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含英咀華:13.孩子的根與故鄉 徐仁修
2018/05/25 20:53:42瀏覽745|回應0|推薦0

13. 孩子的根與故鄉 徐仁修

童年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階段,是扎根的時機。根是否扎在宜他成長的氣候、適合他生長的土地,就決定了他日後能否成為大樹,能否開出美麗的花朵,能否結出豐碩的果實,童年是他的關鍵。喜馬拉雅山的瑜伽聖人喇嘛尊者就說:「兒童時期是整個生命結構的基石,在此時播下的種子,日後將綻放出生命的花朵。」 我回顧自己所走過的人生道路,發現自己後半生所做所為,幾乎都在實踐童年的夢,而這些夢大多在國小三年下學期至國小六年上學期,時間不過是短短的兩半年中。我童年的夢又是什麼呢?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有一段對周遭環境的「銘印」期。我們都知道,有很多動物都有「銘印」的現象,例如:雁鵝在破殼而出時,會將第一個對牠發出的鳴聲有所回應的聲訊,以及牠視覺所見的形體相聯結,而將它銘印為父母,這是小雁鵝的銘印。又例如秋田犬,在一歲前的某一時期,會銘印養育牠的人做為終生主人,一旦這種認主人的銘印完成,牠就再也不會認第二個主人,即使新的養育者對牠無限的好,也難再更改銘印。牠終其一生只認定第一個主人是牠的主人,所以,秋田犬不能在長大時轉手,否則牠會一輩子悶悶不樂。 孩子在童年中會有一段時期銘印他生長的地方為「故鄉」,這是他非常重要的階段,就像小雁鵝銘印父母、秋田犬銘印主人一般,故鄉變成為他一生認同的地方,他把自己人生的根扎在那塊土地上。 我們不確知孩子對土地銘印的時期是在何時,時間須多長,以我自己的例子是在國民小學三年下學期至六年上學期裡,因為我在六年上學期搬了家。後來我長大之後,出外謀生、出國工作、探險、旅行,但心中卻時常浮起國小那段銘印期的點點滴滴,那時期所形成的「夢想」,變成為我日後不知不覺去完成的願景。這種對故鄉的懷念,也讓我在遙遠的異邦生活期間,完成了我半自傳式的小說──《家在九芎林》。這本書就記述了我那段銘印期發生的故事及夢想。 所以,「故鄉」對外非常的重要,故鄉的「文化、童伴、大自然」是我札根的地方,它讓我得以形成我個人的夢,最後,也促使我在不知不覺中走上了旅行、探險、攝影、寫作、保護大自然的路子。對故鄉的銘印,讓我無論走到天涯海角都不會悲愁。因為我知道故鄉在哪裡,我知道我會回到故鄉去,所有困苦與驚險的經歷,在回到故鄉時,都會成為美好的分享……。 最近有許多朋友的家,為了孩子而「分裂」,女主人為了孩子的「教育」、「成長」,帶著孩子離開先生到北美、到紐澳去,而這孩子不過是幼稚園或國民小學一、二年級,他們都即將進入「故鄉」的銘印期,他們需要有「偉大的爸爸」來模仿、來分享,需要同樣文化的童伴來豐富童年的夢與故鄉,而母親竟只是看見眼前一些小花小草,硬生生地拔了小樹苗的根,這樣的母親是聰明的,但卻沒有智慧。 台灣真的這樣不適合孩子成長嗎?那麼請問孩子的爸爸又是怎樣在這塊土地上長大呢?孩子的爹又有哪一點不行呢?你自己又如何長得聰明呢? 孩子投胎到這塊土地來,有它神聖的意義,任何人都不能剝奪他與這塊土地神聖的聯結,直到他自己有了獨立選擇的能力為止。也許這塊土地不夠好,但這是他選擇的故鄉,就像也許爸爸媽媽不夠好,但這是他選擇的父母親,誰也不能評斷他,剝奪他,所以他很可能是降生到這裡來改善這不夠好的土地,也說不定這正是他的天命,也正是他的快樂! 沒有智慧的寵愛叫做「害」,多少母親為自己一時莫名念頭,把家搞分裂了,孩子失去了成長時不可或缺的爹,爸爸失去了可以安慰「寂寞心」的孩子,甚至被逼成為「空中飛人」。久了,許多更大的問題衍生出來──丈夫外遇了,太太交了男朋友,先生酗酒尋歡,妻子賭博,孩子打架滋事、吸毒……。 多年前,我滯留在菲律賓民多羅島的叢林裡,有一天忽然從收音機的短波頻道中聽到正播放的歌曲──「黃昏的故鄉」,我突然不知怎地竟淚水盈眶。是的,「…故鄉一直在呼喚著我啊……。」當時心中湧起的感動以及幸福所帶給我的勇氣與靈感,實難與那些沒有故鄉的「外人」道也。 孩子降生在這個「家」、在這塊土地,絕非偶然,都有它神聖的意義,靜靜地深深地去體會那深層的涵意,傾聽孩子內心深處的聲音,我們才不會被表相以及雜音所惑。而造成難以彌補的遺憾,畢竟童年只有一次,故鄉只有一處!

