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9/20 00:00:00瀏覽12323|回應19|推薦157 | |
01/JUN/2013 經過一夜飛行,清晨6點多鐘抵達芬蘭首都赫爾辛基,此行的四國行程將由立陶宛展開,所以還需轉機飛往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轉機時間長達3小時,因此有充分時間使用機場的貴賓室。赫爾辛基機場的貴賓室有好幾處,我們選了距離登機門最近的一個。一大清早,諾大的貴賓室只有我和阿枝及小雲3人,寬敞而舒適的空間,讓我們得以自在地漱洗梳妝,還有時間悠哉地喝杯咖啡,真是個愉快的開端!
由機艙中俯瞰芬蘭海岸
進入立陶宛國境
立陶宛簡介 立陶宛共和國(Republic of Lithuania),位居東北歐波羅的海三國的最南邊,國土面積也最大。立陶宛人屬遠古印歐語系的一支,於公元前即已來到波羅的海沿岸定居。1240年立陶宛大公國(Grand Duchy of Lithuania─LDK)成立。1386年波蘭公主嫁給立陶宛大公Jogaila,兩國結合國力倍增,1569年正式合併成立波蘭立陶宛聯邦。由於長期對外征戰及國內動亂導致國力迅速衰退,最終在18世紀末被俄羅斯、普魯士及奧地利的三次瓜分後滅亡,立陶宛大公國的領土自此成為沙俄版圖的一部份。進入20世紀後,立陶宛始終掙脫不了德國與蘇聯的輪番控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蘇聯吞併成為加盟國。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宣布獨立,直到1991年9月6日蘇聯才承認其獨立。 立陶宛現在是歐盟、北約、申根等國際組織的成員。政體採議會內閣制,總統由全民直選產生。國內有3個自由經濟區,工業是支柱產業,農業則以畜牧為主。波羅的海三國中,立陶宛的國土面積最大,自然風光也最豐富。除了主要的平原地形,還有西部的丘陵及東南部的高地;森林覆蓋率為25%;約有3千個大小湖泊;最長的尼姆納斯河(Nemunas River)在流過大半國土後,注入到波羅的海。這裡就是著名的「琥珀海岸」,而立陶宛所產的琥珀產量與質量都居於三國之首。 立陶宛傳統美食 飛扺維爾紐斯進入市區已是過午時分,於是直接前往餐廳用餐。第一頓午餐安排於「KAIMAS 傳統草屋農莊餐廳」享用道地的立陶宛美食,餐廳並非真是草屋,而是裝置成古早的農莊風格,到處擺飾古老農具,服務生也穿著立陶宛的傳統服飾,這裡的美食據說連Lonely Planet旅遊指南都有推薦。
第一道是馬鈴薯蔬菜沙拉;前菜是Kugelis─馬鈴薯鹹派;主菜則是立陶宛非常有名的Cepelinai─「齊柏林飛船」(因外觀像Zeppelin airship─齊柏林飛船而得名),這是以馬鈴薯泥作成的QQ外皮,包裹混合起司的絞肉內餡,煮熟後再淋上酸奶油醬汁,吃起來的口感有點像我們台灣的肉圓,但外皮較軟嫩。兩大顆”飛船”,再好吃我也只能跟廚師說對不起了!甜點是很特別的花生巧克力,甜中帶鹹,似乎還略帶薑味,相傳是立陶宛婦女自製巧克力時因加糖過量而失敗,福至心靈調入花生粉粒以救亡圖存,不料嘗試錯誤的結果竟成為成立陶宛最普遍而受歡迎的甜點。不嗜甜食的我也覺得非常好吃!許多響叮噹的糕點似乎都有這樣一個美麗的錯誤故事,中外皆然!豐盛的四道式馬鈴薯大餐吃得肚子也成了圓滾滾的Zeppelin飛船了,正好用來維爾紐斯老城徒步巡禮。 餐廳前面的景緻
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簡介 維爾紐斯是立陶宛的古都,歷史上曾因為各種政治及軍事因素而屬於不同國家。傳說1253年立陶宛國王在此加冕;最早見諸文獻記載是在1323年,Gediminas大公寫信邀請德國人和猶太人來此定居;16世紀初期,維爾紐斯在城市周圍興建城牆,設有9座城門和3座城塔;1544年齊格蒙特二世將宮廷搬到此城,是維爾紐斯的全盛時期。近代史上,維爾紐斯曾被強鄰波蘭、法國、德國、及蘇聯等國輪番佔領統治。歷盡滄桑之後也留下多元文化風貌,並且是一個多種宗教並存的城市。 