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2021/04/18 16:28:08瀏覽1247|回應0|推薦1

影片連結:https://youtu.be/Lc850AdEpYg

影片連結:https://youtu.be/Lc850AdEpYg

人間到底有沒有正義,有!但只存在於紙上或課堂上的討論,人與人之間永遠有除了正義以外的糾葛與牽絆,所以人間沒有純綷的正義,西方哲學從蒙昧的起步期,就喜歡把正義放在人間翻過來轉過去,看看正義會不會因為各種人情而打折扣,打了折扣的正義,還叫做正義嗎?讓我們開始活躍腦細胞。

一場思辨之旅

大家好,這是名著導讀第十二講,又要來說書,說一本主題嚴肅,內容簡單的書,不是小說,而是關於西方哲學史一本很好閱讀,也很容易消化的書,就是《正義》,它的副標是「一場思辨之旅」,但看英文書名及小標更有感覺,就是「Justice」、「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什麼是正確且該做的?關鍵是「正確」,必須符合「正義」,這樣的論述、發現、尋找的過程,就是中文小標的「一場思辨之旅」。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哈佛大學哲學教授邁可.桑德爾,他從1980年起開始任教,《正義》是他在哈佛大學開設的課程,以互動式教學,鼔勵學生闡述意見,不斷正反相駁,是典型的西方教學方法。他的課程在2005年放上Youtube,輸入「正義」兩個字就可以找到,一共12講,有中文字幕。2009年結集出書,被翻譯成27種語言,中文版在2011年上市。我手上這本是2018年的十周年版,這個版本的導讀很多,建議先讀第一篇台大哲學系教授苑舉正的導讀,他說《正義》是哲學的傳奇,也說出了這本書的討論重點,就是倫理學,通俗說法是道德,不需要專家告訴你什麼道德,因為人人都知道應該接受道德規範,但2500年來,時代在變,道德始終存在著形式與實際的衝突,尤其面對人性兩難的時候,道德的標準在哪?所以《正義》這本書討論的是西方哲學史中的倫理學,也就是不同年代的哲學家,對於道德規範的論述。

影片連結:https://youtu.be/Lc850AdEpYg

桑德爾在《正義》課程或這本書中,有兩個特色,首先在時間上,是倒推的,一般哲學史的書會由蘇格拉底、柏拉圖開始,按年代由古代到現在,《正義》的第一章沒有提及任何一位哲學家,第二章才開始提到功利主義的邊沁,他的活躍年代是19年世紀初,接下來是彌爾,也是19世紀,再來有康德、第八章才講到亞里斯多德,中間提到的哲學家也有因為主題需要,不是完全由後往前,基本上是第二章至第八章提到的哲學家是由今到古。

另一特色是作者在《正義》舉了大量實際例子,當然都是美國的政治或社會事件,包括富人是否應該課以重稅、2008年金融風暴是否應該由納稅人買單、美國南北戰爭時期變相徵兵制是否合理(任何人受到徵召又不願服役,可以雇人代替自己)、颱風過後礦泉水漲價合情合理合法合人道嗎?諸多問題放在正義的天平上,一會加點鹽巴,一會添點糖,看有無化學變化,非常好看。

但我今天要分享的是這本書的第九章,標題是「我們對彼此有什麼義務?」,這章第一個小標是「道歉與賠償」,舉例包括德國為二戰屠殺猶太人的道歉與賠償,但日本是不願意為戰時暴行道歉的,還有澳洲對於原住民、美國對印第安人、美國對黑奴、美國對二戰時日裔美國人的監禁等,也就是現在的政府或世代,應該為過去歷史的錯誤而道歉嗎?美國、德國及澳洲都有現在的我,為什麼要背負所屬族群在過去歷史所犯錯誤的聲音?而且是大聲講出來。在台灣也有這樣的問題,就是二二八,每年都要被提醒一次,這很敏感,我在這裡無意討論政治,僅就桑德爾在這本書第九章的討論做分享,看完第九章後,我認為桑德爾的立場是「現在的政府或世代需要為過去的錯誤而道歉,至少必須面對」。

