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布拉格聖維特主座教堂
2022/05/30 23:30:27瀏覽4769|回應0|推薦24

布拉格聖維特主座教堂(St. Vitus Cathedral)全稱為「聖維特、聖溫塞斯拉斯和聖亞德伯主教座堂(St. Vitus St. Wenceslas and St. Adalbert Cathedral)」,為天主教布拉格總教區的主教座堂,也是捷克最宏大和最重要的天主教堂,930年始建聖維特的圓頂建築,1344年開始興建聖維特主座教堂,經歷了數位風格迥異的建築師,加上戰爭和火災的侵擾,直到1929年才真正興建完成。原設計是典型的哥德式建築,歷經六百年建成更融合了文藝復興與巴洛克式建築的特色。歷代捷克王室的加冕禮在此舉行,多位君王、主教等辭世長眠之所,主保聖人聖瓦茨拉夫最後安息地,並收藏王國最珍貴的聖徒遺物。高大醒目的聖維特主座教堂,是布拉格城堡中最重要的地標,哥德式建築的精彩典範,有「建築之寶」的美譽,萬人瞻仰的聖殿。

主座教堂外觀其實是一千多年來建築藝術發展的結果,基礎是由第一位是法國建築師阿拉斯的馬蒂亞斯(Matthias of Arras), 馬蒂亞斯專長是幾何學,建築充滿嚴格的對稱比例,像是把直線放在每一寸修長的建築裡;1352年接任的彼得·帕爾萊勒(Peter Parler)則擅長雕塑和木刻,當時彼得‧帕爾萊接任時僅為23之齡,他大膽創新,將哥德式風格融合自己的想法,創造出獨一無二的設計。

高達55公尺的南側鐘樓由彼得·帕爾萊勒(Peter Parler)設計,鐘樓下方有個1394年的石匾記錄了當年的建造過程。實際上這座高大的鐘樓並沒有在帕爾萊勒生前建完,他死後,他的兩個兒子和徒弟繼續其工作,完成了耳堂和南側鐘樓,這座鐘樓也是捷克第三高塔。

鐘樓錶盤下方金色之窗,裝飾圖樣繁複細膩,在陽光下閃閃炫目。下方盾型徽章自左而右是:代表波西米亞王國雙尾獅、代表神聖羅馬帝國的黑鷹及代表布拉格總主教區。

南邊的大門被稱為「金色之門」,國王通過此門進入教堂行加冕禮。現在則關閉只有在特定活動時才會開放。

金色之門上的《最後的審判》馬賽克拼貼壁畫,由超過一百萬塊石頭和玻璃製作而成。整幅馬賽克畫由三部分組成:中門最上方是基督被手持其受難物的天使圍繞,下面是六位捷克聖人,再往下是查理四世與其第四任王后伊麗莎白;左門上方是聖母瑪利亞和六位使徒,下方是天使喚醒墳墓中的人進入天堂;右門上方是施洗者約翰和六位使徒,下方是持劍的天使長米迦勒將罪人趕進地獄之火。

金門內側的馬賽克壁畫,右側為耶穌受難。

左側為亞當夏娃的畫面。

下方三個拱門門架上有著12組青銅小雕像,自左而右分別代表12個月份波西米亞人的工作活動(圖組從上而下)。

哥德式建築必見的滴水嘴獸(Gargoyle),這裡以人形為主,造型各異。

新哥德式的「西前(West Front)」主立面和一對高達97公尺的尖塔,由卡米爾‧希爾伯特(Kamil Hilbert)和約瑟夫‧莫克(Josef Mocker)於1873~1929年共同設計建造完成。

玫瑰花窗外觀,右下角有教堂新哥德式的西側主立面和一對塔樓建造者(橘色圈內):左邊的是卡米爾‧希爾伯特(Kamil Hilbert),右邊爲約瑟夫‧莫克(Josef Mocker);左下角(桃紅圈)左邊有玫瑰窗作者弗朗蒂謝克‧凱塞拉(Frantisek Kysela)和捷克著名藝術史學家茲德涅克‧魏爾斯(Zdeněk Wirth)。

西面大門的門楣上尖拱內則是耶穌受難的浮雕。

聖維特主教座堂入口之門設在西面,上有耶穌復活浮雕。

從入口通往這條祭壇前的中殿建於1372年,長124公尺,高33公尺,建築頂端的肋拱優雅地交錯旋繞,與兩側的彩繪花窗交相輝映。中殿的座椅區是不允許進入,需按引導從左邊側廊開始依順時針方向繞行教堂一周進行參觀。

正前方是聖阿達爾伯特(Sanctvs Adalbertvs)主教之棺。

布拉格的阿達爾伯特,是一位波希米亞傳教士和基督教 聖徒,也是布拉格首位的主教。於西元997年在普魯士傳教時不幸殉道,其遺骨被波蘭公爵波列斯瓦夫一世(Bolesław I Chrobry)贖回。阿達爾伯特逝世幾年後被封為聖人,全名為「聖布拉格的阿達爾伯特」。但遺骨據說在1039年時被波希米亞公爵布熱提斯拉夫一世(Břetislav I)入侵波蘭時奪取(不過波蘭人卻說他奪走的並非聖阿達爾伯特的遺骨,而是另一位聖人的),並將之移至聖維特主座教堂安置(資料參考自網路)。

