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24/04/16 22:56:03瀏覽902|回應0|推薦22 | |
薩拉曼卡主教座堂,指的是連在一起的兩座教堂:一為原名聖瑪利亞主教堂(Catedral Vieja de Santa María) 的舊大教堂(Catedral Vieja),於12世紀上半葉開始動工 ,於14世紀末竣工 ,整體風格為羅馬式,由過渡拱頂到哥德式,但左側中殿的寬度因新大教堂疊牆的建造而被削減。另一座是新大教堂(Catedral Nueva),正式名稱為聖母升天大教堂(Catedral de la Asunción de la Virgen),16 世紀初,由於大學活動導致城市崛起,現在的舊大教堂不敷使用,因此需要建造新教堂,遂於1513 年開始建造,並於1733 年落成,建築風格保留了哥德式風貌,使其與舊主教座堂融合。原定將舊大教堂將繼續保留以供禮拜,直到新大教堂的建築工程完成為止,屆時將之拆除。兩個多世紀後,當新教堂工程完成時,也停止拆除舊教堂計畫,兩棟建築得以一併保存,成為薩拉曼卡獨特的新舊合一主教座堂。 銀匠風格(Plateresque Style)的南立面。 大教堂北立面位於阿納亞廣場 (Plaza de Anaya)。 北門是薩拉曼卡大教堂中出鏡率最高的地方之一。 北門,被稱為拉莫斯門(Puerta de Ramos),其上將 16 世紀的雕塑與 17 世紀的雕塑結合在一起,門上為耶穌進入耶路撒冷的雕塑。 拉莫斯門從藝術價值而言,最突出的部分是耶穌進入耶路撒冷的雕刻,卻以側邊許多突兀而顯得有趣的雕刻裝飾知名:門旁有太空人、其下有一隻山貓、右邊有一頭公牛,在公牛下方可以看到一條龍……等。 名聞遐邇的漂浮太空人與開心吃著冰淇淋的「龍」(怎麼看都像獅子 1993年薩拉曼卡舉辦「人類時代」展覽之際,決定修復嚴重損毀的大門。在 1992 年修復過程中,由石匠米格爾·羅梅羅(Miguel Romero)所雕刻太空人出現於此,以遵循每次修復中需融入當代元素的傳統。 靠近門的地方有三種動物:小龍蝦、鸛和野兔,分別代表薩拉曼卡的水、天空和土地。 還有很多動物藏在葉子間,頗有「尋寶」的樂趣。 西向主立面(圖引薩拉曼卡新主教座堂官網)。 西門,為一個巨大的雙曲線拱門,頂部上方有宏偉的加略山,兩側是聖彼得和保羅的肖像。在這道立面上,16 世紀上半葉的雕塑與 17 世紀下半葉的雕塑相輔相成,構成了一個具有複雜教義內容的大型圖像項目(資料引自薩拉曼卡新主教座堂官網)。 代表誕生和主顯節場景的浮雕。 西門上加略山場景雕飾。 新大教堂平面呈長方形,由三個中殿和位於兩側的幾個小禮拜堂組成(圖引薩拉曼卡新主教座堂官網)。 星形拱頂下這座巨大的巴洛克風格後唱詩班,是新大教堂中殿裡最顯眼的建物。 後唱詩班具有祭壇結構,除三個主要雕像外,還裝飾有繁複精美的小雕刻。 後方彩色雕刻屬於美麗的穹頂。 穹頂有有優美細緻的雕塑。 唱詩班座位區前有格柵,是杜佩里爾(Duperier)的作品。 唱詩班華麗宏偉的內部(圖引薩拉曼卡新主教座堂官網),為華金·貝尼托(Joaquín Benito) 和阿爾貝托·德·丘里格拉(Alberto de Churriguera)所規劃設計,於 1710 年至 1733 年建造。 中間為大主教椅,飾面鑲有真正的寶石(右圖)。 巴洛克風格的福音管風琴,由大師佩德羅·埃切瓦里亞(Pedro Echevarría)建於1742 年至1744 年間,由當時的主教出資建造,被認為是那個時代的傑作之一。 福音管風琴外部。 精彩的巴洛克風格唱詩班席位,全以胡桃木雕成,是亞歷杭德羅·卡尼塞羅 (Alejandro Carnicero )等多位藝術家的作品,由何塞·德·拉拉 (José de Larra)負責雕塑創作。 高唱詩班席位上裝飾著救世主基督、使徒學院、福音傳教士、薩拉曼卡當地教會的聖徒、教會神父的全身像的浮雕。 低部唱詩班席位則飾有聖女和聖人的圖像。 另一邊唱詩班席位。 