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含英咀華7:王鼎鈞〈山水〉、〈四個國王的故事〉
2012/05/11 13:59:02瀏覽4987|回應0|推薦0

7. 山 水                   王 鼎 鈞   

    你從廬山寄來的信收到了,多謝你面對美景分給我一些石皴(註1松翠。你為看廬山,不辭遙遠,想是健康良好,經濟條件也不錯,而且廬山的迎賓之所並非有錢就可住得,你的社會關係大約也是跟尋常百姓不同的了?杞人憂天,我是到此可以告一段落了罷。

    若干年前,我們錦繡河山的彩色照片風行一時,大大小小我收到很多,可以說五嶽俱全,三江皆備,廬山的橫嶺側峰,更是不一而足。乍見初逢,喜多於愁,看久了,就覺得畫面上缺少一點什麼。你道為何?那些畫面全是空鏡靜景,沒有一個遊人!松蓋之下,泉流之旁,危徑之上,翼亭之內,不該有些趙錢孫李,男女老幼嗎?沒有!然而沒有!

    我不是餐菊的隱士、吐霞的詩人,我對人文的興趣大過自然。還記得當年在華山旁邊經過,最深刻的印象不是天外三峰,仙人一掌(註2,而是在那高傲的公路下面卑微的便道上,一輛一輛獨輪車,上面放著一袋一袋糧食,由一個一個農夫推著,到什麼地方去繳納。這一列車隊好長,恐怕公路有多長它就有多長吧?推車的人,赤著上身,貓腰虎步,脊椎隆起抖動,如鎖身的鐵鏈,車隊有多長,這條鎖鏈也有多長。這種獨輪車的車軸在轉動的時候會發出急迫的響聲,路遠載重,它的響聲激昂,把整個車隊響成無數悲嘶的蟬,這是我記憶裏的華山。

    你的信完全沒有提到「人」,我對「人」的興趣與日俱增,「人」的差異與雷同,「人」的適應與反抗,「人」的外貌與內心,我這樣的態度也許未免辜負河嶽,倘若不問蒼生問西湖,豈不更失之偏執?人心不足,你雖說信已寫得太長,我猶以為太短。

    你對社會現象的關心,原不後人。當年烽火遍野,流離道途,為了在困境中振作起來,老師教我們各言爾志,那個場面,現在回想起來十分感人。有一個女同學,她叫什麼名字來?她和一個男生沿途互相扶持,有一夜投宿荒村,男同學突發高燒,尋水不得,記起村前有一條細流。就著月光看去,那水十分清甜,就急忙舀起來喝了,他喝完了水,就在溪邊躺著,高燒不退,就掙扎著再喝。挨到日出,我的上帝!這才看見水中全是數不清解不開亂成一團的小蟲子!日落之前,這位男同學就死了。我們一同埋葬他。我們一同勸那女同學節哀。我們一同聽她痛哭,她把自己哭成情侶,哭成妻子,哭成母親。各言爾志,我們聽她哭著說,她要使全國各地、無論多麼偏遠、無論多麼高亢的地區都有自來水。

    那時我們入山唯恐不深,信比萬金更貴重,走山路送信來的郵差,竟是個雙目失明的女孩!她總是夜晚出現,仍然提著一盞燈,為的給狼看。我們在操場上一面乘涼,一面等待那螢火蟲一般的燈,在黑塵濛濛中上下飄蕩。

    那兩年,我們都懷疑是不是還有家,郵袋中總是找不到我們任何人的名字。那麼,郵差為什麼還要來呢?因為那裏的郵局有一個習慣,把收信地址不全、收信人身份不明的郵件全送到軍營。那些信,也確乎是母親寫給當兵吃糧的兒子,或是妻子寄給投筆從戎的丈夫,信在路上走了好幾個月,僥倖逃過一波一波的遺失和損毀,可是她們的親人早已不知道又像山洪一樣傾瀉到哪條江哪個湖裡去了。當地代辦郵政事務的人對這變幻無常的世事哪裡管得,反正這裡還有軍隊,還有數目超過當地人口的穿軍服的外鄉人。

    就這樣,無法投遞的信件源源送到我們手中,拿到這些信,我們竟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的親切,竟覺得每一封信都和我們有關,每一封信我們都有權代拆,有義務回覆。我們真的這樣幹了。教室裏,桐油燈雖然昏黃,每個人的眼睛卻異常明亮。

