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求道錄47
2009/12/10 14:55:48瀏覽346|回應0|推薦1

求道錄(四十七)

文/陳浩恩 2009-10-23

(一)
     我在出版社時,兼任雜誌的顧問。這是一份優差,除了開會時發表一點意見,餘下的工作,就是陪伴老板應酬客戶或娛樂界的名人,如:藝員、導演等,替雜誌撰稿。當時,初出茅蘆,突然間,進入了花花世界,紙醉金迷的夜生活,感覺宛如劉姥姥入大觀園,既新奇又興奮,我記得當時第一頓豪宴,在尖沙咀的富瑤酒家,約晤一個名導演替雜誌(周刊)寫稿,只是宵夜,一頓飯吃了二千港元——這是三十年前的幣值。那個時候,雜誌很講關係,關係不外乎應酬,逐漸,應酬成為生活的一部份。常吃完飯後,就到卡拉OK,或其他的地方——
     我進入了紅塵的遊樂場,一時間目不暇給,不斷給外來的刺激,燃點潛伏的欲望及渴求,足足有半年,樂在其中,不能自拔。那時,靜坐少了,向道心消退,以前的心靈藍圖拋諸腦後。
     直到有一晚,我參加完一個飯局,興高彩烈地趕下場,走到街頭截計程車,突然間,心中出現了一種很強烈的哀傷感覺,那種感受之大,回憶起來,歷歷在目,就是一下間不能呼吸,好像失去了自己最親近的人一樣——
     那一刻,我非常虛弱,幾乎無法移動一根指頭,一隻蚊子可以將我叮死——
     我突然知道,一個真正的「我」已經開始離去——
     在靈性與慾界間徘徊,彷彿是所有年青的修道人的慣有必經之路。
     我當然不例外,於是有好一段日子,不斷在現世中,挑引起潛伏的記憶,以致產生所謂人生的「矛盾」。
     我開始對這方面產生興趣,急切要找出這種「矛盾」的根源,將它消除,或統一!一步一步進入這過去,逐漸發現,矛盾原來源自豐富的前生經驗——

(二)
     曾經燦爛奢華的一生,又曾經是極度刻苦的歲月,由地球的南極跑到赤道,那就是過去的軌迹。
     我在靜坐時,陸續勾起前生的景象,以及意識——也就是前生的思想。開始時覺得怪有趣,好像翻閱已經遺失的相簿,不時有意外的驚喜,慢慢,一股極端矛盾複雜的「腦能量」出現,幾方不同的力量,在角力博鬥。有時,同時幾把聲音在腦中出現、對話,每一顆細胞都在歪曲地膨漲,我覺得自己就快發瘋了。因為有一次,母親憂形於色:「你剛才一個人在房間自言自語做甚麼?」
     我開始寫日記,寫出很稀奇古怪的思想,對於生死、世界的看法。這種思想,全部來自前生的「我」,逐漸,我發覺「過去」真的很燦爛,因為整整五大本日記,記載的,全是截然不同的思想,也是說,在很多世前,我在這個世界已經走過了很不同的人生路向,摸索找尋不同的出路。
     我有一個很古老的靈魂,古老得令你難以相信——如果要追溯到起點,那是非常漫長的過程,毫不單純,複雜得令人不安,我願意以自己的經驗幫助面臨同樣困擾的人。在四周,很多人都會有過同類的經歷,只是他們不明白,或沒有這方面的探索,弄不懂「混亂」何來?
     簡單點說,所有生命的矛盾,皆源自不同的過去,深深地壓縮在極深層的潛意識中,即使沒有爆發出來,它們也會作出蠢蠢欲動的騷擾。要解決這個問題,最徹底的方法,就是澄清思想的迷路,將它們淨化、回歸清白。

(三)   
     當人類懂得思考的時候,很自然地,就會想一些最根本的問題:我是誰?我為甚麼在這個世界出現?這個世界的本質究竟是甚麼一回事?.....等等。
     通常,最聰明的人帶頭思考,又帶頭提出答案。盡管答案不一定正確,但總在渴求下吸引了很多信徒。
     在五、六千年前,在古印度分別出現百花齊放的思想局面,各有見解。很有趣,這些見解,在以後的日子,一直支配了不同人的價值觀,直到現在。基本上,絕大多數人的做人心態,不離以下六種:

一、無因果的人生觀:
     這派認為,所有殺人放火、奸淫擄掠、偷呃拐騙的壞事,皆不會有因果報應(只要你逃過法律制裁的話),相反地,做盡好事,也不會有福報。這一派否定業報,道德否定因果。傳來中國,衍伸名句,就是:「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整路無屍骸」。現代譏笑道德的一群,就是他們的徒孫。這一派在古印度,名「不蘭迦葉」(Purana Kassapa)。

二、宿命的人生觀:
     這一派認為善惡及際遇,全部是上天注定的,任憑個人努力,皆無法扭轉一二。所以,做人最好聽天由命,不要妄想自主命運。他們相信,每個人經歷八百四十萬劫後,自自然然得到解脫,即是成仙成佛了。印度大多數「賤民」,深信不疑。來到中國,就成了很多逆來順受的人生觀。這一派叫「末伽梨俱舍梨」(Makkhali Gosala)。

三、唯物主義人生觀:
     此派否定心靈的世界,認為沒有無形的力量存在,作善作惡皆沒有報應,因此毋須佈施祭祀。人只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構成,死了便塵歸塵,土歸土,甚麼都沒有了。再沒有來世,因為沒來世,自然沒有因果報應。他們不相信靈魂的存在,也不相信所謂精神這一類看不到的東西。他們純從「科學」看人生。這一派是順世派的祖先,名「阿耆多翅舍欽婆羅」(Ajita Kesakambali)。

四、白馬非馬的人生觀:
     這一派認為世間的真理,不過是自以為是的玩意。做人最重要是不肯定自己的立場,才可免陷於主觀的執著。如何不肯定自己的立場呢,只要事事用以下四句去判斷就可以了。四句就是:A、非A、A又非A、非又非非A。他們對所有問題皆不置可否——因為避免陷於主觀執著。以語言技巧及聰明反應來駁倒對手。這一派名「散若夷昆羅梨子」(Sanjaya Belatthiputta)。

五、苦行消孽的人生觀:
     這一派和上四派有明顯的不同,不同在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人的行為皆有無形的影響力。故此,注重守戒制欲及進行自殘的苦行,以制止諸業流進生命之門。因為他們相信人生是由「命」(靈魂體)及「非命」(外界的力量)結合而成。苦行有成,就可舊業消滅,新業不生,獲得解脫了。驟眼,思想和原始佛教相近,但非常不同的一點:佛陀以緣起性空來解釋人生,沒有所謂一個固定的「我」——而解脫法更不是以自殘身體而達到。這一派就是大名鼎鼎的「耆那教(即苦行僧)」(Nigantha Nataputta)。

六、實在論人生觀:
     這一派認為眾生的存在有七種成份是真實的,就是地、水、火、風、苦、樂、命。這七種成份自供自給,不必靠任何條件來產生。這一派否定業力,亦無善惡、道德觀音。這一派名:「婆浮陀伽旃那」(Pakudha Kauayana)。

     這六派的始創者,皆是當時最具聰明才智的族人,他們企圖找出答案,發前所未有,但限於能力,始終找不到實相。以現代術語來說,他們的「解釋」(explanation)最後以失敗告終。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nshing&aid=3575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