書信管風琴,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為達米安路易斯 (Damián Luis)在1558 年建造,於 1700 年重建。 書信管風琴外部,其下有「銀匠風格(Plateresque Style)」的石雕牆面。 主禮拜堂頂部是華麗的彩色鍍金拱頂,前方有格柵,也是杜佩里爾(Duperier)的作品;左前方設有木製講壇。 主禮拜堂,當中沒有祭壇畫,因為原阿爾貝托·丘里格拉(Alberto Churriguera)製作的祭壇畫於 1743 年被拆除。石牆上方有一個深紅色的天鵝絨天篷和帷幔,上面有一幅由埃斯特萬·德·魯埃達 (Esteban de Rueda)於1624 年創作的聖母升天像,由安東尼奧·岡薩雷斯(Antonio González) 創作的彩色畫、加維蘭·托梅(Gavilán Tomé) 設計的聖體聖幕和碧玉大理石展品。 聖巴托洛梅禮拜堂,祭壇畫來自聖費利斯德洛斯加列戈斯教堂,其雕刻San Gregorio Ostiense 和 San Agustín 是Antonio de Paz的作品;當中是路易斯·德·莫拉萊斯(Luis de Morales )創作的一幅美麗的聖母與聖嬰和聖華尼托的畫作。 金色禮拜堂,也稱為諸聖禮拜堂,由阿爾巴·德托爾梅斯的副主教弗朗西斯科·桑切斯·德·帕倫蘇埃拉於1515 年建造。牆壁上都裝飾著大約 110 個雕像,其金色華蓋十分突出,教堂因此而得名;雕像為出現於《舊約》和《新約》中的人物;設有美麗的拱廊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墓室。 哥德式祭壇畫,主題為加略山,背景由阿迪奧斯達多·德·奧利瓦雷斯(Adiosdado de Olivares) 的繪製。 聖洛倫索禮拜堂,洛倫索·桑切斯·德·阿塞貝斯(Lorenzo Sánchez de Acebes) 創立,由此可以進入舊主教座堂。 祭壇畫,上面有聖人殉道的浮雕,由安東尼奧·德·巴斯(Antonio de Paz)創作。 新大教堂的南牆位於舊教堂的北牆之上,有兩座美麗拱門,左方用作往舊大教堂的通道門。 通過兩個非常狹窄的樓梯之間的小門進入薩拉曼卡舊主教座堂。可以看到聖馬丁禮拜堂的外壁畫,表現的是這位聖人劈開斗篷與窮人分享的畫面。 聖馬丁禮拜堂,牆上保存了一組無與倫比的哥德式壁畫。這些哥德式壁畫由安東·桑切斯·德·塞哥維亞 (Antón Sánchez de Segovia)創作,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262 年,是歐洲最古老的具簽名畫作。壁畫呈現了各種主題和場景:最後的審判、聖馬丁與窮人分享斗篷、基督陛下、基督神秘的妻子等。 埋葬著 1339 年主教羅德里戈·迪亞茲(Rodrigo Diaz)的陵墓,其鼓室上繪有美麗的主顯節圖畫。 薩拉曼卡舊主教座堂,有一個拉丁十字和三個中殿,一個明顯的耳堂和一個由三個半圓形後殿組成,後殿可以看到帶有半圓形拱門的窗戶。 中殿的拱頂顯示出向哥德式的過渡。 主殿中可以看到精美的柱頭,各式各樣帶有植物圖案、神秘的面孔、神話動物、聖經段落......等晚期羅馬式雕刻。 聖母瑪利亞布蘭卡祭壇,周圍環繞著15世紀的畫作 14 世紀聖母子雕像 主禮拜堂的祭壇畫,由戴利(Delli)三兄弟 :丹尼爾(Daniel)、桑森(Samson) 和尼古拉斯(Nicolás) 三位作者在 1430 年至 1450 年之間,一起創作了共53 塊面板構成(2塊在地面)。內容為聖母和基督的生命歷程,場景由下到上、自左到右排列:從出生到升天,伴隨著耶穌生平的場景,以最後審判作結束。 最上部由尼古拉斯·戴利(Nicolás Delli)創作的《最後的審判》。當中耶穌基督的肖像圖案與米開朗基羅後來在西斯汀教堂的審判中使用的形象相同。 明亮的色彩,其中突出的粉紅色,使畫作非常有辨識度。可以看出受義大利繪畫,特別是錫耶納和佛羅倫薩畫派的影響,與佛蘭德斯繪畫的典型細節相結合,巧妙地結合在一起 。 