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判斷輕重,辨別緩急
2016/05/07 18:03:16瀏覽1943|回應0|推薦13

 

   最近生活中,有一位可愛的工作夥伴。話說這個夥伴心地善良踏實誠懇,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遇上事情的時候,不會辨別細分輕重緩急,加上個性可能有點兒急,常常動輒十二道金牌奪命連環Call的索命找人。好不容易當事人被他找到細問端詳緣由,未料竟然都是一堆雞毛蒜皮的鳥事。剛開始,手機中看到他的來電顯示時,即或第一時間不太方便接電話,也會體諒對方Call得那麼急,勉為其難地和她說上兩句。最後,只要看到他聲聲喚的來電顯示時,我通常都選擇不接了。不接的原因,一來是我的工作情境,常常不方便接電話所致;其次,我早已能預料到,當他向我回報「何事驚慌」的答案時,通常又是一堆死不了人的屁事情。

 

 

   身為老師的天職,本應有能力引導啟發身邊的人們,如何在思考判斷過程中,做出當下相對正確的決定與選擇。我想,引導啟發的對象不單單是課室裡的學生,恐怕廣義的對象還得包括課室外的家人、親友、鄰舍、甚至陌生人。

 

 

   燈,往往點了才會亮。坦白說,我曾經試著用比較委婉的態度提點這位夥伴,遇到事情時要有區分辨別輕重緩急的能力,不要什麼事情不經大腦不做判斷,就「見一事丟一事,見一包丟一包」。想到什麼就丟什麼過來,看到什麼就扔什麼給我。不經思索,未曾判斷。久而久之,輕則開始對這個人感到厭煩,重則可能擔心我會解開我那後天拼命努力修養,就怕一旦觸發恐怕難以收拾的火爆脾氣封印......。畢竟大家都是成年人,很多生活中的事情也都是要靠著身邊的夥伴們一起幫忙,才有可能把事情透過眾志協力完成。這也就是我在如今當下的年歲裡,更多出於主動的學習接納、寬容與體諒人在群體中,許許多多進退應對的微妙與不易。

 

 

   好啦,我承認:以前年輕幹導演時,我的嘴真的很賤很賤,加上脾氣又壞得不得了。通常只要有哪個倒楣鬼啟動了我那土石流般地「開罵模式」…….;告訴你,那個倒了楣的苦主,就準備被我的賤嘴活埋地罵到死罵到化。有時想想,人生因著歲月的歷練,特別是過了40歲以後,性情情商好像也變得多了幾分的委婉與仁慈,對人對事也添了幾許從前年少時所沒有的溫潤與體諒。慢慢地,我,才有能力運作一些必須倚靠領導團隊方能成就的大事,而不再是做個十項全能獨善其身的一腳踢跑單幫。特別是在領導統御的進退應對裡,得用更多的成熟與柔和,來平衡沖淡掉一些凌人的霸氣。為的只是希望每個和我一起工作共事的夥伴們,即或還是要幹活兒賣命,但在這當中大家都盡可能地相對因為我的存在,覺得工作時開心一點兒,幹活兒時快樂一些。

 

 

   看看別人,想想自己。關於「輕重緩急」的生命學分,我好像也是活到了快35歲的時候,才慢慢學會的。以前已逝的乾姐姐劉玉璞,就常常教導我提醒我,要時時刻刻去區隔分辨何謂「緊急重要、緊急不重要、重要不緊急、不重要不緊急」。久而久之刻在心版上養成了習慣,才變得比較懂得在生活中,駕馭事情輕重緩急的分寸拿捏。

 

 

   還好,慶幸可愛的夥伴現在才跟我一起工作,否則可想而知,要是我以前的賤嘴壞脾氣,他大概已經早就被我罵到十八層地獄,永世不得超生了。只是關於面對人生中輕重緩急的功課……;我個人認為,它對一個活在世上身而為人的人來說,確實很重要。當然,有時候你覺得緊急重要,人家卻覺得既不重要也不緊急時;我想,顯然彼此在看待事情的輕重與各自生命閱歷的抗壓性不同的時候,在所難免也會造成雙方對於事情輕重緩急各自解讀的判斷落差。只是能不能讓對方的心理時空,和你唱的是同一個調子,想的是同樣的緊急與重要,那就要看你如何說服對方,認同你腦袋裡的想法與明白你衡量事情輕重緩急的價值判斷。

 

 

   因為恩慈,所以體諒。因為在意,所以願意陪著這個夥伴一起共同面對與學習。然而,反身自省自我內在對於這件事情,年少時和熟年後的我在同一個事件上,竟然可以有如此天壤之別的處事方式時……;我想,我應該也長大了。

 

 

  

我親愛的弟兄們,這是你們所知道的,但你們各人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因為人的怒氣並不成就神的義。所以你們要脫去一切的污穢和盈餘的邪惡,存溫柔的心領受那所栽種的道,就是能救你們靈魂的道。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因為聽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對著鏡子看自己本來的面目,看見,走後,隨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惟有詳細察看那全備、使人自由之律法的,並且時常如此,這人既不是聽了就忘,乃是實在行出來,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   (聖經雅各書一章:19-25)

 

 

 

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phou&aid=5606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