維爾紐斯位於立陶宛東南部的Vilnelė河和Neris河匯合處,得名於穿過城市的Vilnelė河。典型的中世紀城鎮格局面積達3.6平方公里,是歐洲最大的舊城之一,將近1500座最有價值的歷史建築都集中於舊城之中,其中包括40多座教堂。1990年立陶宛獨立後,維爾紐斯試圖清除蘇聯時代的歷史痕跡,並迅速轉變為一個現代化的歐洲城市,許多古老的建築也陸續得到修復。儘管維爾紐斯以巴洛克城市著稱,但自中古世紀遺留下來的各時期─文藝復興、哥德、新古典等不同風格建築,除了見證了數百年來的歷史發展,也輝映出城市的多元風貌。擁有豐富人文歷史的維紐斯舊城區,於1994年被列為世界遺產;歷史中心遺址並獲選為2009年歐洲文化首都。 Aušros Vartų g 這條大街,連接古城中心的市政廳和街道盡頭的中世紀城門黎明門,短短的距離之間坐落著多處知名的文化史蹟,街道兩旁的建築優美,城市景觀雍容華麗。
黎明之門 Gate of Dawn 1503至1522年間,維爾紐斯在城市周圍興建了城牆,設有9座城門和3座城塔。黎明門是防禦城堡的一部分,原名為Medininkai Gate。俄國佔領期間破壞城牆,至1805年,9座城門僅存唯一一座黎明門。
城門上方是一座小禮拜堂,供奉黑面的聖母瑪莉亞〈The Blessed Virgin Mary Mother of Mercy〉,據說因為祂的存在,使得1799年攻取維爾紐斯的俄羅斯軍隊不敢摧毀這座教堂,黎明門因此得以倖存。黑面聖母不同於一般抱著聖嬰的聖母像,是繪於17世紀的文藝復興風格畫像,1670至1730年間,由不同的藝術家逐部位鍍金裝飾後,成為今日所見金碧輝煌的黑面聖母像。這尊舉世聞名的聖母像也稱為“Vilnius Madonna”,許多教堂並以祂為藍本複製畫像。分立兩側的金色雕像,是瑪莉亞的父母。
傳說黑面聖母非常靈驗,17世紀中葉開始傳出神蹟顯靈,受到天主教徒和當地居民的信仰崇敬。1993年教皇約翰保羅二世來此講述《玫瑰經》,此後每年11月的第三周都會在這裡慶祝聖母瑪莉亞節。幾個世紀以來,黑面聖母守護著維爾紐斯的子民,也守護著絡繹不絕於途、不遠千里而來頂禮膜拜的成千上萬信徒。 由禮拜堂眺望 Aušros Vartų 街景
禮拜堂另一側的窗外即是維爾紐斯的古城牆
東正教聖靈教堂 Orthodox Church of the Holy Spirit 聖靈教堂和修道院最早啓用於1567年,係由立陶宛-波蘭聯邦國王Wladyslaw Vasa授命建造。1749年在城市的動盪中遭受大火破壞,其後由著名的巴洛克建築師Johann Christoph Glaubitz設計重建,費時4年打造成立陶宛唯一的巴洛克式東正教堂,是包含教堂、鐘塔和修道院的建築群。現在的外觀則是19世紀重新整修完成。這是立陶宛主要的東正教堂,緊鄰教堂的男、女修道院也是立陶宛唯一還在運作中的東正教修道院。
教堂採拉丁十字結構,有一個巨大的穹頂,設置類似天主教的木質祭壇,以高級的石膏與大理石混合而成的灰泥(Stucco)鑄模和雕刻裝飾教堂內部。前方祭壇區採鮮綠色鑲金的色調,濃艷的色彩與華麗的裝置令人印象非常深刻,規定不能拍照,但我忍不住偷偷拍了一張。 教堂中央安置著聖骨箱,裡面收存St. Anthony、St. Eustatius 及St. John三位東正教聖人的遺體(不壞之身)。三位聖體原保存於地下墓室,1853年遷移至現在位置永久安息,此後遷徙日6月26日遂成為東正教祭日,每年舉行盛大慶典。瞻仰聖體這件事對於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們是個挑戰,許多人選擇略過此區。
俄羅斯的統治在維爾紐斯留下許多建築文化痕跡,東正教聖靈教堂的華麗裝置與東方氛圍,讓我們見識不同於天主教的文化樣貌。教堂外是綠樹成蔭的美麗庭院,隔著街道的對面也是一座稍古早的教堂。
建於1761 年的 Basilian Gates ,是一座晚期巴洛克式拱門,也是出自著名的德國建築師 Johann Christoph Glaubitz 之手,他就是把維爾紐斯打造成巴洛克城市(City of Baroque)的靈魂人物。