    那些信啊,多少母親求神問卜,多麼妻子失眠消瘦的結果啊。信,多半是三家村(註3塾師的代筆。字大墨濃,之乎者也,未讀之前聞到撲鼻的墨臭。也有一些信由小學生用鉛筆寫在練習簿上,以大量的別字拼出當地的土語。有人從家雞身上拔上一根明亮的羽毛來包在信裏,預祝這信早日寄到,有些妻子把孩子的腳印用墨拓下來附在信裏,讓「他」看看孩子長大了多少。

    那些信,幾乎每一封都說家裏生活得很好,其實看信就猜得出來,能好到哪裏去呢。每一封信都叮囑在外面的人愛惜身體,其實誰還顧得了這七尺之軀呢。「為什麼不來信?是不是找不到代筆的人?」您要代筆的人嗎,有啊,我就是。我們就把來信的信封翻轉再造,從筆記本上撕紙,寫一些話去滿足那些依門依閭的眼睛,寫到夜深人靜,竟是邊寫邊哭,不知道自己是誰。

    那天各言爾志,你慷慨陳詞,要使每一個家庭團聚,使每一個母親知道他的兒子身在何方,使每一封信都能準確地安全地交在收信人的手裡。我們熱烈鼓掌,並且說,這也就是我們大家的志願,你已代替大家發言。

    那天發言的人總有十幾位吧,早歲那知世事艱,總以為每個人卑無高論,其志甚小,後來,現在,你該明白,難啊,即使是很低很低的理想,很小很小的主張,都談何容易!三十多年以後,我在紐約替海峽兩岸的人轉信,那些信也是教我看了哭,哭了又看。江山依舊枕寒流,當初言志的少年,而今都還平安嗎?

    匡廬(註1雖遠,捷足可登,謝天謝地,你是「躲盡危機」了吧,這是陸遊晚年的句子,下面緊接一句「銷殘壯志」。少年子弟,江湖漸老,胸中壯氣還有多少,你可能替我一一遍問他們?

選自《左心房漩渦》,爾雅出版社

 

1:皴﹕音ㄘㄨㄣ,國畫的技法,主要是以淡墨或乾墨表現山石樹木的紋、明暗和凹凸

2:天外三峰、仙人一掌﹕西嶽華山主峰有:南峰落雁、東峰朝陽、西峰蓮花,三峰鼎峙,鬼斧神工,一稱「天外三峰」。東峰東北有巨崖直削,形如巨掌,名為「仙人掌」。

3三家村﹕指人煙稀少的小村落。

4:匡廬﹕即廬山,又稱匡山,傳說商周時有匡氏兄弟七人結廬隱居於此,後成仙而去。

 

【作家簡介】

    王鼎鈞,1925年生,山東人,筆名寇節、方以直、董還主。抗戰末期,王鼎鈞因從軍輟學,遍歷大江南北後,渡海至台。接受受王夢鷗、李辰冬調教,終身自學不息,創作不懈。曾任編輯、記者、教師等職,現旅居美國,專事寫作。

    王鼎鈞的文字雋永,抒懷敘事以理性為基素,被歸類為勵志散文家,其短小精練的勵志小品,透顯人生哲理,多篇作品入選中學國文課本;代表作是「人生三書:《開放的人生》、《人生試金石》、《我們現代人》。此外,其「寓言體散文」深入淺出,卻又雅俗共賞,深具諷刺效果;如《靈感》、《千手捕蝶》、《黑暗聖經》(前名《隨緣破密》)。

    王鼎鈞作品質量俱豐,曾獲行政院新聞局圖書著作金鼎獎、時報文學獎、吳魯芹散文獎等多項肯定。其他作品集有碎琉璃》、《左心房漩渦》、《長短調》等。

 

【文章淺析】

    本文選自《左心房漩渦》。左心房本為心臟的一部份,書名以「左」字暗指左派,即中國大陸;漩渦則指內心的翻攪掙扎。流經左心房的漩渦是什麼?答案是鄉愁。一九八七年,臺灣正式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一時返鄉風氣大盛,王鼎鈞沒有踏上歸鄉路;當時作者移居紐約已近十年,由臺灣而美國,又再次流浪異域了。於是,他將內心澎湃情思與胸臆塊壘化為篇章。本書描述他數十年來離鄉漂泊的種種酸楚,夾雜歲月磨練的人生智慧,以小我的經驗透露身處亂世的悲哀委屈,並反映兩岸中國人生離死別的情境,為時代留下不朽的見證。

