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8/13 12:39:47瀏覽1325|回應4|推薦70 | |
早上到郵局辦事,等候區座位上坐著一位老太太。過了一會兒,一位外籍幫佣提著剛買的菜進來,老太太問: 「都買好了?」。 接著老太太從包包裡取出一份「振興券」,跟幫佣說: 「小姐說這一包就是現金,可是要怎麼用啊?」 幫佣也說不出個所以然,於是老太太站起來走到櫃台,拿出振興券問郵局小姐: 「這要怎麼用啊?」 「買東西都可以用啊!」小姐回答。 「哦!買東西都可以用!?!?!?!?」老太太似懂非懂,又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問。 接著又拿出一張悠遊卡,郵局小姐大約之前在老太太拿振興券時就知道老太太手中的振興券是代先生拿的,自己的則已經綁定悠遊卡。於是說: 「你的振興券已經綁定悠遊卡了,你要先拿悠遊卡到Seven去存三千塊才能用。」 「哦!要先去Seven哦!?!?!?!?」 老太太一臉狐疑的收好卡片和振興券,牽著幫佣的手說: 「都買好了?好!那我們回家,等一下還要去Seven。」 走到門口,又極不放心的回頭大聲跟小姐說: 「謝謝你,有問題我可以再跟你請教嗎?」 看來,老太太並不是「無知的」,而是複雜多元的「振興券」對上了年紀的她實在不容易理解。 * * * * * * * * * 另一則網路傳聞,說是有一位老婦人帶著振興券去買東西,看中意一件價值六百元的物品,取出一張二百元的「振興券」交給店家,店家說: 「還差四百元。」 「這不是『三倍券』嗎?」老太太問。看來老太太是懂算術的。 * * * * * * * * * 這段對話聽起來有點像是笑話一則,但「振興券」對老人家來說還真是有些複雜難懂。 說起來,所謂的「振興三倍券」還真是絕無僅有的佳作。怎麼說呢?可以訓練國人腦力,讓國人認識到要人助,得先自助。此外,國庫不用花費稽徵費用就能對國家財政創造短期助益。算算看,要取得三千元振興券(這是人助),得先交一千元給國庫(這是自助)。一千元金額看似不大,但放大到2,300多萬人,可不得了了,那可是新台幣230多億元(約合8億美元)啊!。 回過頭,再看看「抽籤」這回事吧! 提到用「抽籤」分派各種「券」,有一個特色,就是這些「券」都必須使用電子媒體與特定工具和程序,才能登錄、參與抽籤。 這讓筆者想到日本一本叫作「下流老人」的書,作者是滕田孝典。書裡面提到許多造成下流老人的原因。(註:書中「下流老人」說的「下流」並不是咱們對一些行為不莊重人的稱呼。書裡面所說的「下流老人」指的是無法安逸度日,被迫過著「下流(即中下階層生活)」的老人)。 其實如果我們把書中的觀念放大來看,會成為生活在「下流」層面的人們不一定是老人。周邊不少弱勢族群可能就是最貼切的例證。 之所以會成為過著「下流」生活的老人,形成的因素何止一端,在這裡無法一一引述。或許書中提及的一種過程就和現在風行的「電子抽籤」的結果有些相似。
怎麼說呢? 書上說: 讓情況更惡化的原因之一是,幾乎所有的支援政策都採用「申請制」。申請制的意思是「只要本人不申請,就無法利用那個政策」。 幾乎所有的高齡者都不知道有選擇的權利,但「網站上都有寫,看了就知道」。 具備高度的電腦使用能力的又有多少呢? 專家批評,申請制的本質就是對使用社會資源的抑制。 現在回過頭來看看最近風行的「抽籤」。 首先採用的是「申請制」。但怎麼知道有這些「申請」參加「抽籤」的機會呢?「網站上都有寫,看了就知道」。 採用申請制登錄後,才有「機會」「參加」「抽籤」。那麼,那些人的機會比較大呢?年青人、對使用電腦等電子媒體熟練、網路資源充裕地區的人們。而那些年長者、弱勢族群、不懂得使用電子媒體、網路資源普遍性或優勢不足地區的人們,機會顯然少了許多。不是嗎?以目前發行的各種優惠券來看,最多的只有500萬份,僅佔全國總人口23,583,823人的五分之一強。這些都是電子票券,因此或許有許多人抽中不止一種優惠券(參附表)。
抽籤、抽籤,看似公平,結果卻不盡然。似乎和Hoca說的「神的分配法(God’shares)」、「下流老人」書上說的有些相似呢!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