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9/27 00:00:00瀏覽11395|回應29|推薦156 | |
01/JUN/2013 維爾紐斯(Vilnius)是立陶宛的古都,自13世紀以降就是立陶宛大公國的政治中心,直到18世紀之前,這裡都深受東歐文化及建築風格影響。歷史上曾因為各種政治及軍事因素而屬於不同國家,走過滄桑歷史,也留下多元文化風貌。維爾紐斯保留了大量文藝復興、哥德、巴洛克及古典主義建築,將近1500座最有價值的歷史建築都集中於舊城之中,其中包括大大小小超過40座的教堂,印證維爾紐斯是一個多種宗教並存的城市。走在維爾紐斯的古城區,舉頭是教堂,回眸也是教堂! 聖尼可拉斯東正教堂 Orthodox Church of St. Nicholas 市政廳廣場斜對面有間不太大但外觀很顯眼的教堂,這是新拜占庭風格的聖尼可拉斯教堂。原是建於14世紀的木造教堂;1514年,立陶宛大公國的將領Constantine Astrozhski授命擴建,是維爾紐斯最古老的東正教教堂之一。1740年間原來哥德式的建築毀於火災,而以巴洛克形式重建;1839年東正教堂又被改成俄羅斯拜占庭形式(Russian Byzantine style)。儘管教堂的風格一變再變,但有許多哥德式的原素仍然保存於教堂的立面及及內部之中。 聖帕拉斯凱維亞東正教堂 Orthodox Church of St. Paraskeviya 16世紀末時,此處興建了一座石造教堂以取代已經燒毀的木造教堂。1611年,教堂及受贈的房產轉讓給東儀天主教會(Uniates─承認羅馬教廷的一派天主教分支),遺憾的是他們並未善盡維護之責,據史料記載,教堂變成酒館、而捐贈的房子變成妓院。18世紀沙皇彼得大帝來訪,獻給教堂一份厚禮─大北方戰爭期間取自瑞典的顏料,賦予殊榮恢復教堂聖殿。傳說沙皇在這個教堂親自為詩人普希金(Alexander Pushkin)的祖先─來自非洲的漢尼拔(Hannibal of African origin) 施洗。1864年,破舊的教堂由建築師Nikolai Chagin重建為新拜占庭(Neobyzantine)風格。 文學街道 Literatu street project 這條小小的街道,牆上滿佈著大大小小、形式不一的藝文創作,包括繪畫、詩篇、彩繪瓷磚等,形成一條獨特的文學之道。這是2008年為了紀念曾居住於這條街上的19世紀詩人Adomas Mickevicius、以及眾多和立陶宛有關聯的詩人與文學家們,特地根據另一位詩人Aidas Marcenas的詩作靈感,把這條小徑裝置成永久的戶外藝廊,目前累積的藝品已超過百件以上。 設於聖麥可教堂(St. Michael of the Archangel Church)之內的教堂遺產博物館(The Church Heritage Museum) 聖安娜教堂 St. Anne and Bernardine Church 獨一無二的紅磚建築、富於表情的高塔、數不清的拱門、數以百計的藝術品、勻稱的金屬大門、以及豐富的裝飾品…,維爾紐斯古城這個令人驚艷的建築,就是傳說中讓拿破崙深深著迷而想要把她放在手掌心帶回巴黎的聖安娜教堂。這座美麗動人的建築物,實際上是由聖安娜教堂和緊鄰的熙篤會教堂及修道院(Bernardine Church and Monastery)組成的建築群,它們共同譜出立陶宛最令人神往的哥德式合奏。 聖安娜教堂是羅馬天主教教會,以其獨一無二的建築和結構而聞名,堪稱維爾紐斯最美麗也最著名的建築,是晚期哥德式建築的卓越典範。建於14世紀末的1394年,用以獻給立陶宛大公Vytautas the Great的妻子Anna(Ona)。然而木造結構的教堂後來毀於大火,1500年由方濟會負責重建,並且改為磚造教堂。 33種不同的紅磚砌成的教堂結構,型塑了她優雅的線條。屹立至今500年,聖安娜教堂教堂的造型、垂直比例、生氣蓬勃的外觀似乎不曾改變。1873年,由建築師Nikolajus Čiaginas設計建造了新哥德式(Neo-Gothic)的鐘塔。 興建之時網羅了當代最傑出的藝術工匠,聖安娜教堂巧妙融合了廣泛的藝術形式。外觀和內部是哥德樣式,但聖壇卻是巴洛克式;至於優美的鐘塔,則充分傳遞了哥德式建築”上達天聽”的概念。