    〈山水〉一文出《左心房漩渦》第一部「大氣游虹」,這一部各篇行文模式相同,都是以「你」為傾訴對象的「書信式獨白」。文中的「你」是:與作者共生死、同患難而今卻分隔海天的老友,不過,彼此的際遇、想法已然迥異。雖不知「你」的情狀,但透過作者對「你」質疑、與「你」憶舊、與「你」閒話家常,讀者彷彿接受了文章訊息而成為作者筆下的「你」,不但融入文意與那多難的時代背景中,更在作者追敘往昔年少豪壯中萌生對當下的省思。

    文章以山水為表,以人情為裏,以信函為線索,由友人從廬山寄來信函開端,作者發現兩人所處所思已大不同調。對應過去共同的經歷--處理收信地址不全、收信人身分不明的郵件,友人「你」慷慨陳詞要「使每一封信都能準確安全交到收信人手裡」,作者表達強烈的感慨,並透顯出對芸芸眾生關切的堅持。開頭所言廬山的美景及文末「少年子弟,江湖漸老」可呼應「山水」之文題,然文章的重心實乃對人情的敘寫:寫農夫推車繳糧,車隊蜿蜒在華山便道上,路遠載重的飢溺情懷;寫抗爭時期烽火遍野,年輕學子流離道途的志向與襟抱;寫軍旅戰亂之中,信函無由送達,親見親情輾轉淪落天涯之悲痛;寫作者等人在軍中代為拆信回覆,落筆為難的感傷;寫時移事往,作者對老友在歲月淘洗中似已滌盡初衷的嘆息……在在表現了細膩婉轉的抒情風格。

    古來,鄉愁一直是文學作品中重要的主題,至今亦然。審視當代,因兩岸分隔生鄉愁,為解鄉愁,則有探親之行。近些年,探親文學多呈現時代動盪與世事變遷的悲涼滄桑,當然也有因環境隔閡而產生的人事變異、牽纏糾葛,甚至是慍怒怨懟。本文的關注焦點是人。作者關心人,所以,對老友只談風月,「不問蒼生」,深感不解。他雖揭示老友轉變的事實,含蓄地表露失望,但沒有苛責指斥,只有溫婉的提醒,畢竟在時代的操弄下,每個人都是不同苦難的縮影。

    本文文字絕少雕琢,看似樸質無華,實飽含沉鬱厚重的色調。細細品讀,仍能發現作者精心鍛鑄的藝術手法,如描寫逃難經過華山,對農夫推著獨輪車車軸移動而發出的聲音印象深刻,他寫道﹕「這種獨輪車的車軸在轉動的時候會發出急迫的響聲,路遠載重,它的響聲激昂,把整個車隊響成無數悲嘶的蟬,這是我記憶裏的華山」,利用聯想,以跳躍式的意象表達翻騰的心緒,景中含情,全然是作者篇章一貫「心繫芸芸眾生」的基調。

 

【激盪問答】

一、作者說﹕「我對人文的興趣大過自然」,〈山水〉文中闡述自然與人文的關係為何?

二、以陸游〈沁園春〉詞說友人「躲盡危機」、「銷殘壯志」,〈山水〉收尾處有何言外之意?

三、下引〈四個國王的故事〉乃是寓言體散文,其旨深長有味。然而,寓言最忌一語道破,請問你:該文各則後的註解,是否有畫蛇添足之病?

四、幽暗容易導致身心變態。你是否看過劉墉〈我不是教你詐〉系列作品?它適合童少獨自閱讀嗎?閱讀〈四個國王的故事〉後,你覺得人心會圓通?抑或汙濁呢?

 

四個國王的故事--世上沒有不穿衣服的國王   王鼎鈞

第一個故事--祝你生日快樂

    王子年滿十八歲的那天,收到了國王賜下的生日禮物;一輛威儀的馬車加上兩匹俊美的小馬。王子非常喜歡這兩匹駿駒,上前撫摸、擁抱,甚至親吻,然後問:「這兩匹馬叫什麼名字?」國王說:「他們一隻叫天使,一隻叫魔鬼。」王子笑了,他上了車,親手駕車,揚起鞭子。用天使和魔鬼駕車,多麼有趣!

