大要了。英格蘭的羅馬遺跡不少,Bath、York和Chester大約可以算是保存比較完整的所在。這三個地方一在東北、一在西北,和Bath概略形成一個三角形。1987年,Bath被UNESCO選列入世界遺產城市。這三個所在來英格蘭旅遊者該都去看看。只是過多的觀光客是不是能得到當地居民的認同就值得觀察了。記得20年前來此時,就在大浴場前面遇到一隊遊行人馬正對觀光破壞了地方的安寧表達抗議呢! 位在Bristol東南方21公里的Bath擁有River Avon河畔唯一的天然溫泉。從西元6、70年代開始的300年間,羅馬人陸續在這裡建立寺廟和浴場。根據考古證據顯示,羅馬人在浴場旁建的神廟是獻給女神Sulis的。因為最早這裡被叫作Aquae Sulis (即the waters of Sulis)。神廟裡,獻給女神的訊息要用拉丁文刻在金屬片上,叫作「咒語符(curse tablets)」這些咒語符其實是寫給女神祈求協助的信函。舉個例子說,如果有人衣物被盗,他可以寫信告訴Sulis女神可能是誰偷的,請求協助等等。 西元577年Battle of Deorham戰役之後,Bath成為The Kingdom of the West Saxons所有。此時,羅馬時代的建築物毀損,Bath逐漸成為廢墟,羅馬人建造的大浴場也湮沒在荒煙漫草中。直到18世紀喬治亞時代,Bath才又成為大眾化的溫泉城市。那個時代留下了許多以Bath Stone建造的喬治亞式建築(Georgian architecture)。最有名的莫過於位在Bath市區裡、羅馬浴場西北不遠處的皇家新月樓(Royal Crescent)了。 皇家新月樓(Royal Crescent)是由建築師John Wood the Younger設計,於1767和1774年間建造,採用義大利式裝飾,共有114根圓柱,由30戶相連而成新月形的典型喬治亞式建築。樓前還有廣闊的綠地公園。由於道路與建築的排列都成新月形,因而被譽為英國最高貴的街道。由於當初設計時以正面為主,待購屋者取得之後還可以在正面構造之後加建,又由於是具有弧形的獲放射狀基地,後面比前面寬,於是就產生正面和後面造形有別的建築群。所以又被形容為: 「Queen Anne fronts and Mary-Anne backs」 看到這兒,就會覺得其實該去看看的,只是...,所幸之前曾經一遊,略補遺憾。 由於Bath距Bristol不遠,我們大約在早上09:40就到了修道院(Bath Abbey)旁的Avon河畔。下了車,還有些時間,於是沿著河畔道路往Pulteney Bridge走。 始建於1774年的Pulteney Bridge是Robert Adam設計建造的一座頗有特色的橋樑,據說這是全世界僅有的四座橋上兩側都建有店舖的橋樑之一。最初的設計圖目前仍保存在倫敦的the Sir John Soane's Museum裡。 橋樑在建造的20年中曾不斷修改及擴充。18世紀末,橋樑曾被洪水沖毀,後來仍依原樣重建,之後有又些擴充及改變。到了20世紀時,為了吸引觀光客,重新整理讓橋樑回復到它原始的樣貌。2009年,更禁止機動車輛通行,只准行人步行。但到了2011年這個計畫被迫放棄。 這座橋樑的命名源自蘇格蘭富有的律師及國會議員William Johnstone的妻子Frances Pulteney。Frances是Bath第一任伯爵William Pulteney的堂姪女。1767年Frances和William繼承了伯爵的財富和資產。William計畫要建設一個新的城市連結舊的城區,首先就得有一座可以妥善連結River Avon兩岸的通路。於是建造了這座橋樑。 沿著Avon河畔,轉過Pulteney Bridge,到了對岸。再從橋頭的引道階梯下到對岸河畔。河床的四層弧形階梯式落差,讓河水激起白色的水花。河畔步道向下游延伸。大夥兒趁著美景不斷的拍照留念。我們跟在瑛小姐後面緩步走著,耳機裡傳來往浴場移動的通知。許是瑛小姐受美景引誘,一路前行,走的遠了,竟沒聽到。好不容易喚回她來,大夥兒早已不知去向。快步回走、過橋,終於在快到修道院教堂時發現了夥伴們的蹤跡。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