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布拉格查理大橋超人氣
2022/05/21 03:23:26瀏覽7049|回應2|推薦29

查理大橋(Charles Bridge),捷克布拉格最著名的歷史橋梁,橫跨伏爾塔瓦河(Vltava River)連結城堡區跟老城區的必經之路,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四世始建於1357年,於1402完工。該橋最初稱為「石橋」或「布拉格橋」,直到1870年才命名為「查理大橋」。全長515.8公尺 9.5公尺,為哥德式橋樑,採用波西米亞砂岩為建材,為使橋身更為堅固,相傳工人們向砌橋的泥砂漿裡加入了雞蛋、葡萄酒和牛奶,才使得這座石橋屹立了幾個世紀。16個橋拱擁有防冰裝置,兩端共有3座橋塔,其中一座位於布拉格老城區一側,另二座位於布拉格小城區之側。這座聞名遐邇的橋梁每年吸引著世界各地數以百萬的人們前來走覽,是布拉格最具人氣的景點,可以說沒走過查理大橋就不算來過布拉格。

住宿公寓處有直達查理大橋的電車,約半小時車程。

從十字軍廣場看老城橋塔,右邊為查理四世紀念碑。

十字軍廣場(Knights Of The Cross Square),位於伏爾塔瓦河右岸,靠近查理大橋和皇家之路,名稱源自於廣場北側的紅星十字騎士會修道院。廣場自1848年定型為今日的模樣,雖然是布拉格最小的廣場之一,卻是該城遊客最多的地方之一。

查理四世紀念碑(Charles IV Monument),為德國籍雕塑家恩斯特·朱利葉斯·哈內爾(Ernst Julius Hähnel)之作,1848年為查理大學建校500周年而建。頭戴皇冠的查理四世,手握著名的《黃金詔書》。查理四世作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最著名的決定就是頒布這部《黃金詔書》。詔書上規定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由七大選帝侯推舉產生,擺脫羅馬教宗對皇帝的干涉。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波西米亞國王查理四世(Emperor Charles IV),1346-1378年在位時是捷克的最鼎盛時期。從小他就決心把布拉格建成世界上最輝煌美麗的城市,成為歐洲的中心。周遊列國的經歷更豐富了他的藍圖,他親自參與布拉格的城市規劃,在老城的旁邊建立新城,並在舊城和小城之間架起查理大橋。布拉格今日的模樣,很多都是在查理四世任期內定型,對布拉格的營建也令他流芳百世(資料參考網路)。

老城橋塔 (Old Town Bridge Tower),被譽為歐洲最美麗哥德式橋塔之一,約建於1380年前後,同為查理大橋的修建者彼得‧帕爾萊勒(Petrem Parléřem)之作,矗立於伏爾塔瓦河東岸十字軍廣場再銜接到查理大橋的路線上,這座塔不僅作為防禦工事建造,而且具有凱旋門的代表性。塔高於橋面47公尺,屋頂覆蓋著石板,塔身使用東歐地區的砂岩,容易氧化發黑。

黝黑的老城橋塔立面上有兩層顯眼的白色雕像,上層左側是布拉格第二任主教聖阿達爾伯特(Sv. Vojtěch,957-997), 右側是查理四世的兒子西吉斯蒙德(Zikmund,1368-1437),下方的獅子象徵波西米亞王國。

下層雕塑:左邊是查理四世 (Charles IV),中間是波西米亞主保聖人聖維特(Svat Vít),最右側為瓦茨拉夫四世(Václav IV,1361-1419);人像間的兩個王冠盾徽:左邊黑鷹代表神聖羅馬帝國,右邊雙尾獅代表波西米亞王國。

哥德式拱門周圍還保留著小型懸臂雕塑,上方是建塔時盧森堡王朝統治者的盾徽(左起:蘇爾茨巴赫-羅森伯格、弗羅茨瓦夫公國、斯威德尼察公國、摩拉維亞侯爵領地、神聖羅馬帝國、捷克王國、公國盧森堡、格爾利茨公國、上盧薩蒂亞、下盧薩蒂亞),內層是布拉格老城的原始城徽(資料引自https://reurl.cc/q5VVQ3)。

查理大橋是由當時的捷克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四世下令於1357年7月9日5點31分奠基開工修建的。選擇這一確切時間的原因是根據太陽和土星的星象占卜出的吉時,同時這一時間也恰好是從1到9的奇數數列的順序和倒敍組合。相傳由於這一準確的神奇數列組合「1-3-5-7-9-7-5-3-1 」, 才使這座大橋如此雄渾堅固(資料引自https://reurl.cc/7D00g1),屢經洪災仍屹立不敗,在1841年之前,查理大橋都是跨越伏爾塔瓦河的唯一橋梁。

