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北國的冬天
2013/10/26 15:54:15瀏覽254|回應0|推薦1
 



加拿大寒冷的冬天, 幾乎長達六七個月, 氣溫也經常零下二三四十度, 你能想像生活在這裡的人們, 是如何渡過他們的漫漫長冬?

全身裹得只剩眼

一般人們家中都有暖氣設備,待在屋中,沒有問題,不過,一旦需要出門,可就大費周章了。 因為外邊的氣溫超低, 即使有車代步,或搭公車, 還是得把自己裝備好 ── 穿上厚重的大衣, 戴上保暖的手套、帽子,而且這帽子通常都必須是可以遮住耳朵的,因為耳朵是最敏感的部位,只要氣溫低過攝氏零下十度,耳朵就會紅痛. 我們曾經屢試不爽。如果有風,(通常氣象報告都會特別加上『風速,windshield』的報導,因為有風、沒風、氣溫可差好多度呢! 例如氣溫-25°C,如有"風力"因素,人體感覺是-40°C。) 或氣溫再低一些,甚至臉部都需要遮起來,只露出眼睛。

我曾經與幾個加國朋友共乘一輛汽車,車停後,大家忙著穿外套,戴手套等等裝備,足足在車內耗了五分鐘呢。

長冬漫漫,幾乎有大半年時間,外套不能離身啊。

屋子雙層玻璃、 加暖氣

加國冬季氣溫超低,一般窗戶的玻璃,難以抵禦外來的寒氣,所以玻璃窗玻璃雙層, 便阻隔外在的低溫 .然後, 再加上屋內的暖氣,這樣才能讓人們溫暖的過個長冬。

挖雪尋出路 剷雪清汽車

住在獨立屋中的居民, 屋外的紛紛大雪,看來美麗,但是,它也讓人們頭痛。因為大雪之後,有可能大門都推不開。大家必須趁雪尚未變硬之前,趕快出門把它剷開,以便推開大門、剷出一條通道。

沒有車庫的人們,要趕快把車子上的雪, 清除乾淨. 有車庫的人家, 更要出來趕快把 "車道" 清出來。不然車子開不出,也開不進,真是進退維谷呢。

今年雪下得特別多,我的許多朋友都剷雪剷到腰酸背痛,抱怨連連,而且今年的雪實在太多,他們還要傷腦經,把剷除的雪,堆放到哪兒啊?

有些朋友雇用了除雪工,但是工人經常遲來,他們抱怨,除雪,趕不上下雪的速度。許多加人乾脆買除雪機, snow blower, 家中自備除雪機,自行除雪,另方面也可避免傷到身體、筋骨。

許多加國人,常因剷雪,骨折、心臟病突發過世,或因雪重坍塌,壓死在倉庫, 車房的人們。這類新聞幾乎每年都有。所以加國政府經常需要提醒人們注意「剷雪安全」。

中產階級以上的老人大概都喜歡住公寓,因為這樣就省去了剷雪、清雪的煩惱啦!

開車的人們, 車內都要準備一把除雪刷 和除雪鏟. 因為經常出門辦完事, 再回到車子, 車窗上已是白雪覆蓋,不把它清除乾淨, 是無法再上路的.

開車打滑, 險象環生

冬天積雪難化,雖然有政府幫忙剷雪,但是剷不乾淨的雪,或下冰雨的時候,它們都會讓你的車很容易打滑,險象環生。這時,你最好用二檔開車,而且遇到狀況,不要驚慌,不能猛踩煞車,而是緩慢煞車,和拉手煞車。我經過幾年寒地訓練,現在已經是雪地開車高手啦!

早生衰老好幾年

我們常看到西方人,無論男女,經常皮膚皺的出奇。現在我終於知道原因了。室外的超低溫,使這裡的人們出門凍得皮膚緊縮, 進得屋來暖氣一燻,皮膚又迅速疏張開來,這般一冷一熱的天天過, 你說皮膚怎麼不衰老?「皺紋」怎會遠離你?看樣子, 再在這裡住上幾年, 台灣的朋友恐怕都要不認得我了!

踏雪、滑雪、尋樂做運動

冰天雪地,看起來似乎什麼事都不能做,不過苦中也要作樂啊。於是土著們製作了雪鞋,方便行走踏雪,現代的我們,有政府幫忙剷雪,雪鞋也用不著了,不過,人們用高科技製作了同樣的雪鞋,以便到郊外踏雪。『雪橇』原來也是用來快數度行走,現在也成為假日運動健身的一項好活動。

漫漫長夜和雪光

『寒冷』讓人感覺『凄清、落寞』,如再加上『黑暗』,豈不更加『淒涼』?君不見許多居住在高緯度的 人們 , 常患上惱人的"憂鬱症"?

偉大的上帝,宇宙的主宰,總是想得週到,借用靄靄白雪反射的純白光芒,調配著幽幽的黑色長空,帶給這裡的人們一絲絲的『溫暖』和『寧靜』。

陽光普照心情好 一出大門氣溫低

北國的冬天, 雖然寒冷,卻是經常陽光普照,身在屋中,看著、曬著暖暖的陽光,好生幸福,經常會有移情作用,以為天氣暖和,外邊的世界如同屋內。這時,你就大錯特錯啦!我的經驗是:愈是陽光普照的日子,愈是寒冷。你千萬別被那溫暖的太陽誤導,還是穿上保暖厚重的衣物外出吧。

太陽 萬歲

什麼是"偉大"?大概只有陽光、母愛、和時間吧。這個北國漫漫長冬,雖然寒冷, 但是只要有暖暖的陽光照耀,管他天氣有多冷,氣溫有多低,我的心情還是會瞬間因它而"暖和、陽光"起來呢.

p.s.
今年, 2008年, 北國的冬天特別寒冷, 據說幾乎打破一九四七年最寒冷的紀錄. 有圖為證:

--積雪幾乎蓋住了一層樓!
--不挖出一條通道, 門都出不來呢!
--不把雪挖開清除, 車子也開不出來啊!

分類:加國生活
2008/03/14 00:59
( 在地生活北美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mtung&aid=911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