聖維特主教座堂「東末(East End)」半圓形結構,周圍是一圈迴廊。聖維特主座教堂是歷史上第一個用雙拱頂(double vault)的教堂,這款網狀拱頂由彼得·帕爾萊勒(Peter Parler)所發明設計,故命名為「帕爾萊勒拱頂(Parler vault)」。相互交叉的肋柱形成一個網狀結構,這大大加固了拱頂,還為天花板帶來生動的裝飾。左方柱上是製於1631年的巴洛克式講壇。

內殿主祭壇前白色大理石製的哈布斯堡陵墓,埋葬著魯道夫二世的祖父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一世及王后和父親馬克西米連二世(Maximilián II),由魯道夫二世委託荷蘭人亞歷山大·科林 (Alexander Collin)設計,最初於 1573 年在因斯布魯克建造,拆解運回布拉格組裝。

19世紀的哥德式灰岩製的主祭壇。

「西前(West Front)」面向上的玫瑰窗。

玫瑰窗由弗朗蒂謝克‧凱塞拉(Frantisek Kysela)所設計,1925~1927年製作完成,描繪聖經中的創世紀故事,耗費2萬多片玻璃才完成,被後人視為藝術極品。上帝坐在玫瑰窗的頂端,從右到左,順時針方向,玫瑰的每一片花瓣代表一周中的某一天,以及在這些日子裡創造的地球部分。

主祭壇後「東末」圓室壁上的彩繪玻璃內容為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在彩繪玻璃中心,耶穌的身影落入其創造者的懷抱。在左邊,身著皇家紫色的聖母瑪利亞,被授予聖瓦茨拉夫王冠。在右側,跪著的是聖瓦茨拉夫和聖維特斯,中間身著白金袍者為查理四世,手上拿著哥德式大教堂的模型。

聖維特主教座堂最著名的彩繪玻璃當屬《慕夏之窗(Alphonse Mucha’s stained glass window)》,由捷克20世紀新藝術大師慕夏於1930年設計出這面彩繪玻璃窗。慕夏的彩繪玻璃四周運用冷色調烘托出暖色調的中心主題,極具高明的色感,展現其不凡的藝術創造力。

這扇玻璃花窗描繪了基督祝福斯拉夫民族的寓言。博里沃伊一世( BořivojI)在開創普熱米斯爾王朝後於公元883年接受了基督教傳教士西里爾(Cyril)和美多德(Methodius )兄弟的洗禮,從而確立了基督教在波西米亞的主導地位。中間主畫面表現的是美多德為博里沃伊一世洗禮,旁邊站著西里爾,下方坐著博里沃伊一世的妻子魯德米拉,她膝前跪著的紅衣男孩為她的孫子瓦茨拉夫。主畫面左右兩邊分別描繪了西里爾和美多德的一生(資料參考自網路)。

慕夏的人物造型特色展露無遺。

《慕夏之窗》下半部聖西里爾(St. Cyril)和聖美多德(St. Methodius)畫像之特寫。左下角可以見到設計者Alfons Mucha簽名,右下角為製作者Jan Vesely簽名。

南側耳堂位於金色之門上方的彩繪玻璃與金色的布拉格市徽。

南側耳堂這面巨大的彩繪玻璃的主題為《最後審判》,由著名的布拉格藝術家馬克斯·施瓦賓斯基(Max Švabinský)所設計。

聖約翰禮拜堂的彩繪玻璃,中間是聖母瑪利亞的形象,兩側是聖安東尼·普斯特夫尼克和施洗者聖約翰。玻璃的其餘部分裝飾著幾何花朵圖案。

這面彩繪玻璃是捷克畫家卡雷爾·斯沃林斯基(Karel Svolinsky) 於1928-1929年創作,表現了聖母瑪利亞仁慈為懷的主題。

這扇也是捷克畫家馬克斯·施瓦賓斯基(Max Švabinský)繪製的彩繪玻璃,陽光透過彩繪玻璃散出斑斕的光暈,投射在室內形成迷離夢幻的色調。

圖諾夫禮拜堂的彩繪玻璃是在 1929 年創建的,呈現了詩篇 126-5之內容:「誰在眼淚中播種,將在喜悅中收穫。」圖案是不同的風險:洪水、冰雹、火災、死亡和自然災害。這裡的主旨是告訴公眾悲劇可能降臨在我們身上,但只有通過悲傷,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幸福和快樂。

下面有兩塊紅色的方格特別醒目,框內標註的是一家保險公司的電話跟地址。由於當初興建聖維特主教座堂時經費不足,對外募資後由一家私人企業保險公司提供建造經費,因有要求需具名作為捐款條件,所以就將保險公司的名稱印在花窗上。