    第二年,王子十九歲。他從郊外駕車回來,心中一動,想起一個問題:「我的馬為什麼一隻叫天使,一隻叫魔鬼?」慈祥的國王柔聲回答:「孩子,你將來要做國王,你需要天使為你服務,也需要魔鬼為你服務。」

    一年又過去了,現在王子比較喜歡思索艱深的問題,有一天,他問父親:「我既用天使服務,也用魔鬼服務,那我自己是天使還是魔鬼?」國王回答他:「你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你是神!」王子大惑不解:「我怎麼會是神?」國王的聲音更慈祥更溫柔了:「孩子!能說的我都說了,其餘的,願上天啟示你。」

註解

    我們常常聽見有人非常憤慨的說:「道德不能使你成功,道德不能使你勝利。上帝站在大奸大惡的這一邊,殘酷擊敗慈善,最殘酷又擊敗殘酷。詭詐打敗誠實,極詭詐又打敗詭詐。」不是的,不是這個樣子的,你看:這就是「偏激」,歷來偏激的人很難成功。成大功立大業的人,例如,國王他固然不能完全拘守道德,可是,他也不能完全違反道德,徹底反道德縱能一時成功,最後仍要失敗。對一個國王來說,他需要的是「道德與不道德相互為用。」有很多文章、很多書籍分析偉人是怎樣成功的,書中說:偉人必須大公大信大仁大勇。但書中又說,偉人成功立業守成,使出了多少權術、謀略、機變。這種矛盾使人困惑?我想那些作者再多寫一句就統一了——偉人坐著天使與魔鬼並駕的馬車。

    古人說:「忘戰必危」,又說「好戰必亡」,全看怎做得恰好。道德問題也是一樣,必須有道德,也必須敢於不考慮道德。「無德必危,唯德必亡。」聖人法天——效法大自然,從人的角度看,大自然是道德的,也是不道德的。「雷霆與雨露,一樣是天心。」這位詩人指出了二者之間的統一與矛盾。謳歌自然的人只看到大自然的一面,例如:美景良辰;推崇文明的人也只看到自然的另一面,例如:水旱瘟疫。只有聖人,他兩面都看見了!「盜有道,道亦有盜」;成事者必有一德,也或有一惡。

    或曰:像足球、籃球這樣激烈的比賽,從來沒有一個球隊,完全無人犯規,結果贏得冠軍。此話當真?當真!果然?果然!那麼告訴你,也從來沒有一個球隊,完全違反規則,結果也贏得了冠軍!

第二個故事--好人不知亡國恨

    從前有一位專家率領弟子出國考察,來到某個地方,這個地方本是一個國家的首都,可是這個國家早就滅亡了。這位專家是專門研究國家興亡治亂的學者,他立即展開調查與訪問,他向一位年紀最大、閱歷最多的長者請教:「貴國為什麼會滅亡?」老者搖頭、嘆息——專家在一旁溫良恭謙的等著,弟子們也在專家背後肅立著。良久,那老者說:「亡國的原因是:國君用人只肯用道德君子。」群弟子愕然。專家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仍然溫良恭謙的站著,良久,那老者慢慢吞吞的說:「好人沒辦法對付壞人吶。」

註解

    道德只宜律己,難以治人。道德的效果在感化,但是人的品流太複雜,每個人的動機太複雜,不感無化待如何?感而無化又待如何?「風俗之厚薄,繫乎一二人心之所向。」這句話很含混,若落實到「一家讓、一國興讓」,你我都可以大膽的說一聲「未必」。壞人要用壞招來對付(有時候),以大壞對付小壞,以假壞對付真壞;所以,朝中要有壞人。而且,壞人也能做好事,好人不能做壞事,所以,壞人的用處大(從國君的角度看)。孔子栖栖遑遑,不論到哪個國家都待不下去,是因為他自己是天使,他不能忍受與魔鬼並列。車子要兩匹馬才拉得動,坐車的人當然不肯改成一匹馬。孔子好像始終沒有發現自己的弱點,荀子旁觀者清,高聲主張「敬小人」。他的意思是:對賢人,用尊敬的心情敬他;對小人,用畏懼的心情敬他;對賢人,用親近的心情敬他;對小人,用疏遠的心情敬他。他提出警告:「不敬小人,等於玩虎。」

    一隻麒麟對一群怒虎,請問事後如何?