自查理大橋眺望布拉格城堡。

查理四世制定了他的後代皇位繼承者加冕遊行的路線「皇家之路 (Royal Route)」,路線始於舊城區的皇家宮廷(即今之市民會館),穿過火藥塔城門,一路行往布拉格城堡,進到聖維特大教堂舉行加冕典禮。在這條路線搭造了此座哥德式橋樑,串連伏爾塔瓦河東岸的舊城區(Old Town)和西岸的歷史小城區(Lesser Town),以利於前往城堡區。現今,皇家大道已成為布拉格市中心的主要旅遊路線。

20 世紀初,查理大橋尚可讓車輛在橋上通行,但從1965年到1978年進行了大修之後,查理大橋成為了一座只允許行人徒步通過的橋梁。橋上有許多街頭藝術家擺攤,攤販、藝術家與街頭藝人為這座橋帶來了活力與生機,並為古蹟的歷史氛圍增添現代文化的氣息,吸引遊客駐足欣賞。

尚未開演的街頭藝人。

從17世紀末開始,在查理大橋之上陸續豎起了30尊造型各異的大型雕像,全部為17~18世紀歐洲巴洛克藝術大師的傑作,這些雕塑作品主要表現了《聖經》和基督徒的代表人物以及保護神等,被歐洲人稱為「歐洲的露天巴洛克塑像藝術館」。從1965年開始,所有雕塑原作陸續有系統移往國家博物館展出,現在橋上雕像均為1:1複製品。

聖約翰內波穆克雕像(Statue of John of Nepomuk)」,是查理大橋30座聖像中最有名的一組雕塑,為紀念聖約翰殉難300周年,由雕塑家馬蒂亞斯‧布勞恩於1720年所作。聖約翰手持棕櫚葉,頭上有個五星光環,底座的兩塊銅浮雕,左為《王后懺悔圖》,右為《聖約翰主教被扔下河的情景圖》。

聖約翰內波穆克(St.John of Nepomuk)是捷克最具代表性的宗教聖人。因拒絕向波希米亞國王瓦茨拉夫四世透漏皇后告解內容,而被國王下令在1393年3月20日將其從查理大橋扔到伏爾塔瓦河中淹死。聖約翰內波穆克落河後當時聽說找不到他的屍體,直到晚上有5顆星星聚集閃爍,出現在聖約翰沉沒的地方,所以被視為「聖人」,被認為是天主教會第一位由於為告解者保密而殉道者,因此成為反誹謗的主保聖人,由於其被投入河中身亡,他也成為抵禦洪水的主保聖人(資料參考網路)

《聖約翰主教被扔下河的情景圖》,當中被士兵推成倒栽的小人形即為聖約翰內波穆克,1792年耶穌會把他封為聖徒, 因此,祂就成為了布拉格的幸運之神,相傳要用心撫摸聖約翰內波穆克雕像,就會得到夢想中的幸福。

《王后懺悔圖》,狗代表忠實,後方拱門裡跪著的女人是告解中的王后。

聖約翰內波穆克雕像旁邊不遠的橋欄上,一個小小的鑄鐵藝術圍欄,中間一塊青銅浮雕,浮雕為查理大橋和伏爾塔瓦河,側躺著閉眼的聖約翰,沉在河水中。下方,有一金十字,十字架所在位置,就是聖約翰被投河溺死的地方。據說只要觸摸聖人雕像即可願望成真,所以都被摸得閃閃發亮。石砌橋欄上的十字架則是傳說用手按著它可以許願,並能重回布拉格。

加爾瓦略山上的聖十字雕像(Statuary of the St. Cross with Calvary),內容為耶穌受難景象,當時耶穌被釘於立在耶路撒冷郊區的加爾瓦略山上的十字架。鍍金的希伯來文字在雕塑周圍拼出「Holy, Holy, Holy God(聖哉、聖哉、聖哉,萬軍之主)」的字樣;左為聖母瑪利亞,右是福音書作者聖約翰。

聖母瑪利亞和聖伯爾納鐸(The Virgin Mary and Saint Bernardo),雕塑家馬修·瓦茨拉夫·傑克爾(Matthew Vaclav Jeckel)1709年所作。內容為懷抱耶穌的聖母(Blessed Virgin Mary)望著右下方的伯爾納鐸,下方是天使舉著主教冠冕,左邊的天使托著與耶穌受難相關的聖物。

