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火焰科隆大教堂
2018/10/14 09:04:26瀏覽1468|回應1|推薦39

從五世紀初期起,科隆就有小型的教堂,經過擴建,西元873年建成一座羅馬式的雙塔教堂,是為科隆大教堂的前身。這座老教堂在300多年後被一場大火焚毀殆盡。12世紀開始,建築形式隨著政治、經濟條件而改變,加上13世紀,哥德式建築與德國浪漫主義風氣盛行,因而造就了大教堂建築的基本概念。1248年,當時的科隆大主教選在8月15日聖母升天節動工興建科隆大教堂。雖然建築師MasterGerhard以法國的亞眠大教堂(Cathédrale Notre-Dame dAmiens)布局為設計藍圖,但規模宏大的裝飾和格局卻遠遠超越了法國任何一座哥德式建築。

 

歌德式建築雖然發源於12世紀的法國,在當代被稱作「法國式(Opus Francigenum)」;但後來歌德式建築最多的卻是德國、義大利等國。「歌德式」一詞則於文藝復興後期出現,帶有貶意。因為「哥德(Gothic)」原來泛指西元五世紀後從北方南遷至羅馬帝國境內的野蠻人。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和建築師Giorgio Vasari就用「野蠻的德國風格」來形容這種建築。

歌德式建築整體風格為高聳削瘦,特色包括尖形拱門(Ogive)、肋狀拱頂(Rib vault)與飛扶璧(Flying buttress)。之所以採用這種形態,據說是因為宗教因素。原來中世紀時認為人們有四個必須面對的課題,即「死亡、審判、天堂和地獄」。上天堂是人們普遍希望的未來,怎麼能夠達到呢?就是與上帝接近囉!想辦法把教堂建得高高的不就更接近上天了嗎?但原來羅馬式建築的教堂有個大圓頂,非常重,想增高不易。於是想法子把圓頂拿掉、把牆增高,可還是太重。怎麼辦呢?把建築物建成尖拱形,用玻璃花窗取代石塊建的外牆,既減輕重量,又能增加採光。尖形拱門(Ogive)、肋狀拱頂(Rib vault)就出現了。可支撐性不足,於是原本被屋頂遮蓋起來的扶壁,變成在主建築外面的飛扶璧(Flying buttress),用來分擔主牆壓力。

科隆主教座堂就是歌德式建築的代表作之一。

1560年代教堂大廳完成,卻因德國宗教革命而中斷。1880年完成的科隆大教堂與科隆的歷史背景有密切關係。西元前37年羅馬皇帝奥古斯都的女婿在這裡建城,而成為羅馬的要塞。西元50年,羅馬皇后羅媂亞在這裡出生,同時這裡被命名為科隆。有「北方羅馬」之稱。因為一連串教堂的興建,又被稱之為「北方的耶路撒冷」。1842年9月2日,教堂在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的支持下重新開工。動工600多年後的1880年,終於由德意志皇帝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工。

就像典型歌德式建築一樣,科隆大教堂的門拱是層層往內推進,門拱上有大量的浮雕和雕塑。此外,科隆大教堂之所以受世人矚目,除了高聳的鐘樓、壯麗的外觀和尖塔、外牆、門拱上的雕塑之外,還有一些讓人想要進入一探究竟的理由。

無論是教堂外觀或教堂內部都充滿了法蘭西火焰式建築(法語:Flamboyant)的特色。火焰式建築1350年左右在法國興起,15世紀時流傳至西班牙葡萄牙等地,是一種晚期哥德式建築的華麗風格。這一風格由輻射式(Rayonnant)與英國盛飾式哥德建築演化而來,尤以火焰式曲線花飾窗格為主要特徵,取法語「放射光芒」之意而得名。這是晚期哥德式建築,擺脫了原有的設計框架,運用精心的佈局來製造複雜的視覺效果。

大教堂裡面有高達一萬多平方公尺的彩色玻璃花窗。從這些幾乎由教堂基礎向上伸展,到了上端呈尖圓形的花窗,再藉由透過花窗玻璃投射進來的陽光,還真有些像是多彩的熊熊火焰。這可能就是為什麼被稱之為法蘭西火焰式的彩色玻璃花窗了。

這些彩色玻璃花窗裝飾、描繪了聖經人物和故事。雖然面積如此之廣,據說只用了金、紅、藍、綠四種顏色。這四種顏色還有講究:金色,代表人類共有一個天堂,寓意光明和永恆;紅色,代表愛和路,以及基督之血;藍色,代表信仰:綠色,代表希望和未來。陽光透過彩色玻璃的反射,閃爍著絢麗、繽紛的色彩,構成教堂裡面獨特的風景。

在硬體建築方面,除了花窗之外,教堂頂上一共安置了12口大鐘。最早的是1418年鑄造、1437年安裝,重達3.4噸的三王鐘(Dreikönigenglocke);然後是1448年和1449年安裝、重達10噸的Pretiosa和4.3噸重的Speciosa。目前教堂裡最重的是1924年安裝、重達24噸、直徑3.22公尺的聖彼得鐘。只是我們沒有上到鐘樓頂上,無法實際感受巨鐘的震撼。

其次,科隆大教堂裡面最神聖的莫過於耶穌誕生時的東方三王遺骸了。

據說,1164年,當時的國王、科隆大主教李奥納多征戰義大利米蘭時,奪得一件珍貴的戰利品-耶穌基督出生時前來朝拜的東方三聖王遺骸。於是,科隆成為繼西班牙的聖雅各(Santiago de Compostela)、義大利的羅馬和德國的亞琛(Aachener Dom)之後最有名的朝聖地。或許這也是當初為什麼會選在1248年8月15日聖母升天節動工建造大教堂的原因之一吧!

火焰式建築和花窗、巨鐘、三王遺骸構成內涵的科隆大教堂不只是吸引了凡夫俗子的矚目。據說,1850年,在萊茵河畔遊歷的音樂家舒曼也因為受到萊茵河和科隆大教堂的震撼而創作了有五個樂章的第三號交響曲《Rhenish》(萊茵)。這首交響曲作品以舒曼描述在杜塞道夫旅居時的所見所聞,包括萊茵河畔日與夜的美景、地方風土人情、屹立於河岸邊的科隆大教堂,以及羅蕾萊城堡等為主題。其中第四樂章就是讚美科隆大教堂的頌歌,以不斷的管樂旋律和主題,表現出科隆大教堂莊嚴和凝重的風格。

有人說,夜色中的科隆大教堂在燈光輝映、萊茵河以及大橋的陪伴之下,將顯得更為壯觀。只是我們這群過客將去搭一段萊茵河渡船,或許看看羅蕾萊吧,並不在這裡過夜。所以,科隆大教堂夜景就只能在萊茵河畔、Boppard小鎮的夜色中想像渡過了。或許舒曼萊茵交響曲的第四樂章也能在想像中伴隨我們入夢哦!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Three
2018/11/06 10:24

為什麼有些照片都有光芒呢?

這樣好漂亮喔!

馬哥 問候您(landmarc) 於 2018-11-11 18:40 回覆:
那是陪伴多年的舊相機功勞,可以設定有星芒的功能,所以就有了星芒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