第三個故事--搬石頭砸腳記

    某國王一向重視幹部,愛惜人才。他對宰相說,歷來政治幹部都是拿著儒家的教條自修而成,閉門造車而出門合轍。現在我要更進一步,我要成立訓練機構造就俊傑,培養忠貞。訓練班成立了,濟濟多士,國王每隔十天親自前往訓話。講的是三皇五帝,四維八德。一年期滿,學員結業,國王親自頒發畢業證書,吩咐吏部安排工作;國王還召見了以第一名成績畢業的學員,此人現年廿五歲,面如冠玉,唇若朱丹,思慮單純,心地善良。各科考卷他都考了滿分,並且,國王的每一次訓話都一字不漏記下來,口誦心惟,念茲在茲。國王一見之下,龍心大悅,印象深刻。大家稱這個學員為狀元。

    狀元到了吏部,工作十分努力,但不久他與上級因官吏考績問題發生爭執,他認為上級行事違反了國王的訓示。國王說:「他在吏部人地不宜,調他到戶部去吧。」

    他在戶部幹了幾年,年年因為賦稅公平問題面見戶部尚書,引用國王在訓練班講過的話,堅持要改變現狀,使尚書極感困擾。國王知道了,就把這個得意門生又調到工部。

    他在工部又幹了幾年,洞察利弊得失,一口氣舉發了六件工程舞弊案,三件工程設計錯誤案。工部尚書嚇壞了,以為國王派人來找麻煩,連忙磕頭請辭。國王慰留工部尚書,把狀元郎調到兵部。

    就這樣,他六部的事都幹過,也四十多歲了,可以說一事無成。終於有一天,國王又召見了他。國王還是愛惜他的,以關懷的眼神,用家長的口吻開導他:「你的年紀也已不小了,經過的歷練也夠多了,為什麼依然處處與人格格不入呢?」你猜狀元郎怎麼說:「陛下,我照著您的話在做啊。這一切都是您教給我的啊。」您猜國王又怎麼樣?他板起臉孔,從此再也不理那個狀元了。狀元非常苦悶,苦悶得非去算個命不可,他把心裏的話都對算命先生說了,最後,他浩然長嘆:「我照著國王的話去做,可是我混不下去!」算命先生沈默良久,終於告訴他:「國王他老人家也不能照著自己說的那些話去做啊!他如果照著自己的話去做,他老人家也混不下去啊!」

註解

    既然「那些話」行不通,國王為什麼還要講?他是在說謊騙人嗎?有人認為「是」,我有不同的意見。國王未必能居仁由義,但他必須談仁說義,這是受文化規範,看出文化有偉大的力量。咱們的文化給成功的人架了個框框,做成這個框框的材料就是道德。不管你手上多少血,或是你口袋裏多少骯髒錢,最後得鑽進這個框框,才成正果。

    鑽框框的人得先有個「入圍」的資格,就是所謂的「成功」,要掙到這個資格卻不能依賴道德。他在奮鬥過程中「不拘一格」,成了功,再入格。甚至,入格後,有了重大問題,再臨時「出格」,問題解決後,再回到格子裏。唐太宗登基前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兩個哥哥,是謂「出格」,得位後創造「貞觀之治」,是謂入格。香港頗有人以走私販毒起家,當然是「出格」,但晚年富貴後,捐巨款創辦各種公益事業,則又安然「入格」了。正因為有「入格」這一關,所以,「出格」時,只能立功,不能立言。咱們中華文化也優容這些人,獎勵他們「入格」,只要入格,以前的種種「出格」都予以隱諱或諒解。成功的人總希望自己有一篇像樣的墓誌銘,總希望子孫有個像樣的祖先,所以,甘願「蟬蛻」,而且陰德果報之說也還能影響人心,尤其能影響老人。這是中華文化降伏強人的唯一法寶。

    說起道德,有人認為道德是虎,可以替他先行開路,他跟在後面應該是無往不利。事實上,正好相反,道德不能自己走路,得有「人」衝鋒陷陣,為它開拓空間,這個「人」並不是尋常人。因此,「侯門仁義存」,偷一條鐵路的人跟偷一條麵包的人畢竟有區別。

    國王、各式各樣的王,坐著天使和魔鬼並駕的車,跋涉長途,最後到達「成功」旅館,進入「道德」套房:是一種理想的人生。當然,有人活到九十歲,到底不能「入格」,古代有這樣的皇帝,現代有這樣的老闆。這樣的人,我們只能說不長進,沒出息。

第四個故事--國王是人生的一個角度

    天氣很好,國王決定到花園走走,他一動身,侍衛和嬪妃成群跟在後頭。這是國王專用的花園,照例不許有閒雜人等在內,可是,國王看見前面攔路跪著一個人,他似乎在那裡跪了許久,侍衛裝做沒看見他,國王問左右:「那個人跪在那裡幹什麼?」侍衛這才大聲吆喝:「萬歲爺問話啦,還不上前回奏?」那人的跪姿本來就匍匐在地,聽到命令,就勢用兩掌兩膝爬了過來,連連磕頭:「小人受人陷害,求萬歲爺救命。」「你是幹什麼的?」國王問。「二十年來,小人一直給萬歲爺趕車。」「你抬起頭來。——咦?我從沒見過你?」侍衛聽到這句話,故意露出凶惡的面目,喝一聲:「你還不快滾!」那人慌忙起身離開。國王注視那人的背影,若有所思。他命令:「回來!」國王對左右說:「他的確是我的車伕,我看到他的背影才想起來。」

