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11/08 23:36:07瀏覽241|回應0|推薦20 | |
巴塞爾(Basel),位於於瑞士西北,比鄰法國、德國,為瑞士的第三大城市,萊茵河在此東注北湧穿城而去,將巴塞爾一分為二,位於西岸版圖較大者稱為大巴塞爾(Grossbasel),小巴塞爾(Kleinbasel)則位於東岸;巴塞爾的市中心是在大巴塞爾的老城,為歐洲保存最完好、最美麗的老城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遺產,同時也是現代藝術和建築的重要中心。 明斯特廣場(Münsterplatz ),位於老城區的中心地段,是巴塞爾最古老的廣場之一,地處巴塞爾大教堂前面,因此得名。廣場兩旁矗立著許多數百年歷史的舊修道院,保留了中世紀的特色。 明斯特廣場(Münsterplatz)上的「zum Isaak」 餐廳。 餐廳牆上有艾薩克·艾斯林(Isaak Iselin) 銅像,為18世紀出生於巴塞爾,啟蒙運動時期歷史哲學家、記者和「雙權」研究博士的大思想家。
明斯特廣場上的「巴塞爾文化博物館(Museum der Kulturen Basel)」及「羅勒霍夫博物館小酒館(Museum Bistro Rollerhof) 」。
巴塞爾大教堂(Basler Münster),約1019到1500年間建造,以羅馬式和哥德式風格為主,1356年大地震後重新修復成哥德式教堂;現今所見的建築為第三座教堂,彩色屋瓦、兩座教堂塔樓和十字形的主屋頂塑造了城市景觀,是瑞士巴塞爾的主要地標,被列為瑞士國家遺產。 中殿,內廊的柱子和肋狀拱頂完全可以追溯到1200年左右的晚期羅馬式建築,只有唱詩班的上層、拱形天花板和外側走道有哥德式的裝飾。 哥德式唱詩班區上半部的新哥德式風格的彩色玻璃窗格,上面(左至右)有:摩西、大衛、四位福音傳教士以及彼得、保羅,由弗朗茨·克薩韋爾·艾格特(Franz Xaver Eggert)於1857 年製作。 中殿向西看向聖壇屏風和管風琴。 聖壇屏風和管風琴,現今的管風琴為2003年安裝。 東側墓穴,位於高唱詩班下方,設有迴廊和三通道大廳,為晚期羅馬式風格。 從後殿迴廊看向東墓室的三通道大廳部分。 巴塞爾大教堂南側外部,可通往哥德式迴廊入口。 大教堂馬丁斯塔壁面上的日晷,使用「巴塞爾時鐘」特殊計時法,基本上垂直的午間陰影落在 1 上,而不是像往常一樣落在 12 上。巴塞爾時鐘已經使用了 400 多年,其計時比周邊國家多一小時。 被迴廊包圍南立面是大教堂最隱密的立面,帶有大衛之星窗的南耳堂屬於晚期羅馬式大教堂。 建於15 世紀哥德式雙迴廊及其中間的大廳在建築史上是較為罕見的,大迴廊建於 1429 年至 1462 年,具有晚期哥德式風格。 大迴廊門廳,巨大的、曾經塗漆並帶有雕刻的杉木天花板於 1490 年左右安裝,牆上裝飾著過去幾個世紀的墓碑。 大迴廊被認為是瑞士最優雅、最華麗的迴廊,擁有晚期哥德式石工的典範;側翼的網狀拱頂裝飾精美,牆上有許多藝術製作的墓碑和墓誌銘,上面是巴塞爾重要公民的墳墓。 面向迴廊花園的華麗窗戶,含有各種各樣的窗飾形式。 從小迴廊看到中庭和大迴廊。 迴廊上的彩色屋頂,使用下緣通常呈半圓形「河狸尾」屋頂瓦。 小迴廊與中庭。 小迴廊的十字肋狀拱頂較為素樸。 大迴廊與小迴廊之間門廊。 大教堂唱詩班的東北方向,在頂部窗戶的一側,與耳堂的過渡處,晚期羅馬式教堂建築的塔樁仍然可見。 大教堂彩色的「河狸尾」屋頂瓦,色彩鮮明。 大教堂後方的「普法爾茨觀景台(Basler Pfalz)」,這裡是遠眺萊茵河的好所在。 