在16世紀火災後,管風琴的部分曾由德國建築師波尼法克·沃爾穆特(Bonifác Wolmut)在1548所修建,但在1880整建時轉動90度,修改成現在模式。

管風琴是博尼法斯·沃爾穆特的作品,結合了文藝復興風格和哥德元素。

比列克祭壇上的耶穌受難像,是雕塑家、木刻師比萊克弗朗蒂謝克·比列克(František Bílek)於1899所作,在1927安置於教堂內。特別之處是採用多種樹木材質雕塑而成,是19世紀的傑作。

古老的告解室。

賈斯伯貝特勒(Kašpar Bechteler)的木浮雕畫,174 x 374 厘米橡木板上刻畫了1621年白山之役戰敗布拉格, 國王弗里德里希·法爾基 (Friedrich Falcký) 在馬拉斯特拉納 (Malá Strana) 的街道上逃跑的情景。畫面右邊就是城堡區,中間是伏爾塔瓦河,橫跨河上的則是查理大橋,左方即為舊城區。

紅衣主教施瓦岑貝格雕像。

貝德里希·約瑟夫·施瓦岑貝格(Friedrich Prince zu Schwarzenberg,1809-1885),奧地利和波希米亞王國的天主教紅衣主教,也是施瓦岑貝格統治者之家的成員,教皇和奧地利歷史的著名人物,他繼承波希米亞奧爾利克城堡(Orlík Chateau),捷克斯洛伐克成立後成為其公民,於 1850 年 5 月 20 日被任命到布拉格。

聖安妮禮拜堂。

老大主教禮拜堂。

聖約翰內波穆克禮拜堂,這裡卻是存有布拉格聖阿達爾伯特的珍貴遺物,就位於鍍金聖物箱當中。

東南側的聖約翰內波穆克(St.John of Nepomuk)之墓,也是教堂的雕塑裝飾的一大亮點。這座華麗宏偉的聖人墓建造於1736年,由奧地利知名建築設計師菲舍爾·馮·埃拉赫(Joseph Emanuel von Erlach)用20噸純銀打造,十分壯觀。聖約翰手捧帶有救世主基督的十字架,雕像的神情和手勢栩栩如生,上方雕刻著守護天使。

紅色錦緞華蓋由銀質的天使牽拉著。

銀棺被兩個跪著的天使托舉著,根據資料介紹這個銀棺是可以被打開的,裡面確實存放著聖約翰的遺骸。

四個角上的銀像為捷克雕塑家Ignác František Platzer設計的古希臘四美德:智、義、勇、節。

聖天使手中那塊盾牌上有金芒的一塊粉紅色物,傳說就是聖約翰被憤怒的國王所割下的舌頭。

右側人群上方有皇家講壇,為弗拉迪斯拉夫四世於1490年請捷克建築家Benedikt Rejt設計建造。柱子上突出的黑衣雕像是教堂設計師。

利奧波德·安東寧·約瑟夫(Leopold Antonín Josef)伯爵之墓。波希米亞王國最高大臣和陸軍元帥利奧波德伯爵,曾在利奧波德一世發動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任陸軍元帥。

墓碑為弗蘭蒂塞克·馬克斯米蘭·坎因卡(František Maxmilián Kaňka)於 1725 年左右建造,方尖碑上面有一個鍍金的球體——這是永恆的象徵。方尖碑的背景是由鑲金的帷幔形成,伯爵的大理石半身像被嵌入方尖碑的橢圓形壁龕中。墓前躺著一頭紋章獅子,手持斷劍,象徵失落之意,因為利奧波德伯爵的死影響了捷克王國。左邊是女神密涅瓦的砂岩雕像,為死者的月桂花環加冕;右邊是戰神瑪莎,意指斯利克伯爵是一位元帥。

墓碑的雕塑裝飾是馬蒂亞甚·伯納德·布勞恩 (Matyáš Bernard Braun) 的作品。

抹大拉禮拜堂。

聖物禮拜堂。

聖安德魯禮拜堂。

聖瓦茨拉夫禮拜堂 (St. Wenceslas Chapel) ,則是專為放置宗教聖人而建的墓穴。沒有對外開放,只能在門口探身一睹其內部風采。↑圖角落這扇門是皇室寶庫 (Crown Chamber),上了7道鎖,當中保存著象徵最高權力的波西米亞王冠、權杖和金球,必須用7把鑰匙才能打開寶庫,其中一把鑰匙由總統保管。

這座哥德式禮拜堂中內部裝飾的耀眼奪目,牆壁上的聖經故事壁畫完成於1509年,砌牆的石頭仿佛寶石般反射著絢爛的光芒。

牆上手持矛和盾的是世界現存最古老的聖瓦茨拉夫雕像(左圖),彼得·帕爾萊親手製作。牆面有半寶石雕刻,還收藏了許多寶物。

教堂「東末」的後殿外部,布滿細高的尖塔及彼得·帕爾萊勒設計帶有放射狀飛扶,充分展現哥德式教堂外觀特色。

黃昏時分的聖維特主教座堂,彷彿曖曖內含光。

(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ocj&aid=17465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