聖卡斯米爾教堂 Church of St. Casimir 1604年,耶穌會開始建造這座教堂,兩年後王子Casimir受封為聖徒,教堂於是用來紀念紀念立陶宛的守護神卡西米爾王子(Saint Prince Casimir)。傳說當時建造教堂的基石,係由約莫700人從Antakalnis這個地方滾運而來的。這些基石現在仍可於教堂立面牆上看到。
教堂由Povilas Bokšta設計、Jonas Frankevičius建造,大約完成於1618年,是維爾紐斯最早的巴洛克式教堂之一。18世紀由著名建築師Tomas Žebrauskas建造了高聳的圓頂並加上一個皇冠,象徵Casimir來自的皇室家族Jogaila,圓頂的大小在當時的立陶宛大公國也是絕無僅有。之後教堂被俄羅斯接收改為東正教堂獻給St Michael,俄國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Fiodor Dostojevski)曾經在此膜拜祈禱。20世紀前半教堂回歸基督教會,二次世界大戰時遭受嚴重破壞而一度關閉,1961年被無神論的蘇維埃改成博物館,1989年恢復為天主教堂。
聖卡斯米爾教堂歷經不同國家及宗教的掌管治理,歷史上並曾遭遇三次祝融之災,其發展與變遷如實反映了國家的命運盛衰,美麗堂皇的外觀隱藏著滄桑過往。在教堂中靜坐片刻,且把是非紛擾與雪雨風霜還給歷史吧,我只願靜靜感受教堂此刻的莊嚴恢弘與寧靜安詳! 維爾紐斯市政廳 Vilnius Town Hall 歐洲許多城市的市政廳廣場通常都是城市最活絡的中心,維爾紐斯也不例外。市政廳廣場是維爾紐斯古城的心臟。面向廣場的市政廳建於1503年,現在所見的古典建築風格是18世紀末才完成的。後來曾經改作音樂劇場,立陶宛獨立後成為藝術博物館,旅遊中心就設在其中。
市政廳牆上立著維爾紐斯古城列入世界遺產的標示,另外還有美國總統小布希的宣示:「ANYONE WHO WOULD CHOOSE LITHUANIN AS AN ENEMY HAS ALSO MADE AN ENEMY OE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任何人選擇與立陶宛為敵即是與美國為敵。
在市政廳遇到一支準備參加單身Party 的美麗隊伍,大方讓我們拍照。
廣場周邊的建築形式繽紛多彩,色調溫暖明亮。周末的城市遊人如織,除了觀光客之外也有許多當地居民,但見路邊的咖啡座座無虛席,好一幅歡樂昇平的景象!
空中盛宴 Dinner in the Sky 市政廳前面的廣場上停著一座吊臂,上面吊著一個空中平台,這景象有點似曾相識,似乎曾在網路上見過。原來,我們在維爾紐斯遇見了Dinner in the Sky!
2004年,比利時人David Ghysels首先產生了讓客人在高空用餐的全新想法,而他找到一個“在起重機旁長大”的Stefan Kerkhof幫他實現夢想,Dinner in the Sky 這個機動性的空中餐廳於焉誕生。他們秉持獨特的户外餐飲概念,設計出不受地域限制的空中餐桌平台,致力於在全球打造最出色的私人餐會、雞尾酒會、婚禮宴會、產品發表等量身定製的頂級宴會活動。Dinner in the Sky 以其匠心獨具的設計,每次由3-4位服務人員帶領22位貴賓飛躍於美景之上,領略古蹟山川的壯麗景色、體驗美食在舌尖跳動的旋律、共享人生的重要時刻,在50公尺的空中享受一場味覺、視覺與心靈的華麗盛宴。 如此獨特而奢華的盛宴,費用當然不會平民,幾千元(台幣)只能在深夜上去喝杯雞尾酒吃點小點心,正式的晚餐沒有萬把塊是無法升空的,而且一位難求!Dinner in the Sky在全球36個國家已經舉辦了超過1000次的豪華盛宴。我們到訪維爾紐斯的這一天,剛好遇見Dinner in the Sky在這裡升空。很好奇在上面開party吃大餐是何等場面,下圖是在官網找到Dinner in the Sky在維爾紐斯上空的精采圖片,以美麗古城為場景的感官盛宴,的確令人嘆為觀止啊! 本文資料參考: 1.維基百科 2.http://www.travel.lt/ 3.http://www.vilnius-tourism.lt/ 4.http://www.dinnerinthesky.com/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