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含英咀華8: 張繼高〈九種人不太讀書〉、〈誰要讀書?〉
2012/05/11 14:05:38瀏覽1988|回應0|推薦0

8. 九 種 人 不 太 讀 書        張繼高   

    最近一位老友為女兒新交的男友傷神。那男生出身建中、台大,長春藤博士,現在民營企業中,有高薪高職,說來十分堂皇,只是女兒帶回家後,往來日密,瞭解漸深,越來越覺得那個小男人粗鄙無文,語言乏味。他雖留美六年,學有專門,但對知識的橫向了解則是貧乏——古焉者不知道有威爾第尼采吉朋之類人物;近焉者也沒有說過羅素凱因斯歐本海默;看電影從沒看過伍迪•艾倫,在新英格蘭住了四年,連梭羅住在哪一帶,他都沒聽人講過。我的老友在跟他聊天時,談到梁啟超熊十力,他說:「我不要知道那些國民黨(註1!」老友愛女蘭心蕙質,學醫,彈一手好「德布西」。看到女兒天天被博士帶往俱樂部、卡拉OK,女兒已開始煩,老友更煩,因無一語可定取捨。

    老友有一天無奈的問:像這種人讀了那麼多書,書都讀到哪裡去了?

    這個問題夠困擾人的,後來大致想通了。今天的人對「讀書」一辭,定義太寬。因為「念書」不是讀書,「看書」更不算讀書。大家如果覺得有些人像讀書人,有點氣質風華,言談之間不時流露知識與文采,那必然是談過一些文、史、哲、傳記,及進德修業類的,而且得大致讀通一些,還得持久,並稍有系統。如果校內校外僅僅專攻一門,哪怕念到碩、博士,如無詩書家學薰染,又無穎慧朋類溝通,對中國,連以後的朝代順序、大致的歷史人物遞嬗,都了無概念;對外國,從希臘、羅馬如何變得今天的歐洲、中東近東的歷史,腦子中全無輪廓;至於文學藝術,不論中外,都是標準的「文化盲」:要談氣質風度,難!

    許多人從日本回來,都說日本人的讀書風氣很盛,大家在坐地鐵時都在讀書,其實,那是「看書」。看書當然也是一種好習慣,尤其是看雜誌、書刊或報紙,可以經常補充或灌溉一個人的「知性」,使人和周邊的世界保持資訊接觸。但讀書是使人增加「智性的」,方法與態度都要比坐在地鐵裏嚴肅才行。因此,真正的「讀書人」不是很常有,問題是大家誤把念書的和看書的,都算成讀書人了。

    准此,我們發現今天有九種人都不太讀書:

    (一)居高位,攬大權。

    (二)自覺有錢。

    (三)聲過於文(名氣聲勢大過實質)。

    (四)紅袍學者專家。

    (五)豐豔仕女。

    (六)媒體寵兒。

    (七)不細讀報刊。

    (八)不求甚解,知能漠然。

    (九)沒有讀書的朋友。

    這九種人(或尚有其他)是社會中明顯的不讀書的一群。甚至其中不乏以教育為業,或天天手中不離報告、資料、計畫、秘書剪報簿,案牘日夜,又寫又批,卻都不算讀書,因為那就是工作或工作所需的延續,從「閱讀行為」來持續其工作需要,這和球員練球、士兵打靶性質類似,充其量能「修業」,絕不能「進德」。

    一個人的才情如要提升,得讀些益智或拓寬思維、有助建立價值判斷的書才行,這些書要新舊中外都讀,而且得消化吸收才有用。

    學校一般來說只是取得「知」和紀律習慣的地方。智慧、品操與德箴,要命好的學生碰上第一流的老師,才能春風化雨一番,因為第一流的老師是教人的,第二流的才是教書的。命好的學生可以讀其人、讀其文,終生受益,次焉者,才是讀其書。問題是今天命好的學生太少,害得我的老友一直為女兒的博士男友費神,時也,命也。#

 

1:梁啟超:梁啟超清末屬保皇黨;民初組織進步黨,一生與國民黨對峙。文中在台大、建中畢業的博士,普通常識不足。

 

【作家簡介】

    張繼高(19261995),字緒阡,筆名吳心柳,籍貫河北靜海縣(中共劃入天津市)。創辦中廣新聞部,中視新聞部,出任經理;曾任香港時報總編輯,民生報總主筆、副社長,《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中文版社長,臺北之音董事長;更創辦遠東音樂社及《音樂與音響》雜誌。獲文化建設基金會頒特別貢獻獎。

    張繼高專業為新聞,也鑽研音樂,畢生提倡精緻文化,凡事莫不講究,展現優雅、貴族、理性的典型。他筆尖含情,但順手拈來皆例證,處處表現出以理服人的襟懷,可說是情理兼備而且溫潤平和。作品包括:《必須贏的人》、《樂府春秋》。

    詩人余光中推崇說:「張繼高的文章外圓內方,外弛內張,似抒情而實講理,似瀟灑而實嚴肅,在專欄界別樹一幟,無可取代。」陳義芝則稱許他:「一枝筆縱橫於本土外域,悠遊於古往今來。」

 

【文章淺析】

    一日不讀書,言談乏味;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昔日,苦於謀生,眾人無錢無暇讀書,及至經濟發達,衣食裕足,大夥卻又思淫慾,棄斯文,向下沉淪。在台灣,社會工商業發達後,張繼高有感於官場和部分學人及社會的庸俗,撰文直陳「文化盲」的荒謬,點破空有高文憑者的虛有其表。

    張繼高倡導精緻文化,其心莊嚴,其文則敦厚。本文明辨「讀書」和「看書」的分野,直指雅俗之別。結尾在「世人多不讀書」的無奈之餘,不吐惡毒之語,唯黽勉教育界為念;執教鞭者讀之,豈能自暴自棄為「經師」,而不以「人師」自惕?

