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1/04 00:08:18瀏覽3067|回應1|推薦32 | |
【田園鐵道現台史】 雲林縣北港鎮與嘉義縣新港鄉南港村一帶,以前名為笨港,是臺灣清代的重要港口之一。日治時代即因糖業的興盛帶來繁忙的鐵道運輸,舊名「板頭厝」的板頭社區,更曾經是鐵道嘉北線與甘蔗原料運輸線崙仔線的交會點,只是這些昔日榮光都隨著時代變遷、鐵路停駛漸漸沒落,缺少工作機會讓人口大量外移,而板頭村也與台灣大多數農村一般走向凋零的命運。 為了讓農村重續生命力,村中文史工作者帶頭以藝術再造整個社區,讓板頭村得以重新「亮」了起來!
由嘉義北港公路轉進入有著田園氣息的鐵道綠廊,即為「大川詩道」,羅列的木柱上題著在地詩人洪大川先生為自己的家鄉所寫下的詩句。候車亭旁三支公車站牌只有一支係金ㄟ喔! 斑剝公車站牌充滿歲月滄桑的痕跡(原來這就是「道具」啦)! 候車亭改造的社區觀察站,柱上對聯簡單明瞭的傳達板頭人守護家鄉的心意! 板頭村有一條百年糖廠五分車鐵道,由南向北貫穿於整個村莊,社區居民南來北往皆靠這條「五分仔車」鐵路,因此鐵路沿線成了打造社區集體記憶最佳場域。 鐵道沿線的店家莫不發揮巧思布置店面環境。 鐵道旁的「車站公園」。 原來已廢棄的板頭厝車站,結合社區居民的力量,收集舊廢料將板頭厝車站依原樣重建,也是板頭社區再造的原點。 板頭厝車站木造建構,重現日式懷舊風格。 由車站窗戶望出的田園風光。 鐵道旁的就板車,再放上老電視機,電視上的彩色畫面是彩色陶片構成。 板頭社區以板頭村為主,分為板頭厝與灣仔內,是1990年代寺廟剪粘、交趾陶宗教產業的發源地,所以整建中的廟宇當然可看到在地特色「板頭窯」的剪黏與交趾陶豐富的作品。 廟頂交趾陶與剪黏,造型細緻、色彩鮮豔,展現當地師傅精湛的「手路」。 村中一方綠池。 池邊垂柳映水蓮,一彎小橋橫碧波,頗有莫內花園的風韻。 北港溪畔的長堤。 綿延的堤防。 遠眺河岸風光有一方臨風搖曳的金黃色花海。 金黃花海原來是台灣各地休耕期廣為栽培當綠肥的「太陽麻」,宛如身穿金色舞衣的黃蝶在風中翩翩起舞,襯托出綠野亮黃的田園景色,令人賞心悅目。 糖廠五分車鐵道旁的候車亭其實是遊客歇腳的涼亭。 建於明治44年(西元1911年)的鐵道,原是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北港糖廠運送甘蔗原料的輕便鐵道,早期公路系統不發達,因應地方需求開辦北港到嘉義的運客服務,直到1982年停駛;每年媽祖聖誕前後,全台朝拜媽祖的信眾,到北港朝天宮或新港奉天宮都需要靠這條鐵路運輸,因此這條線路曾經是臺糖最賺錢的客運路線,被稱為「黃金鐵道」。 由休憩涼亭眺望田園風光。當中的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金黃色花海是波斯菊。 登上階梯到「古笨港戶外考古園區」。2003年初,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受文建會委託,於古笨港遺址崩溪缺地點,進行調查及小規模試掘,挖掘出屬於清代的文物。 考古園區前的鐵道與車站。遠方為橫跨北港溪的復興鐵橋,全長 由嘉義縣板陶窯文化發展協會所執行的「古笨港越堤及周邊環境景觀空間改善計畫」,將古蹟遺址打造為極具現代感的空間~~這種「Old Is New」的思代路最讓偶有愛了!
「古笨港考古園區」矗立於北港溪南岸,砌了一道仿十三行博物館的地標性景觀牆,介紹黑色粗砂夾雜小礫層中的文化遺物。 牆上鑲嵌古笨港遺址出土的陶瓷器殘片,化史蹟為藝術。 古笨港清代民宅的牆基、水溝與古井底部。 清代古笨港地圖陶板。看到阿爸阿母的家鄉地名也在上面,給它粉有「斯土有情」的FU,倍覺親切! 大剪黏壁畫的越堤牆面與史蹟交錯在這,具有與台灣移民史相呼應的意味。 越堤上方也成了悠閒遛鐵馬、迎風賞田園的好地方! 板頭社區人氣最旺、超級吸睛的馬賽克拼貼&交趾剪黏藝術續見~~嘉義~走馬板頭村賞彩陶藝術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