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RSS Feed Link 部落格聯播

文章數:89
孟子的性善論-善是放眼望去都是美好人與事
創作文學賞析 2024/12/22 09:35:53

Podcast:https://reurl.cc/36XXZO

這是古文觀止之外第35講,今天主題是孟子的性善論,什麼是善?善該不該被考驗,或者善念的發生或作用,應該探究或質疑其本因嗎?孟子講性善,由善心善念善意到善行善舉善事,他為什麼如此相信人性?由兩千年前的孟子到現如今,性善性惡之間仍舊困擾著喜歡探究真理的人們,把善這個字翻過來倒過去,十足烤問,就是要在問號中榨出真理,雖然可能真無真理,善惡本就同一或根本無所謂善惡,哲學探索始終具備魔力,吸引愛思考的你我。

Podcast:https://reurl.cc/36XXZO

善是人與獸的區別

自從群居以來,人們發現共同生活有許多需要發揚及抑制之處,傷害群體利益者為惡,維護與促進群體利益者為善,由此產生善與惡的分別,不論你我是否喜歡這個定義,不論古代現代後現代如何說法,哲學思考的善惡就是如此界定。

由此,善惡是人類社會才有的分別,在動物世界裡,弱肉強食,為生存而掠食,為繁衍而𡚒戰,一切不經思考,是獸類的DNA,沒有善惡之分,所以《孟子》〈離婁下〉: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

人與禽獸不同之處只在很微小的一點,就是人具備為善的天性,只是一般大眾並不真正明瞭此點,只有君子知其可貴而力行不輟,以舜來說,他明天下天事物的道理,所以他的行為是由仁義出發,不是為仁義而仁義。

其實以上這段話已經將今天重點說完了,1.人類的存在是有特定形態的,2.為善是人生的目的,若人人都是君子,放眼望去都會是美好的人與事。3.仁義是發乎內心,形於外在的友善行為。

為什麼你會出生在現在家庭裡?面對父母兄弟姐妹要孝敬和陸?這就是善,由家庭到宗族到社會到國家,皆發乎於此。又為什麼同意如此為善的人佔絕大多數,社會才會進步?又為什麼人人都要真心為善呢?

⋯⋯Podcast:https://reurl.cc/36XXZO

性善不等於性本善

《孟子》沒有一篇文章叫做「性善論」,而是散見各篇之中。同時「性善」不等於「性本善」,性本善是朱熹講的,三字經也是宋朝才有的。

所以孟子是認為「人性」必然為「善」,天性之中有善的因子,《孟子》〈告子上〉:

告子曰:「性,猶杞(音:以)柳也;義,猶桮(音:杯)棬(音:圈)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

人性如同杞柳,就是一種可以製作杯子的楊柳,而義如同桮棬,就是古代的木製飲酒器,以人的本性去做合乎仁義的事,如同將楊柳製作成桮棬。告子的意思是說人性無善無惡,杯子若不經過加工,就是無作用的原材料,人也是,必須經過後天教育,才能為善。

孟子曰:「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桮棬乎?將戕賊杞柳而後以為桮棬也?如將戕賊杞柳而以為桮棬,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

孟子說:不對,你能不用刀斧等工具,順著杞柳的天性,做成桮棬嗎?不行,在製作過程中,任何工具都會對杞柳裁剪割裂,是人為強行改變了它,照你說法,是應該先殘害人性,才能做出合乎仁義的事嗎?將來率領天下做出禍害或曲解仁義者,必定是像你這樣的人。

其實任何原材料加工成為有用途的器具,必定會先破壞原形,再順著原材料特性,才能成就有用之器,只不過孟子在此處的意思是人的天性向善,順著人性而為,就是仁義。告子不死心,繼續追問。

        ⋯⋯Podcast:https://reurl.cc/36XXZO

你認同性善嗎?為什麼從小學到大學,老師一直在教育我們要做一個善良的人?大政府也是,究竟做善事是我們的天性嗎?若是天性,為什麼還需要老師一再教誨呢?因為需要動心忍性,《孟子》〈告子下〉: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唸起來非常陽光,有種困難來吧,迎難而上不難的豪氣。若老天看上你了,必定要你經受意志的磨練,筋骨的勞累,忍飢埃餓,諸般不順,就是要你磨練心志,堅韌你的性情,強化你的能力。犯錯無妨,改正就是;思慮過多,總要有所行動,形於色動於外,才能有所成,一個國家若內無守法大臣及輔佐的能臣,外無敵國外患,則國家易亡,因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所以孟子的善不止順乎天性而己,仍然需要外在環境的教育及考驗。