祭壇畫中心的雕像是薩拉曼卡守護神聖母德拉維加 (Virgen de la Vega),為12 世紀的精美雕塑,由木頭製成,表面覆蓋鍍金青銅,鑲嵌著琺瑯和寶石。遵循拜占庭的樣式,顯示受了利摩日學派的明顯影響。 羅馬式拱門通往至聖教堂 從 13 世紀過渡到哥德式的至聖教堂,鋸齒形肋骨的拱頂。牆上保存的哥德式壁畫,是歐洲同類產品中最傑出的作品之一。 至聖教堂裡有多座屬於薩拉曼卡歷任主教的墓室。 圖像形式很有趣味感的哥德式壁畫。 薩利納斯 (Salinas)管風琴,因為原是這位著名音樂家所使用。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管風琴,比較小型以便於在教堂中移動。 翼風琴,也被稱為金色教堂風琴,因為最初置放在那裡,上面有《花園裡的祈禱》彩繪。 穿過大教堂耳堂來到迴廊,原來的迴廊因里斯本地震而嚴重受損,現在所見的是1785年時重建。 塔拉維拉禮拜堂(Capilla de Talavera),半圓形的門口,兩側是雙窗和引人注目的六葉花環。 這是最古老的迴廊禮拜堂,最初被稱為薩爾瓦多(San Salvador),原是大教堂分會教士定期舉行會議的分會所,其建造時間估計為 1180 年左右。禮拜堂自 15 世紀以來被貝殼之家主人:薩拉曼卡大學教授兼校長羅德里戈·馬爾多納多 (Rodrigo Maldonado)收購一直保留於此。 禮拜堂有個八角形圓頂,有 16 根受穆斯林風格影響的柱子,上有羅馬式窗戶,當中祭壇畫是一件價值極高的 16 世紀作品,供奉著 13~14 世紀的哥德式聖母像。 13~14 世紀的哥德式聖母像。 祭壇半圓形拱門的拱肩描繪了四位福音傳教士的圖象。 聖塔芭芭拉禮拜堂,主教胡安·盧塞羅 (Juan Lucero)於 1334 年建立,他的墳墓位於中心。裝飾著一個小型祭壇畫,其中包括代表基督死亡和受難場景的畫作以及聖人的肖像,祭壇正面展示著華麗的塔拉維拉陶瓷裝飾。 禮拜堂外牆上有穿著祭司法衣躺著的人的雕像,是 15 世紀的是15世紀卡斯蒂利亞政治家卡農唐·阿隆索·維韋羅 (Don Alonso Vivero) 的墳墓。他15歲時成為國王胡安二世的私人侍從,後來還擔任國王的首席會計。 位於迴廊中的分會堂現作為大教堂博物館,收藏著13世紀至20世紀的繪畫和雕塑作品。 大教堂博物館內部。 聖母阿布里黛拉( Virgen abrideira),是在西班牙極少數形式之一,此為打開的展示。 聖卡塔利娜祭壇畫的面板,為費爾南多·加列戈(Fernando Gallego)的玫瑰聖母三聯畫作品,是在 15 世紀發展的學派「西班牙-佛蘭德畫派」的代表作。 拜占庭風格的波波洛聖母祭壇畫。 穆德哈爾木屋頂,上有文藝復興時期的裝飾,是佩德羅·涅託(Fernando Gallego)的作品。 薩拉曼卡主教托馬斯·卡馬拉·伊·卡斯特羅紀念碑(Monument of Tomás Cámara y Castro),位於胡安二十三世廣場(Plaza Juan XXIII)的聖公會宮殿旁,為西班牙雕塑家阿尼塞托·馬裡納斯·加西亞(Aniceto Marinas Garcia) 的作品,建於1910 年。 身穿長袍、脖子上掛著十字架的中年卡馬拉神父的青銅雕像,他左手拿著手套和帽子,右手高舉,彷彿在廣場上向人群佈道。 托馬斯·卡馬拉·卡斯特羅(Tomás Cámara y Castro)是一位辯論家和演說家。他淵博的學識、非凡的才華、廣泛的興趣,在他擔任主教期間完成的許多工作中,包括在薩拉曼卡建立了卡拉特拉瓦學院;孜孜不倦的為天主教會所做的偉大工作,使他成為19世紀西班牙主教團最傑出的人物之一,受到天主教徒的愛戴(資料引自維基百科)。 薩拉曼卡舊大教堂建築外部一隅,上方歌德式的加洛塔(Torre del Gallo),看起來覆蓋著鱗片,因頂部有公雞的風向標又名公雞塔。後方為新大教堂的圓頂。 薩拉曼卡新主教座堂的鐘樓,這座塔樓是在舊大教堂的舊鐘樓上建造,1755 年里斯本地震造成的裂縫至今仍清晰可見。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