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9/11 17:08:47瀏覽811|回應0|推薦0 | |
還有哪些活化「戲」胞更好的方法? 從第九屆青年才俊藝術節,試尋台灣大專戲劇活動的困境與出路 侯剛本 (劇場導演、專欄作家) 如果一群大學生用他們課餘閒暇「玩」出來的戲劇,竟是我用數十餘年「專業」訓練,所換來賴以維生養家糊口的「本事」時;試問當我坐上這次評審席座位的那一刻,究竟我又該用什麼樣的「標準」,來檢驗他們「玩」出來的成果? 大學生不改愛「玩」實驗劇場 總是和「轉身戲劇節」撞期的「青年才俊藝術節」,今年撞期依舊。兩組展演參加的隊伍,差不多也就是那幾所體制內「主流的」公私立明星大學。不知道是策展單位消息發的不夠普及(來的全是新竹以北的知名學府)?其它(中南部甚至東部大專院校技術學院)學校對於所謂的「大專戲劇競演活動」沒興趣參加?還是幾個年頭辦下來久而久之,這樣的戲劇活動已淪為少數幾所大學「跨校校際戲劇節同樂會」? 沒什麼太大的改變!大學生「玩」的演出,這些年也多走「實驗劇場」的路線風格。我想,可能也是因為這樣的路線與風格,或許一來可以讓他們在自己創作的作品中暢所欲言之外;也有可能演些「有點兒怪怪的」、「讓人看不太懂」的實驗劇場,回到校園的同儕生活中,其他人也會覺得這些「搞戲劇」的怪人,感覺比較「對味兒」些……. 我必須這樣說,很多主流劇場的養份與逐步進化,多是靠著無數場「玩出來」的實驗劇場原創性,加以精進去蕪存菁後「Final」的成果。然而,當代大專知識青年適逢生長在「充滿跳躍、沒有邏輯、高興就好」的後現代「Kuso文化」時,試問十二場戲一路實驗下來,到底能夠去蕪存菁,「能用的」部份又剩下哪些? 參賽評選機制的再省思 今年參賽的學校,分別有來自台大、清大、北教大、台藝大、中央、輔大、銘傳、文化、世新、中原、淡江……等校,所組成合計十二組的演出團體。此次來的參賽隊伍,除了台藝大的「狂想劇場」之外,其餘皆是非戲劇專業科系的各類系所學生。 經過評審團「馬拉松式」漫長的看戲評選中,我們的工作必須從參賽隊伍裡頒發十個獎項(最佳演出團體獎、最佳導演獎、最佳原創劇本獎、最佳男演員獎、最佳女演員獎、最佳舞台設計獎、最佳服裝設計獎、最佳燈光設計獎、最佳音效設計獎、評審團特別獎),做為今年藝術節「比照辦理」的以茲鼓勵時;然而,參賽中來自多為戲劇系班底的台藝大「狂想劇場」,此次輕易抱走了四個重要的大獎(最佳演出團體、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最佳女演員),試就公平性而言,到底這對其它非戲劇系專業科班的參賽團體公不公平?難道說,主辦單位(劇樂部劇團)在參賽團體的把關上,為了企求「有人來參加就好」的最低門檻下,以致忽略競試者「程度不一」的公平性時;行筆至此,身為評審團一席的我,實為許多表現很好的非專業戲劇系參賽者(隊伍)抱屈喊冤。 回到戲劇科系的展演活動,各校戲劇系不是近年都有舉辦「五校六系」的聯演嗎?不懂這次台藝大的狂想劇場,究竟是因為主辦單位的參賽條文,因為對「專業科系VS非專業科系」沒有明訂導致「誤闖」?還是根本有意進來擾亂攪局,搬走其它學校同學們同樣「眾所期待」的獎項光環? 以前由救國團承辦的青訪團(中華民國青年友好訪問團),每年在全國公開遴選年度青年大使團員時,必定會將舞蹈科系與非舞蹈科系的競試者分別出來,藉此以示甄選過程的公平性;甚至更早期依樣年年都會舉辦的大專盃國劇競賽,參賽者各路人馬在主辦單位的要求下,還要檢查「學生證」以防各校演出當中,是否暗藏「戲劇系」(甚至劇校畢業)的「槍手」在其中,影響整個演出水準的公平性。 當然,回到探討有關「參賽者」角逐身份與所學背景條件的「公平性」問題(戲劇系VS 非戲劇系)時,在激烈的評審會議中,無奈有些老師並不在意我所提出的「公平性」看法,反倒揶揄我不應該對現在的戲劇系學生「要求太高」……;如果青年才俊藝術節未來還要繼續舉辦的話,試問主辦單位當下又該如何在「表演藝能相關科系」(例如藝術學院、傳播學院)參賽者前來報名時,另設一套相較於對待其他非戲劇科系學校,較為公平公正的評選標準?如果這是一個刻不容緩值得待思的問題,恐怕還得留給策展單位傷透腦筋。 For參賽學校:你們家裡沒大人嗎? 回顧今年報名參加青年才俊藝術節的團體,皆是各個系出名門的名校團隊(台大、清大、北教大、台藝大、中央、輔大、銘傳、文化、世新、中原、淡江……等),其實在這些參賽團隊各自學校的專業師資群中,確實不乏暗藏各路深諳戲劇專長的能手高人。