 

【激盪問答】

一、成天讀操作手冊的機械工、日夜解讀電腦程式字碼的工程師,他們能算得上讀書人嗎?

二、日理萬機的高官和政客,無暇知新,縱然有博士學位,他們的學問大不大?會折舊嗎?

三、高中、大學裡,不接觸人文薰陶,整天只演練數理習題的學子,他們是讀書人嗎?

 

誰 要 讀 書 ?            張繼高   

    在一次以吃「竹節蒸翅」聞名的餐廳筵席上,賓主間正用XO猛在乾杯。在座的大都是一些成功的青年企業家或顯宦子弟。他們都留過學,嚼過書,回台後,摸索苦幹了十來年,憑著機運、關係和聰敏,如今每人都擁有一兩家公司或兩三個廠,成為今天臺北社會上出手最豪奢的消費者。將散席時,有人提議到一家義大利式的酒廊去接著喝;另一位則主張去其中一位的新居「小梭」一番,因為他家裏的麻將間有隔音設備。這時,有一位堅持用他的Jaguar轎車送我回去。這位老弟年輕時混過太保,後來放下掃刀,立地成商,如今事業卓然有成。近一兩年來,忽然「特別」想多讀點書,竟能發憤以赴。他戚戚地說:

    「有一天我順著我的小電話本查,一面查,一面想,忽然發現我這些常常來往的朋友之中,沒有一個是讀書的。這件事很可怕。因為這些人都算是有點成就的,在社會上也可以算是中堅分子了。大家除了整天研究如何賺得更多和花得更樂之外,腦子裏不想任何事。所談的不是生意經,便是gossip(註1。真的,根本沒有人在生活中有書本……」

    這位朋友說話時的表情,令我久久不忘。他所說的現象,事實上,正普遍存在於我們的社會中。大致上可以這樣觀察:地位越重要、生意越成功的人越不讀書。甚至於,越是有名的「專家」越不讀書。事實上,今天社會上只有三種人經常保持著「閱讀行為」,他們是:

    (一)學生——唯讀教科書,背試題例解。

    (二)知識產業界——像醫生、律師、教授、作家、編劇、建築師、電腦軟硬體商人等,這些人看來天天手不釋卷,可是讀的只是工具書、參考書、說明書,也只限於印刷媒體。

    (三)退休而不倦的人——這些人似乎是真正的讀書,他們的讀書行為本身就是目的。他們閱讀不再是為了工作,大半是為了求知、解惑,或頤養心性和益智,這種人的閱讀行為是自發的、內省的,閱讀是為了滿足自己,而非應付需要。

    但,讀書與「閱讀行為」本是兩回事,單純的閱讀行為可視作解碼(decoding)的工作,目的在通過印刷媒體,去瞭解工作上所需要的資訊而已。那種閱讀可以視為工作的一部分,因為他只讀和工作有關的資料,於是,一位研究土壤生物或高能物理的年輕博士,可能連施耐庵陳寅恪(註2沙特(註3的名字都沒聽說過;他雖然在MIT四年,可是根本不知道同在查理士河畔也有過像索羅金蓋布拉希庫茲維茨基查理斯孟奇這些人;除非和他談專業知識,否則,與白丁無異,因為他極其缺乏橫面的知識。這是今天常見的因知識專精而形成的偏失現象。這些人雖然終年維持著「閱讀行為」,嚴格說起來,並不能算是「讀書」人,他們只在一條窄溝裏保持深入,沒有幅廣,只有縱深。當這類人因「誤會」而被認為有學問,並被責以公共性的大任時,其失誤往往會大過許多沒有讀過他這樣多專書的人。

    在現代人的標準中,reading這個字應該含有視、聽、讀三個層面。無論讀書、聽音樂,或博覽群書,都是為了尋求一種認知,並培養創意。一個社會成就的高低,最簡單的鑒別方式就是看看有創意的人在那裏是不是受到重視。一個淵博的人應該認識許多種「符號」,除了文字外,彩色線條、畫面、音符、舞姿,都是一種語言符號,或多或少,都該把自己訓練得有解析能力,這樣才能更深廣地訓練自己的思考能力。

    培根說過:「機巧的人輕視學問,淺薄的人驚服學問,聰明的人利用學問。」這可能是他那年頭的事。今天,越聰明越覺得讀書沒有用,試看哪位成大事、攬大權的人是孜孜於學?代有位皇帝蕭繹,讀過不少書,天天把文武百官找到辦公廳來講《老子》,命令百官「戎服以聽」,在巡城時常常賦詩自遣,自覺得有學問。有一天國軍隊打來了,打到他的宮城,他氣得自燒圖書十四萬卷後,憤而出來投降,還悻悻地說:「讀書萬卷,猶有今日,故焚之。」這是把「閱讀行為」誤會到極致的悲劇。培根說得好:「人類的本性需要學問誘導,但學問本身又必須以經驗來規範。」否則因癡讀而流於迂闊,還自以為自己真有學問,那會更僨事。

 

1gossip:八卦閒話。  2:陳寅恪:民初國學大師。  3:沙特: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999mo&aid=6443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