往小城區橋塔方向。左方欄杆上為聖尼古拉(St. Mr Nicholas Tolentinsky)雕像。

橋邊的引水道及水車。

小城橋塔(Lesser Town Bridge Towers),是一高一低的雙塔,為查理大橋的西部入口。較低的一座是建於12世紀的羅曼式建築,為建於1158-1172年的朱迪橋(Judiths Bridge)之一部份,又被稱為朱迪塔(Judiths Tower),1591年改為文藝復興風格;較高的一座哥德式塔樓於1357年與查理大橋一起由同位建築師彼得‧帕爾萊勒(Petrem Parléřem)興建,直到1464年才完成。

小城區橋塔前的聖科斯馬和聖達米安(St. Valve)雕像。內容為雙胞胎聖科斯馬和達米安(St. Kosma and Damian)是3世紀阿拉伯半島上的醫生,常常為窮人免費治病,因信仰基督教而被羅馬帝國皇帝戴克里先(Gaius Aurelius Valerius Diocletianus,244─312)迫害。他們是醫生和藥劑師的主保聖人。中間的雕像為基督,底座上刻著「耶穌基督,世界的醫生」。兩邊是身著學院校袍手拿藥罐的兩位聖人,左邊是科斯馬,底座上刻著「希波克拉底(古希臘神醫)科斯馬」;右邊為達米安,底座上刻著「伽林(另一古希臘神醫)達米安」(資料參考網路)。

小城橋塔兩塔間由雙層的哥德式拱門連結,上方有對稱的兩個布拉格城徽淺浮雕,上面的垛口雕刻了三個盾徽:左邊單尾獅代表盧森堡家族、中間的雙尾獅代表波西米亞王國、右側單頭鷹代表神聖羅馬帝國。內部有關於查理橋歷史的常設展覽會。

出了樓塔接連的是人聲鼎沸的Mostecká路,後方尖塔是小城區的聖尼古拉教堂。小丑當街演秀,路旁觀光客或站或坐吃著煙囪捲(Trdelnik),一整個觀光休閒風情。

小城橋塔邊有間煙囪捲(Trdelnik)人氣店家,規模很大,工作人員穿著波西米亞傳統服飾忙碌製作、烘烤煙囪捲,顧客從店內到店外大排長龍。

「規工欸」──熙熙攘攘的人羣讓查理大橋成爲了布拉格城市中最擁擠熱鬧的景點之一,大概只有清晨才拍攝得到無人的橋景。

聖方濟各教堂(Church of St. Francis of Assisi),位於十字軍廣場的北側,查理四世雕像旁。自 1252 年以來,聖方濟各教堂一直與紅星十字騎士團聯繫在一起,至今仍然是騎士團的所在地。擁有早期巴洛克風格的外觀和華麗的室內裝飾。教堂的東南角有一座 17 世紀的柱子,上面有聖瓦茨拉夫(St.Wenceslaus)的雕塑。

現在的巴洛克風格教堂建於 1679 ~ 1688 年,取代了 1270 年的原始阿西西聖弗朗西斯教堂,由建築師由義大利建築師高登齊奧·卡薩諾瓦(Gaudenzio Casanova) 和 多梅尼科·卡內瓦萊(Domenico Canevalle)根據法國建築師讓·巴蒂斯特·馬西 (Jean Baptiste Mathey) 的設計而建。 巴洛克式的青銅圓頂是在1688年增建,1717年於外牆上嵌入五位守護捷克的聖人。

教堂內部富麗堂皇,特點是它融合了建築、繪畫和雕塑的獨特方式,由斯利文內克(Slivenec) 大理石製成,其牆壁和天花板均飾有溫澤爾·洛倫茲·賴納(Wenzel Lorenz Reiner)的壁畫。

巨大的40公尺高的磚砌圓頂與華麗的主祭壇。祭壇上方的拱門上是聖母升天、君士坦丁戰役和聖殿山上的約櫃崇拜的畫作,皆為溫澤爾·洛倫茲·賴納(Wenzel Lorenz Reiner)之作。

圓頂四個角為揚·克里斯托夫·李斯卡(Johann Christoph Lishka)所繪製的四種基本美德(審慎、中庸、正義和剛毅)、賢士崇拜和牧羊人崇拜的形象。

圓頂內的壁畫由布拉格最偉大的巴洛克壁畫畫家瓦茨拉夫·瓦夫日內克·賴納(Václav Vavřinec Reiner)所繪製的《最後審判》。

主祭壇上的畫作也是揚·克里斯托夫·李斯卡(Johann Christoph Lishka)的作品「被汙名化的聖方濟各亞西西」 (汙名化:在受難期間他的手、足與肋旁都出現了基督苦難的標記──「聖痕」),被視為畫家最具代表性作品(因為反光嚴重沒拍清楚,歹勢!尷尬)