註解

    國王的車伕究竟有什麼冤屈,我們並不關心,我們要談的是他的背,國王只認得他的背。古時馬車馭者在前,乘者在後,乘者抬眼只見馭者的背。乘者既是國王,馭者根本不可能回頭看車內,這時,他的背遠比他的臉重要。在我們想像中,他一定非常注意衣服後領和頭髮的整潔,褲子也不會褪色;至於他是不是每天刷三次牙,倒不重要。

    清朝的官服以頂戴和馬蹄袖為特色,這服飾設計的匠心所在是:使居高臨下的皇帝看跪伏在地的臣子活像一匹牲口,——只差一條尾巴;不需要尾巴,皇帝哪有機會從後面看他們?

    你見過剛剛鑄成的銅像沒有?這時銅像放置在平地上,頭部特別大,孔子拿破崙都像個傻瓜,銅像根本不是放在地面上由我們「平視」的,是放在高高的基座上供人瞻仰的。那時,由於視線角度的關係,銅像的頭部將依比例縮小,所以頭部不能依人體正常比例塑製,必須放大,以補足人們視覺上的誤差。至於你「平視」時有什麼感覺,那就顧不得了。

    團體舞蹈、團體操、樂隊的「插花演奏」,都要從高處俯瞰才好看,隊形設計畫面組合只注意俯瞰的效果,因為評審委員坐在高臺上。較為低矮的席位上有千千觀眾,他們還是買票進場的咧,可是無法遷就他們。

    現在可以談談國王用人,國王必須用有才幹的人,但是世上沒有完人,「勇者必狠,智者必詐,謀者必忍」。國王只能看見勇者的勇,看不見勇者的狠;智者只讓國王看見他的智,不讓國王看見他的詐。誰能看見他的狠、他的詐、他的忍呢?那自然是他的同事,尤其是厲害相衝突的同事;還有他的朋友,尤其是失去利用價值的朋友。還有,就是百姓,尤其是無告的老百姓。

    國王知不知道他們的狠、忍、詐呢?你說,高臺上的評審委員知不知道地面上的觀眾看見什麼樣的隊形?雕塑家知不知道地面上的銅像有個什麼樣的腦袋?國王當然知道,除非他是低能智弱的昏君,我們能看到的,他都能料到。但是,他也知道那個著名的故事,為了消滅鼠患而養貓,貓吃掉老鼠,也吃掉小雞,就把那小雞犧牲了吧,就算是對貓的獎勵和犒賞吧!

刊載於19961213 聯合報37    

 

【寫作擂台】

    王鼎鈞在文學領域裡不斷嘗試不同文體的創作,也分別樹立了一定的高度與典範。就寓言體散文而言,學者曾言﹕「寓言體散文,早期有許地山等人的創作,晚近則以王鼎鈞最善此道。」所謂「寓言」,自然是有所寄託之言,講究含蓄、委婉的表達,每能引發多重指涉,值得讀者低迴深思。

    以下選錄王鼎鈞〈幾尺紙〉一文,請寫出你所體會的寓意。文長不限。題目自訂。

 

    紙可以包火,用堅硬的紙,包星星之火,例如,包住一枝燭光。

    這個信條一代一代傳下來,即使是大火,只要有更大的紙張,仍然可以四面包抄,在想像中,那是一番興奮熾烈的光景。以致,一代一代有人去做,抱著孩子過年的心情。

    我在臥房裡點一枝燭,展開一張紙。紙張燃燒,我再用一張更大的紙。我有很多很多紙,一張比一張大,也一張比一張燒得旺,等所有的紙用完了,火舌開始吞噬房子。

    等到整個房子燒完,我就沒有什麼材料可用了,包住這熊熊大火的,只有天和地。灰燼飛揚中,我思量毛病出在那裡,錯就錯在我的準備不夠,只要我的紙再多幾張,再大幾尺,何至功虧一簣?

    終我餘生,我只思念幾尺紙,可惜我短缺那幾尺紙。

 

選自《千手捕蝶》,爾雅出版社,一九九九年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999mo&aid=6443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