【作家簡介】 徐仁修,台灣省新竹縣人,1946六年生,屏東農專畢業。在芎林鄉客家村度過和大自然親密接觸的童年生活,影響了徐仁修一生的努力方向。 農專畢業,徐仁修擔任農林廳技術人員。1972年,投入台灣野生蘭花的調查研究;過程中,目堵高山森林遭受大量砍伐,他在沈重而憤怒的情緒下,寫下了生平第一篇生態散文〈失去的地平線〉。同時,並走在時代風氣之先,提倡保育教育宣導和建立野生蘭保護區。 1974年,徐仁修前往尼加拉瓜擔任農業技師,寫出了《月落蠻荒》,並在1977年出版。接下來幾年之間,他分別前往菲律賓、印尼、婆羅洲、蘇門答臘、泰北等地人跡罕至的地區工作、採訪和探險。1984年任牛頓、小牛頓雜誌攝影,1987年從事自由寫作攝影。 1995年,徐仁修擔任創會理事長,荒野保護協會成立,成為台灣組織規模最龐大的環保團體。荒野協會的宗旨是讓保育觀念向下扎根。 近年來,徐仁修致力於台灣的生態紀錄研究,尋找福爾摩沙的美麗原貌,寫下一系列關於台灣自然觀察與體驗的書,例如《福爾摩沙─野之頌》、《彌猴與我》、《思源啞口歲時記》、《守護家園─台灣行腳30年》、《仲夏夜探秘》等,屢獲台灣出版界的金鼎獎大獎。 徐仁修著作相當豐富,由於他同時擅長文字和攝影,所出版的書籍多半圖文並茂,極為吸引人。除了上述作品之外,《村童野徑》、《家在九芎林》、《荒野有情》、《台灣生活日記》都是他膾炙人口的兒童文學作品。

【文章淺析】 自然生態教育要從兒童做起,從小的時候開始,匯聚的力量會越來越大。徐仁修創立荒野協會,鎖定九到十二歲青少年,下扎保育觀念;該會舉辦生態演講和營隊,獨創要求父母陪同子女參加。他認為:不管是孩子的教育或是文學,最重要的都是「心」,做父母的、做老師的要用心、要有愛,畢竟,童年是如此的短暫,又是如此的重要。 徐仁修曾在其文章中寫下:「童年是整個人生的基石,童年的經歷以及童年時所做的夢想會隨著成長而逐漸變成了鄉愁,而這也幾乎決定了往後的人生。……我親自驗証了童年的經歷對於人生所造成重大的影響。」本文也循著相同理念,娓娓道來,尤其是以己為例,現身說法,使論述更加有力。 徐仁修希望孩子在成長歷程中充分體會智慧和愛,並培養豁達的人生觀。他苦口婆心,撰文言志。〈孩子的根與故鄉〉一文,強調土親人親;與根有感情,思鄉也甘甜。文末點出時下「小留學生」現象的諸般荒謬,內容則耐人尋思。