主祭壇上方的巴洛克樣式雕像。

金碧輝煌的講壇。

巴洛克風格的管風琴製作於 1702 年,是布拉格第二古老的管風琴(最古老的管風琴在泰恩教堂)。沃爾夫岡·阿瑪迪斯·莫扎特、安東尼·德弗札克和約瑟夫·西格等幾位著名的音樂家都曾演奏過這座宏偉的樂器。教堂內定期舉行管風琴宗教音樂音樂會。

教堂內部牆上設置多座壁龕,裡面立有巴洛克風格聖人雕塑。

救主堂 (Church of St. Salvator),是查理大橋前聖克萊門特(Klementinum)耶穌會學院的一部分。創建於1578年,17世紀由意大利著名建築師卡洛·盧拉戈(Carlo Lurago)和弗朗切斯科·卡拉蒂(Francesco Caratti)完成,屬於布拉格最具價值的早期巴洛克式建築,門廊和山形牆飾有 14 個教父、聖徒、福音傳道者、基督和聖母瑪利亞等真人大小的大型砂岩雕像,由約翰-喬治·本德爾 (Johann-Georg Bendl) 所作,現基督救世主和福音傳道者的雕像,以及聖奧古斯丁和天使的雕像在 1999 年被彼得·萬尼亞的複製品取代,原件保存在布拉格國家博物館 。

有片 17 世紀精緻的鑄鐵格柵將中殿與前廳隔開。

中殿內部有豐富的灰泥裝飾,由喬瓦尼·巴托洛梅奧·科梅塔(Giovanni Bartolomeo Cometa)創作;教堂內的雕像由約翰-喬治·本德爾 (Johann-Georg Bendl)製作,巴洛克早期風格的十二使徒雕像尤其引人注目。

主祭壇畫是揚·吉里·戈林( Jan Jiri Goering )於 1632 年繪製的《主顯聖像》。

1780 年美麗的管風琴,曾有許多音樂家如 Jan Dismas Zelenka或Jakub Jan Ryba演奏過,除了禮拜之外,教堂還舉行音樂會。

金雕細琢的巴洛克式講壇。

主祭壇前有座現代玻璃講台,非常特別。

講台上的舊聖經。

魯道夫音樂廳(Rudolfinum),座落於距離查理大橋不遠的楊帕拉廣場(Jan Palach Square)上,建於1876-1884年,是布拉格最重要的新文藝復興風格建築之一,主廳「德弗札克大廳」是舉行重大的古典音樂會的地方, 特別是在布拉格之春音樂節期間。

楊帕拉廣場上兩座捷克名人雕像:捷克作曲家安東尼·德弗札克(Antonín Dvořák, 1841-1904)的雕像,位於魯道夫音樂廳前面;而捷克畫家約瑟夫·馬內斯(Josef Mánes,1820-1871)的雕像則靠近河邊。

作為布拉格歷史和建築藝術最著名的古蹟與人氣景點,查理大橋幾乎任何時段都遊人如織,黃昏時分更可說是人滿為患。

自查理大橋上眺望伏爾塔瓦河的右岸。

史麥塔納博物館(Bedrich Smetana Museum),這棟美麗的文藝復興式建築由安東寧·威爾(Antonín Wiehl)設計,原是布拉格舊城自來水公司大樓,1926年改為史麥塔納博物館。館中展示捷克著名作曲家貝多伊齊·史麥塔納(Bedřich Smetana,1824-1884)生平資料和作品,包含各式各樣與這位偉大作曲家有關的個人物品與當時的文件,他的書信及手寫樂譜、大量影像照片或史麥塔納家族的介紹,還有史麥塔納所使用的鋼琴,也能聆聽史麥塔納的音樂作品片段。

自馬內斯橋西側眺望查理大橋與舊城區。

伏爾塔瓦河船隻往來絡繹不絕。

夜幕中的聖方濟各教堂與救主堂,彷彿鎏金鍍銀。

夜幕低垂,橋塔金輝。

夜幕中的查理大橋與布拉格城堡,金光熠熠。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ocj&aid=174337953

 回應文章

洛城聞笛 ( 睡蓮)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2/05/27 14:15
這些精雕细琢的橋塔、教堂、博物館、城堡、立像經過多次戰亂摧殘及朝代更迭,還能保存修整如此完美,實在是奇蹟。
C J(kocj) 於 2022-05-29 20:50 回覆:
查到有資料顯示這個國家歷代主政者遇強敵入侵,為避免傷亡會不戰而降,所以古蹟得以保存。

皓呆土豆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2/05/21 17:46
走在布拉格城簡直就是進入17-8世紀的童話故事裡 ~
C J(kocj) 於 2022-05-21 22:12 回覆:
布拉格老城是很有魅力的城區,但因吸引太多觀光客前來,也難免會過於擁擠喧囂,影響遊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