他的論述過程是由個人到群體,個人部份提到亞里斯多德、洛克、康德及20世紀的羅爾斯;其次是社群主義,提到的哲學家是麥金太爾,先講結論:

 

如果道德主題的敘事性觀念較具說服力,我們也許應該重新考慮亞里斯多德思考正義的方式,如果思考我的善,涉及了省思和我的身份認同密不可分的那些社群的善,追求中立可能就是錯的。

把美好人生的概念帶進正義與權利的公共論述中,也許會讓你覺得不太有吸引力,甚至令人害怕,畢竟我們這種多元社會中的人民,對於最好的生活方式各有不同看法,自由主義政治理論的出現,就是希望避免政治與法律捲入道德與宗教爭議中,康德與羅爾斯的哲學思想即是這種抱負最完整也最明白的表達。

不過,這樣的抱負不可能成功,許多爭辯最激烈的正義與權利的議題中,都無法在不探討具有爭議性道德與宗教的情況下,進行辯論。

 

以上這段話的意思是,現代社會有太多社群的標籤,貼在你我身上,有些是先天的,有些是人生歷程中,不斷主動或被動貼上的,你在公司中出賣時間與勞力,就必須為公司保守營業秘密;你在家族中是下一代,也可能是上一代,對上及對下有各種無法擺脫的義務。

由個體到社群

亞里斯多德認為政府不僅在促使經濟發展,也在培養良好人格及公民,所以值得嚮往的生活方式,包括規範,成為理想政治制度所要追求的,所以亞里斯多德認為是「善優先於權利」。這很容易發展成民粹或極端,如宗教的基本教義派,因為永遠是光譜兩端自認負有使命感,付諸行動。在現代看來,理想生活是什麼?不該由政府決定,每個人各有己見及想要的生活方式。

影片連結:https://youtu.be/Lc850AdEpYg

到了康德及羅爾斯,則是反過來,是「權利優先於善」,反對由某種善的概念做為先導,因為此時的那種「善」是強加在你我身上的,這是目的論,即先有了一個目的,為了實現這個目的,再去實現,這不是自由。

康德是18世紀德國哲學家,被視為古典哲學鼻祖,他認為每個人做為自主個體,必須先以意志決定道德律,界定權利與義務的原則,羅爾斯是近代美國哲學家,活躍於20世紀後半的羅爾斯,代表作是《正義論》,死於2002年,他認為我們的人生目標來自於自己的選擇,身為道德主體,我們不是受到目的目標界定,而是受到自己的選擇能力所限制。另一個重點是程序正義,只要程序符合公平性,那麼結果也必定符合正義原則。

這些觀念就是現代自由主義政治思想的典型特徵,在正義這件事上,追求中立,他們極力避免捲入多元社會常見的爭議,桑德爾在第352頁稱「這些理論表達了一種令人陶醉的自由概念」,但他認為公共生活、公正社會是我們不可迴避的兩個重點,也是上述理論未談及的部份。

公共生活意味著每個個體離不開群體,離不開政治,出門坐車,就是一種公共生活,在康德那個時代,沒有如現代那麼綿密,精細的大有為政府,個人自主的範圍廣大,人生大小事需要自主也只能自主。由這點來看,這當然是時代背景所致。公正社會當然是每一個現代大政府需要做到的,因為太過自由的資本主義發展到極致,必定是財富集中於少數人的極端不公,所以尋求純粹中立正義的嘗試是徒然的,桑德爾不同意康德及羅爾斯的觀點。

影片連結:https://youtu.be/Lc850AdEpYg

接下來登場的是麥金太爾,他出生在1929年,英國哲學家,目前還健在,他認為當代西方社會的道德危機,來源於嚴重的道德無序狀態。道德的立場與原則,變成了純主觀的選擇和情感的表達,他在代表作《德行之後》中提倡敘事性觀念,即人是說故事的個體,我們的人生就是敘事性的追尋,我的人生究竟屬於或會創造哪些故事?雖然我們不確知明天或明年會如何,但我們的人生還是具有特定型態,能夠投射出我們的未來。

訴諸社群之後,就會產生對家庭、家族、種族的團結及義務,甚至不需要你同意,書中所舉之例在2009年金融風暴後,美國政府通過7870億美元振興方案,鼓勵愛用美國貨,創造更多工作機會,因為被消失的工作機會以底層居多,這到底是愛國心,還是純綷來自社群的感同身受?很難界定,桑德爾說:

 

我從來沒有同意要幫助印第安納州的鋼鐵工人,有些人會說我已默示同意,因為我受益於國家經濟,也就有義務參與

在探討各種不同例子後,目的都是質疑一項契約論觀念。公開道歉與賠償,對於歷史不義現象負有的集體責任,家庭成員與公民同胞對彼此負有的特殊責任,與同志的團結,效忠自己的村莊、社群或國家,對自己的國家或民族應到自豪或羞愧,對兄弟與父母的忠誠,這些例子中的團結要求都是道德與政治中常見的特徵,如果沒有這些團姞要求,人們將會難以為繼,也難以理解人生,不過我們同樣很難利用個人主義的語言來解釋,這些團結要求無法由同意的道德體系所涵蓋,

關於道德主體的敘事性論述,以及強調意志與同意的論述兩者間的辯論,究竟攸關什麼問題?其中一項議題就是你對於人類自由的認知,國家要你愛國,這不是自己的選擇,你也許會感到厭惡。但自由不是重點,重點是如何思考正義?

       

綜合以上,思考正義,就是兩個主軸,一個是康德與羅爾斯的權利優先於善,即個人主義;再是麥金太爾的社群主義。我認為權利優先於善是理想,是純綷抽象的論述,人類由群居開始,就離不開公共生活,尤其在現代社會,各種標籤就代表一個人在不同面向的屬性,這是世俗化的結果,一個哲學討論沾染了世俗醬缸,我會覺得就不那麼優美了,想到社群,就是妥協、羈絆、牽就、世故,這些因子若跨世代仍然有效,就形成第九章一開始的例子,就是現在世代需要為過去的歷史錯誤負責嗎?桑德爾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

社群的邊界?

也許桑德爾是由思考正義的角度出發,純思考之下得出的結論,同社群或同標籤的個體,不可避免要面對歷史錯誤,雖然他的純思考含有我認為不純的世俗因子,也就是任何思辨如果無法純思辨,進入俗世,就不純了。

影片連結:https://youtu.be/Lc850AdEpYg

另外他沒有提到由社群牽引出的兩個該有的討論,一是邊界,再是負面引導。社群有沒有邊界?或者族群有沒有邊界?國家行為的道歉有沒有邊界?美國白人屠殺印弟安人,所有白人都要道歉與賠償?西班牙人把天花帶到美洲,也對印弟安人趕盡殺絕,現在西班牙應該舉國道歉?日本在二戰用中國人做生物戰活體試驗,戰後731部隊無人受審,資料被美國接收,我們都認為日本該舉國道歉,這是以國家為角度的討論。族群呢?台灣的外省二代、三代、四代永遠背著原罪,人無法選擇出生地、膚色、種族,帶著原罪來到這個世界,當然會有何其不公之嘆,有沒有邊界呢?若沒有邊界,就會延伸我的第二個問題,就是負面引導,這是沒完沒了的,要被記住,你是加害者,歷史仇恨若要永遠記住,就是永遠的撕裂。

最後要說的是桑德爾認為社群是思考正義不得不納入考量的重點,除了剛才我說的這是世俗考慮外,另一點是只有進入體制,在體制內如魚得水的人,才會發出這樣的聲音,桑德爾是大學教授,在他的研究或觀察中,對於正義這件事,他會考慮許多社會學才有的分類,社群其實是很社會學的名詞,而社會學本來就是入世的學問;反之像梵谷,像我這個年齡段的人,很多人空有專長,做不到高管,又沒有自己開公司,渾渾噩噩半世紀,已經是無法進入體制的人,就會傾向個人自由主義,因為我身上的標籤已經愈來愈少,成為邊緣人之後,自然是對這個社會冷眼旁觀。

也只有這樣,我才能不計掌聲稀疏,在這裡說書,說書是快樂的,就像正義,去思考,去辯論,也是快樂的。但在人間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社群太多了,不可能人人滿意,妥協的前提是必有所犠牲,正義就打了折扣,謝謝。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ueisc8030&aid=161546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