【激盪問答】 一、〈孩子的根與故鄉〉一文使用了多少成語?如果請你為它抹脂添粉,增加豐腴,請問:你可以試著在文中補入四個左右的成語嗎? 二、「心中湧起的感動以及幸福所帶給我的勇氣與靈感,實難與那些沒有故鄉的『外人』道也。」徐仁修的話有點意思,請說說其中的玄處。 三、「只是看見眼前一些小花小草,硬生生地拔了小樹苗的根,這樣的母親是聰明的,但卻沒有智慧。」這話是啥意思? 四、徐仁修愛好野外攝影,設備力求精良,可是,後進不認為他攝影技巧高明,只認同他捨人眼高度的俯視拍法,採用獨特的平行攝影角度。徐仁修說:「要拍出花的氣味,不跪地怎聞花香?」由小見大,徐仁修的行事和文章間有無呼應及可取之處呢? 五、徐仁修說:「荒野,是生命的源頭。」你認同嗎? 六、徐仁修是天生的探險家,但也常告誡後進:「要探險,但不冒險。」訓練自己膽大心細,謀定而後動。這話對你有啟示嗎? 七、你有赤子之心嗎?你愛家鄉嗎?你亂丟垃圾嗎?為什麼有人不愛環保?為什麼有人破壞自然美景? 八、良禽擇木而棲,送孩子出國念書,多是不得已!家長不認同台灣的教育,未必是不喜愛台灣這塊土地。徐仁修沉痛說:「台灣真的這樣不適合孩子成長嗎?」此話稍嫌籠統;請你為兩造折衷,並思考:如果能出任總統或教育部長,你打算如何為孩子造福,不再讓「小留學生」的荒謬劇發生。

悼花蓮海灘 徐仁修

每次到東部去工作,我總要抽空到花蓮美麗乾淨的海灘徜洋,尤其花蓮溪口附近的海灘。坐在那裡,你會發現四面八方、遠遠近近無限美景,讓人讚不絕口:遠處橫亙的中央山脈,泛著藍色直上天際,近處翠綠的海岸山脈迤邐南去,曲線玲瓏的海岸線如玉臂輕繞;壯闊的太平洋,水天一色,捎來一波又一波的潮汐,帶動著海灘上的礫石,彼此不斷地相擠互磨,形成一顆顆平滑誘人去撫摸的礫石……。 坐在這樣容易親近的美麗海灘,不只是山水讓我感動不已,就是每一顆礫石也令我激賞。這些石塊都歷經千劫萬劫,又這海灘上躺了千年百年,才變成如此圓潤可人。它們成為今天的樣子,擺在現在的位置,都是大自然奧妙的安排,無數的礫石砂石才能堆積出花東壯麗的海灘。 但是,從今年開始,這千年不曾變動的美麗海灘突然出現了恐怖的消波塊長龍,這裡好像突然變成防止中共登陸的戰地灘頭,讓我這個被西部水泥叢林弄得疲憊不堪、文明病纏身而到東部海灘「求醫」的人,剎那間呆住了! 為什麼幾百年來保持得很美、很好的沙灘,突然要擺上這樣巨大、醜陋又昂貴的消波塊呢?是海岸線後退、海灘下沈了嗎?但是事實上,台灣島還是一塊地殼正隆起的島嶼,應該是海岸線前進、海灘上升、沙洲浮起才對啊!所以問題就在於人禍,在於人類不尊重自然,不循生態倫理,所導致的大自然反撲! 原本潮汐、波濤都會把海灘上的一些砂石攜往較深的地方,但是每年河川沖入海中的砂石又填補上去,因此海灘一直保持在輕微變動中的平衡穩定而不會有巨大的改變。 但是,一旦河川不再有砂石進入海裡,一切就不一樣了。海灘得不到補充,當然岸線就開始後退了,而今木瓜溪、花蓮溪、壽豐溪……河床上處處堆積如山的砂石,等於是從海灘、從海岸挖走的砂石,難怪花蓮的海灘要下沈了。 其實整個西部也都一樣,從空照圖的對比可知,濁水溪出海口二、三十年來,海岸線上的沙洲已全部消失,海岸線後退,而出海口的寬度更只剩原來的四分之一,而這情形也正發生在花蓮溪口……。消波塊其實是無濟於事,甚至會像中山大學客座教授許榮中所說的--加速海灘砂石的流失而已。 美麗的花東正開始失守,產業東移、東砂西運、水泥業的開山挖石、不經環境影響評估的市內大水泥廠的擴建……,如果。花蓮人不覺醒,那麼就得面對越來越可怕的汙染與大自然反撲,還得把這些上一代所造的罪業,加倍留給你們所疼愛的下一代!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999mo&aid=11214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