教堂正面三個尖塔同時指向天際,仔細端詳,似乎隱藏著"A"和"M"的線條造型,據說是象徵瑪莉亞的母親─聖安娜(Latin Ana Mater Maria─Saint Anne)或聖母瑪莉亞(Ave Maria)。 在聖安娜教堂後面的是熙篤會教堂及修道院(Bernardine Church & Monastery),建於1469年,是維爾紐斯最大也最壯麗的哥德式宗教建築之一。但17、18世紀重修時,添加了文藝復興和巴洛克式的元素,已脫離原來的風格。(沒有拍到側面角度,下圖轉載自維基百科。) 聖安娜教堂前方的綠地上,有顆樹穿著色彩繽紛亮麗的拼接毛衣。這令人會心莞爾的可愛景象,在此後的波羅的海三國旅途中不時可以看見,有的彩色毛衣甚至穿在水管或柱子上,這些富於創意的裝置藝術,其實也是手工編織毛品店家的廣告。 一個下午下來,入內參觀的教堂就有四座,若加上打門前經過的就更多了,而且明天還有呢!對於以教堂眾多著稱的維爾紐斯,我們也算是入寶山並沒有空手而回了! 舊城區的美麗街道與悠閒的人群
琥珀博物館 Amber Museum 琥珀是波羅的海的地下寶藏,而立陶宛「琥珀海岸」所產的琥珀質量都居於三國之首。博物館分為地面層及地下室兩部分,一樓陳列的琥珀首飾及工藝品與大街小巷販售的大同小異;地下室則有琥珀考古相關的知性資訊。 對於琥珀興趣缺缺的我,進來的最大目的是借用洗手間,大家參觀時我繞到屋後,看見這間爬滿藤蔓、斑駁頹敗的房屋。
蓋迪米諾大道 Gedimino Prospektas 蓋迪米諾大道是立陶宛最具代表性也最現代化的一條路,2公里長的寬闊大道連接4座廣場,一端矗立著雄偉的維爾紐斯大教堂。包括政府部門、國會、國家劇院、前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KGB)、各國大使館等重要機構都位於這條大道上;兩側林立的旅館、餐廳、名品店等也都不是泛泛之輩。大道兩旁栽種著整齊的路樹,輝映著美麗大器的建築,感覺像是巴黎的香榭大道。我們下榻的Novotel旅館就位於蓋迪米諾大道上。 國家劇院,建築上方的雕塑看起來有點詭異。 今天是週末,街上遊人如織。新城區熙來攘往的人潮看起來較多是當地人,家庭親子、年輕男女攜伴逛街歡度悠閒的週末時光。在維爾紐斯街上,到處可見高挑美麗的女生,而且穿著浪漫多姿,成熟女人也都打扮得美麗優雅。我的眼光隨時受到吸引而目不暇給,以至竟然完全忽略了立陶宛男人的長相模樣!正因為路上風光旖旎,由大教堂到旅館短短的距離(導遊說步行約10分鐘)我們竟然走了半小時! 記得多年前拜訪北歐國家時,對於當地人們的簡樸穿著印象非常深刻,因此初見立陶宛女人的花俏模樣反而感到意外!是否甫脫離社會主義國家的人們更急於解放爭鳴呢?就像俄羅斯也讓我有此種感覺。 進到旅館後驚喜地發現房間擁有絕佳的景觀視野,維爾紐斯的舊城風光盡收眼底,包括蓋迪米諾山丘及城塔,在夕照中閃耀著逼人光彩!晚餐前還有一些時間,踢掉鞋子舒服地斜倚在沙發上,望著美麗的古城景色,偷得片刻悠閒的黃昏時光。 我們在住宿旅館內的餐廳晚餐,自助式的餐點沒什麼值得大書特書之處,但位於樓上的餐廳有著很好的景觀,讓我們用餐的同時眼波繼續停駐在Gedimino大道上的美麗街景和美麗的人群! 波羅的海緯度較高,六月初的夏季即使已是晚上8點鐘的薄暮時分,天色卻依然明亮。因此飽餐一頓之後,自然要出去散散歩。旅館對面就是一處廣場公園,許多人在此處消磨悠閒的黃昏時光。這片廣場襯托得Novotel更顯卓然壯觀。在這裡又出現了穿著彩色拼接毛衣的可愛大樹。 沿著Gedimino大道向著大教堂的方向漫步,此時的夕照爲白色的教堂及鐘塔鍍上一層燦金,在大道盡頭閃耀著熠熠光彩! 轉個彎,隱約傳來樂聲悠揚,一家旅館旁邊的廣場上,有一群熟齡男女隨著探戈的音樂舞著曼妙的舞步,顯然是一場美麗的Party正在進行中。這些人雖然都不年輕、身材也有些走樣,但他們優雅的舞姿、沉酣的神情依然非常迷人!探戈魅惑而具有煽動力的節奏音符,讓一旁觀看的我心底腳底也蠢蠢欲動了起來! 維爾紐斯,美麗的城市~美麗的人們!
本文資料參考: 1.波蘭‧波羅的海三小國/MOOK 2.http://www.travel.lt/ 3.http://www.vilnius-tourism.lt/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