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0/30 23:50:39瀏覽1339|回應7|推薦46 | |
親歸親, 緣份淡了,也會漸漸疏離. 疏歸疏,緣份到了, 也會漸漸親近. 親疏遠近之間, 很多時候,與其說是一種緣份, 我倒認為,它比較像是一種渾然天成的時機. 也難怪人際傳播的定義, 說明這樣的關係是在一種不能複製的情況下, 特別是組織傳播更形容人類群己之間的團體氛圍, 反而更像是一種詭譎難定的氣候(climate). 以前,學生時代, 很多成天泡在一起, 永遠都不嫌膩的妖魔鬼怪狐群狗黨們. 後來,這一個個全都"幻化人形"成家立業後, 如今單親寂寞如我,即或某時片刻對朋友產生需要, 也要顧及對方的家庭,必須適時,適切,適度. 因為這些朋友們,現在都有家室老小要顧. 還好,我朋友多,可以輪著取暖替換, 尚不至於輕易消耗榨乾一個朋友的光和熱, 或許這也上帝藉此憐憫我,不適合再婚的理由吧, 也因此,祂改用五湖四海的朋友們, 以及一個乖巧懂事的孩子陪在我身邊, 做為一種替代家族成員與配偶的情感未滿. 當然,我生活中也有很多工作上常常在聯絡, 一天到晚電話裡講得熟門熟路熱絡得很的朋友. 此外,最近玩噗浪,又爆增了許多新朋友, 這些一天到晚絡繹不絕,噗來浪去的社群, 沿著語藝的軌跡研判,大家好像熟得不得了, 事實上,很多時候,誰也沒見過誰, 即使見了面, 網友噗友也多不知道彼此的真實姓名,身世背景,興趣好惡, 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各自在網路上的暱名身份. 這種奇特的親近中,其實又帶有著幾分詭異的疏離. 如果以我的朋友為例, 回到親疏遠近的象限試作劃分, 那些可以親到每天朝夕相處者,可能是葳和豆豆. (如果女兒和狗也算是一種"朋友"的話) 不過,那些不親又不在一起的那群人, 通常我都把它用現象學的態度, 將他們"懸擱"著. 另外,生活中常在一起但不親的, 他們可能多半是我生活中, 一些功能性,(尤其是)工具型的"工作夥伴". 雖說身邊的朋友,絕大多數是親蜜但不常在一起的, 也還好我一直有一群"固定班底"輪番上陣, 使得我這些年,才能靠著這群朋友們, 宛若呼吸器般從不間斷的友情幫補, 特別是在我兩手空空, 豪賭一場"兒女會帶米糧來"的情況下, 這些年全是靠著朋友,靠著友情,靠著稿費,靠著信仰, 一步一(血)腳印,帶著葳過著"看天吃飯", 逆向操作所換得而來優質的單親育女生活. 現在,電腦裡的(部落)格裡(噗)浪裡, 如今又蹦出了好......"大"一宗虛擬實境, "靈異vs.真實"世界交雜羅織而成的朋友們. 當麥克魯漢(科技決定論之父)"世界地球村"的預言在網路上實現, 當布希亞高聲靠腰疾呼著"擬像世界"的此刻當兒, 尤其是當這些傳播科技, 再再重組一個時代科技人的人際傳播互動模式時, 說真的,這下子我又該如去定義一個, 常常陪你在格裡浪裡摯誠交心, 但絕大多數這些人皆是你真實人生劇本中, 素昧平生卻又交錯著看似親近,卻又疏遠的奇特關係......... 認命吧!!! 或許,這就是傳播科技新時代, 人類透過電腦中介平台互動傳播後, 所必然經歷的一場"人際傳播"行為革命. 我上網,故我在........ |
|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