中橋( Mittlere Brücke),原本是座木橋於1225年由主教海因里希·馮·圖恩提議修建。1899年為方便電車穿過萊茵河改採用聖哥達山北側的花崗岩,修建一座石橋來代替木頭材質的舊橋,於1905年11月正式開放。 三拱鐵橋為巴塞爾市橫跨萊茵河第二古老的大橋「韋特斯坦橋(Wettsteinbrücke)」,橋長371公尺,建於1991~1995年。 巴塞爾自然史博物館(Naturhistorisches Museum Basel),創建於1821年,主要收藏動物學、昆蟲學、礦物學、人類學等領域的藏品,博物館建築本身也是瑞士文化遺產。 自萊茵河畔眺望中橋。 中橋橋上。橋長192公尺,寬18.8公尺,由聖哥達地塊北側的花崗岩建造,這座橋自 2015 年初以來已禁止私人機動車輛通行。右方欄杆上第一面白底旗幟即為巴塞爾市旗。 約克禮拜堂(Käppelijoch),是中橋上的哥德式小教堂,曾經是宗教場所,也是公共懲罰之處。初建於 14 世紀末,最初是一座木橋教堂,在 15 世紀被一座石教堂取代;現在所見同中橋新建時重建。入口上方的浮雕展示了巴塞爾第一座萊茵河大橋的建造者海因里希·馮·圖恩主教和兩位天使在他身邊(資料引自瑞士旅遊局)。 Käppelijoch入口鑄鐵門上掛滿鎖頭,形成圖案感的視覺效果。 自中橋眺望萊茵河畔與巴塞爾大教堂。 萊茵河畔遊人如織。 萊茵河中有不少戲水的人。 聖約翰公共浴室與聖約翰門。 聖約翰公共浴室(Ehemaliges Brausebad St. Johann),於1905建造具有城堡風格的建築,其牆面底座由勞芬石灰石製成,門窗框架以及其他結構均由紅色阿爾門茲貝格砂岩製成,屋頂上覆蓋著鼻瓦;裝飾上包含哥德式元素和新藝術風格。 聖約翰門(St. Johanns-Tor),建於 1356 年,是巴塞爾古代城牆保存下來的三個城門之一,被列為瑞士國家遺產。 聖以利沙伯堂(Elisabethenkirche),是瑞士宗教改革之後巴塞爾興建的第一座教堂,為當地富商克里斯多福·梅里安(Christoph Merian)夫婦捐造,建於1857~1864年,以新歌德式設計風格的高聳尖塔,樓高總長72公尺甚至超越巴塞爾大教堂,是瑞士最著名的新哥德式建築。 教堂內部,為三通道,有拱形大廳與肋狀拱頂的教堂建築類型。 唱詩班上方的彩繪玻璃。 管風琴,由管風琴製造商 Joseph Merklin於1861~1864 年間製造。 風格粗礦的青銅雕塑為德國藝術家馬庫斯·呂佩爾茨(Markus Lüpertz) 於 2003 年創作創作的作品《達芙妮(Daphne)》。 他在這件作品中徹底改變了有關這位仙女的神話故事。在這裡,達芙妮並沒有變成一棵月桂樹,而是作為一個強大的勝利者站在她的迫害者,即阿波羅神的砍下的頭上。據說這位備受爭議的藝術家想要描繪驕傲和蔑視(資料引自https://www.reurl.cc.BadaLu)。 巴塞爾中央火車站站前廣場的公園綠地,當中立有「史特拉斯堡紀念碑(Strassburger Denkmal)」。 這座紀念碑為法國男爵Hervé de Gruyer捐贈,感謝瑞士對在普法戰爭中遭到炮轟的史特拉斯堡居民伸出援手巴塞爾,伯恩和蘇黎世的代表通過談判,得到巴登政府批准,使1400名婦女,兒童和老人從被圍困的城市前往瑞士(資料引自維基百科)。 紀念碑上的雕像由法國雕塑家弗雷德里克·奧古斯特·巴托爾迪(Frédéric Auguste Bartholdi)於1895年創作(其最知名的作品就是美國紐約的自由女神像)。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