仁義行及行仁義

《孟子》有關善的討論很多,都沒有面臨道德困境或功利主義的考驗,只有「仁義行」及「行仁義」的差別,以博愛座為例,不論我今天多累,是否坐在博愛座上,看到老人,不多想立即起身,這是仁義行;若先思考我不起身會被老人及週遭白眼,所以起身讓座了,這是行仁義;也就是為讓座而讓座,為了他種目的而做出符合道德規範的行為,行為相同,初心有異,照孟子所說,所有道德行為都不該有前提。

在我成長的年代,博愛座是為老人而設,學校裡老師在教,電視及報紙也在宣傳。現在會有爭議,當然是因為學校不教、媒體不說了,所以即使坐在博愛座上,看到老人也不會想起身,因為沒有意識到他人比我有需要,那麼沒有意識到是否代表沒有道德爭議?好像也不是,因為博愛座就在那裡,老一輩就是認為我該被優先,因為他們的觀念已在二十年前被塑造了,這是世代之間的正義扞格。當老一輩教訓年輕人該讓座時,博愛座同時失去意義,因為博愛座是讓的,不是要來的。新成長的一代只覺得我也需要,沒有不對,因為他將自由帶入道德考量。

Podcast:https://reurl.cc/36XXZO

不止博愛座,台灣社會曾有的富而好禮的「禮」早已無存,或者只適用於外人,我們都嚴以待自己人,寬以待外人,內外的區別就是各種被人為劃定的界線。

為什麼真正的道德行動只能是「仁義行」?因為仁義或被認定的標準存於心中,反射在行為上,不被其他主客觀條件所限制,是無條件為善,當然如此原善或純善,在現代社會是很難做到的。

兩千年來的東西方哲學發展差異甚大,東方儒家在原地打轉,西方在道德思考上,加入了功利與自由,功利主義強調權利,追求個人或群體幸福最大化,自由主義不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這是放縱,而是嚴格自律,康德說了一大堆,他所說的義務行動有點像孟子的行仁義,他說:

一項行為的善,如果只是在於做為達成另一件事的手段,這是假言令式;若只在於其本身,對於本身合乎理性的意志而言不可或缺,就是定言令式。

定言就是無條件的意思,若是做為達到另一目的的手段,就是假言令式。與孟子的仁義行及行仁義很像,只不過康德思想在許多方面成為現代政治及法律的基礎,孟子思想在北宋開始抬高以後,由明朝開始,所謂儒學或足以推動社會進步的思想己十足僵化,中國哲學喜歡談上古聖人,愈古愈聖,西方哲學是愈近愈聖,一再加料推翻前說,不過這是另話了。

最後的總結是,善就是放眼望去都是美好人與事,我們都要瞭解現代社會有形無形界線何其多,劃分你我他,人人都做好自己。

最新創作
孟子的性善論-善是放眼望去都是美好人與事
2024/12/22 09:35:53 |瀏覽 27 回應 0 推薦 0 引用 0
《狂人日記》-吃人不夠不停地吃
2024/10/19 20:47:21 |瀏覽 109 回應 0 推薦 0 引用 0
離騷-你我只能仰望的虐心最高點
2024/09/09 20:44:35 |瀏覽 204 回應 0 推薦 0 引用 0
景氣對策信號紅燈了
2024/08/16 15:04:38 |瀏覽 90 回應 0 推薦 0 引用 0
詩經的戰爭與愛情-輕聲細語劃破黑暗
2024/08/12 15:34:50 |瀏覽 88 回應 0 推薦 0 引用 0

精選創作
《狂人日記》-吃人不夠不停地吃
2024/10/19 20:47:21 |瀏覽 109 回應 0 推薦 0 引用 0
離騷-你我只能仰望的虐心最高點
2024/09/09 20:44:35 |瀏覽 204 回應 0 推薦 0 引用 0
詩經的戰爭與愛情-輕聲細語劃破黑暗
2024/08/12 15:34:50 |瀏覽 88 回應 0 推薦 0 引用 0
愈跌愈買:ETF成交量
2024/08/05 14:01:34 |瀏覽 103 回應 0 推薦 0 引用 0
史記屈原列傳-是憤青也是詩人
2024/07/01 14:28:10 |瀏覽 118 回應 0 推薦 2 引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