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雲林~北港朝天宮朝聖錄
2010/10/04 23:11:43瀏覽4842|回應0|推薦27

北港朝天宮,俗稱北港媽祖廟。1694年(清康熙三十三年)從福建湄洲天后宮移駕媽祖神像到台灣,三百多年來香火鼎盛,每年進香盛期,可說是民間宗教信仰最大盛事之一,善男信女將朝天宮擠得水洩不通,為的是在這座聖殿向天上聖母至上最崇高的敬意。因朝天宮歷史之悠久,被訂為為國家二級古蹟。

向來週休也是人山人海的朝天宮,可能因颱風天前夕之故,難得看到殿前如此「空曠」!

朝天宮現今廟宇於民國元年重建完成,為「四落八殿,一埕七院」宮殿式格局,以媽祖為主袖的釋、儒、道三教共祀廟宇。前殿中央為三川門 ,左右各有亭式龍虎門。從正面看上去,朝天宮擁有五門了。這是帝后的神格所能享有的榮譽。

朝天宮立於石牆側的石獅有兩對,大的石獅為近年新雕製,造型魁梧,立於廟埕兼具鎮守及歡迎來客之作用。

小的一對石獅,按左側公獅子底座落款,為清咸豐二年,以質優之青斗石,這對石獅形如幼獅,身軀嬌小玲瓏,但體態輕巧,俯仰有致,顯然出自功力深邃匠師之手,富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資料引自朝天宮官網http://www.matsu.org.tw/build_01.html)。

在廟埕外之石欄杆柱上,聳立著約近五尺高東、西、南、北四海龍王之石雕像,圖左為西海龍王敖順、圖右是東海龍王敖光(南北海龍王漏拍了)。

朝天宮三川殿寬三開間,各間皆闢一門,進深亦得三間,用九架桁,採四柱法,前後對稱,是一種嚴謹對稱的棟架。

 

三川殿之建築一向被視為一座寺廟中彫琢最豐富的殿堂,最細膩的工夫皆施展於此。朝天宮三川殿及正殿的屋脊有著非常繁複且五顏六色的剪黏裝飾,這些剪黏傑作出自名匠江清露之手藝,讓朝天宮三川殿長久以來被建廟匠師視為最高典範。

朝天宮三川殿屋背上琳瑯滿目的剪黏,大致可分為「中脊」與「規帶」兩部份,均為西元1962年左右由江清露所做。中脊作成雙屋脊,稱為「西施脊」。「明間」置福祿壽三仙,「衣間」為仙女散花。四垂頂串角脊作「硬團螭龍」,形狀呈方角。規帶部份,則有高聳的「排頭」,排頭上有熱鬧的文武場人物帶騎,也有亭閣及山川作佈景,極盡華麗之能事!

江清露改良「半堆剪」的傳統技法,把剪成的材料如碗片或玻璃片,黏貼上去,黏貼時不緊密,之間留有白灰做為衣褶的施作法,創新發展為「不見灰」,使剪黏人物的姿態更為生動,剪黏技巧更為成熟(資料參見「台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7207;更多關於剪黏大師江清露資料參見:【屋頂上的剪黏手 ~ 江清露】一文:http://tw.myblog.yahoo.com/jw!1QqM77uXFB5rFnaHIJY1IaUK/article?mid=3591&prev=-1&next=3555

三川殿前步口有精緻的花籃吊筒,共有兩對(圖為左對),並以小圓光將兩吊筒連在一起,塑造入口華麗氣氛。

 

三川殿門。

三川殿架內景觀,使用二通三瓜棟架,通樑用料飽滿,中脊繪太極八卦,鎮殿之象徵作用。   

龍虎門之一。龍虎門位於三川殿之左右翼,按照古代東青龍與西白虎之典故,民間遂以龍虎門稱之,這兩座門亦屬於前殿的一部份。

三川殿上千里眼。

正殿重脊飛簷,屋頂作燕尾脊,裝飾著五彩華麗的剪黏藝術,亦出自名匠江清露之手。

金爐上的剪粘亦豐富精彩。

拜殿上的媽祖大爐。

拜殿奉祀中壇元帥。

正殿拜亭前之龍柱之一。這對龍柱為清咸豐年初所置,它用八角蟠龍柱,龍身轉折起伏有力,龍尾在上,龍首在下,縮喉突胸,前爪抓珠氣勢不凡,這種風格為清代中期龍柱之典型。

正殿內神龕所供奉的媽祖,主要有大小七尊神像(前列由湄洲奉請來的媽祖,中列二~六媽,後列鎮殿媽)。諸多神像皆有數百年歷史,不但深具歷史文物價值,亦深富藝術價值。前方為永不熄滅的 萬年香火爐」。

神龕內有尊身披珍珠彩衣的「珍珠媽」。

可以看到媽祖像彫塑風格古樸,輪廓圓融。

可以讓海內外各地紛紛前來分靈 、分香媽祖供奉。

正殿配祀的千里眼、順風耳。

中殿中室為「觀音殿」,主神奉祀觀音佛祖。

觀音殿左右兩側供奉十八羅漢(圖為其中八尊)。

光明殿。

後殿院子前牆面上的淺浮雕,以白描人物手法描繪,飄逸素雅。

一旁樹立著幾方高大的石碑,其中「重修諸羅縣笨港北港天后宮碑記」之石碑(左後小方碑),這座白石彫刻之碑記是朝天宮最重要的歷史證物。

 

 

文昌殿外牆上掛著祈福卡,祈求 文昌帝 君保佑。

北港朝天宮三百多年來香火鼎盛,各地信眾及分靈的廟宇眾多,善男信女絡繹不絕,北港媽祖已為萬民崇敬之精神偶像,更可說是全球媽祖信仰中心。

北港朝天宮官網:http://www.matsu.org.tw/ 

 

【民間信仰聖母殿】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ocj&aid=4469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