即或其他幾所學校可能沒有專門執教戲劇專業的高手能人,莫非那些關起門來自己惡搞戲劇的學生們,你們都無法用自己社團的社費,聘請一個專業的老師前來指導嗎?甚至回到校方相關單位的立場檢視,一場學校社團公開對外代表校方,出去為校爭光的才藝競賽,難道學校課外活動組都不願意給予自己學生,足夠的奧援與支持? 也難怪乎這群家裡沒大人的孩子,閉門造車矇頭瞎搞的此刻,不料今年遇上採用「專業標準」的評審機制來看待學生們的演出時。雖說回到實驗劇場的原創性精神,今年依舊不乏驚豔四座的臻妙新意。然而,相對許多在戲劇專業標準中,已經「基本到不能再基本」,諸如不該碰幕、背台、忘詞、誤場……等大忌;甚至其它牽涉到更進一步的專業:好比舞台區位的空間邏輯錯亂、戲劇服裝毫無設計感(像是全在五分埔買現成的)……種種數算不盡「灑湯漏水」的問題。如果說,一個「家裡有大人」帶的學校(當然,除受過專業訓練的台藝大狂想劇場外),這些校內深諳戲劇的能人高手,甚至最該直接向學生伸出援手的課外活動組……;請問當你們的孩子,在代表學校出來參加才藝競賽時,卻在評審面前出盡洋相的此刻,你們可否為了顧及各自的「校譽」,挺身而出拉你們的孩子一把? 評審團:集體評選共識 VS 個人美學素養 大家都知道,每一場藝能競賽的評選過程,評審個人的美感主觀意識,夾雜其中在所難免。然而,若是回到這群多數皆是非科班大專生所「玩」出來的戲劇,其背後卻存在著一套「師出有名」的專業學問時;那麼評審們在各執主觀美感體驗的觀劇思維之外,是否能夠建立一套「相對主觀」的評審共識? 今年評審的過程中,仍有其他評審認為,像這樣的戲劇活動,應該採取「鼓勵性質」的方式來舉辦。也就是能給多少獎就給多少獎,最好盡量能做到「通通有獎」皆大歡喜。當然,這樣的立意點用來鼓勵學生(甚至收買學生)投入戲劇活動再好不過。可是,倘若一個師出有名的藝能專業,搞到最後變成通通有獎皆大歡喜的同樂會時;是否採以這等評審態度的把關機制中,相對不自覺地亦降低了本可提昇參賽者們,藉此拉高自身戲劇專業素養與機會教育的最佳時機? 就像坊間亦常常舉辦各種大大小小的文學獎、各類運動競技獎,甚至生活中諸處可見或歌唱、或音樂、或繪畫,甚或舞蹈的各類才藝競賽……;術業有專攻,畢竟每一種公平公正公開的競賽,主辦單位所邀請前來列席的評審們,其背景亦是需要具備不容置疑的公信力。於是,今年在評審團一致認同的情況下,最後達成了嚴格把關 「尊重專業」的評選態度,一改往年「通通有獎」的同樂會形式。 雖然,回到前段所述參賽者參賽資格的公平問題,導致幾個年度性人人「覬覦」的四項大獎,全被台藝大狂想劇場「探囊取物」地搬走之外;不過,回顧今年其他幾所非戲劇科系學校的表現中,由台大1911劇團所推出宛如「台北版六人行」的《東京愛愛》,學生們製作展演用心的程度,最後贏得評審團「一致通過」的肯定與激賞。同樣為了不濫竽充數,所以在評審團比照正式專業演出的把關中,今年的最佳燈光設計與最佳音效設計兩座獎項,更是開出了史無前例的「從缺」。此舉亦是評審團藉此企盼未來參賽者們,除了顧好一齣戲基本的文本內容、導演手法、演員表現…….等門面功夫之外;其它諸如燈光音效相對「一個都不能少」的幕後重要元素,仍是以後學生們在做戲時(甚至認真製作戲劇)時,皆得一併列入可量不可掉以輕心的重點。 代結語:批判意識背後的莫大關懷 當然,如我這般扮演「傳道授業解惑」者,面對此次「馬拉松式」的戲劇評審經歷。如同頒獎典裡時評審團主席王墨林所說,「我們不應該用我們這些評審們的專業,來輕視孩子們作出來的東西。而是我們又該如何幫助他們,從他們所做出來那些看似不成熟的呈現中,透過我們的經驗為他們找到一條,精益求精的道路…….」 的確,許多如今各據一方的戲劇大師們,年少時不乏像這群青年才俊藝術節的參賽者一樣,皆是利用課餘時間逐夢(築夢)的戲癡戲迷戲瘋子。也因此,在他們結束了「由你玩四年」的大學生涯後,未來選擇深造的生涯規劃,紛紛轉向耕耘戲劇專業的夢想領域,以致學成後更是刺激活化了台灣戲劇生態,「戲」胞持續蓬勃發展的時代使命與歷史傳承。 當然,在今年如此嚴格把關的評選過程中,即或孩子們因著種種「家裡沒大人」,導致閉門造車關起門來惡搞,最後代表學校「台上見」時的洋相百出……;也因著他們是學生,且學生本有在「錯誤中學習成長」的機會。以致身為傳道授業解惑我輩者,如同 「愛有多大,權柄有多大……」 行文末了處,套句基督教信仰精義結論如是說。 ※附錄 第九屆青年才俊競演藝術節得獎名單 (主辦單位:劇樂部劇團 整理)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