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含英咀華5: 張愛玲〈我的天才夢〉、〈愛〉
2012/04/27 11:58:53瀏覽6440|回應0|推薦1

5. 我 的 天 才 夢              張 愛 玲   

    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然而,當童年的狂想逐漸褪色的時候,我發現我除了天才的夢之外一無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點。世人原諒瓦格涅(註1的疏狂,可是他們不會原諒我。

    加上一點美國式的宣傳,也許我會被譽為神童。我三歲時能背誦唐詩。我還記得搖搖擺擺地立在一個滿清遺老的籐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眼看著他的淚珠滾下來。七歲時我寫了第一部小說,一個家庭悲劇。遇到筆劃複雜的字,我常常跑去問廚子怎樣寫。第二部小說是關於一個失戀自殺的女郎。我母親批評說:如果她要自殺,她決不會從上海乘火車到西湖去自溺。可是我因為西湖詩意的背景。終於固執地保存了這一點。

    我僅有的課外讀物是《西遊記》與少量的童話,但我的思想並不為它們所束縛。八歲那年,我嘗試過一篇類似烏托邦的小說,題名快樂村快樂村人是一好戰的高原民族,因克服人有功,蒙中國皇帝特許,免征賦稅,並予自治權。所以,快樂村是一個與外界隔絕的大家庭,自耕自織,保存著部落時代的活潑文化。

    我特地將半打練習簿縫在一起,預期一本洋洋大作,然而,不久我就對這偉大的題材失去了興趣。現在我仍舊保存著我所繪的插畫多幀,介紹這種理想社會的服務,建築,室內裝修,包括圖書館,「演武廳」,巧克力店,屋頂花園。公共餐室是荷花池裏一座涼亭。我不記得那裏有沒有電影院與社會主義——雖然缺少這兩樣文明產物,他們似乎也過得很好。

    九歲時,我躊躇著不知道應當選擇音樂或美術作我終身的事業。看了一張描寫窮困的畫家的影片後,我哭了一場,決定做一個鋼琴家,在富麗堂皇的音樂廳裏演奏。對於色彩,音符,字眼,我極為敏感。當我彈奏鋼琴時,我想像那八個音符有不同的個性,穿戴了鮮豔的衣帽攜手舞蹈。我學寫文章,愛用色彩濃厚,音韻鏗鏘的字眼,如「珠灰」,「黃昏」,「婉妙」,「splendour(註2,「melancholy(註3,因此常犯了堆砌的毛病。直到現在,我仍然愛看《聊齋志異》與俗氣的巴黎時裝報告,便是為了這種有吸引力的字眼。

    在學校裏,我得到自由發展。我的自信心日益堅強,直到我十六歲時,我母親從法國回來,將她睽違多年的女兒研究了一下。

    「我懊悔從前小心看護你的傷寒症,」她告訴我,「我寧願看你死,不願看你活著使你自己處處受痛苦。」我發現我不會削蘋果,經過艱苦的努力,我才學會補襪子。我怕上理髮店,怕見客,怕給裁縫試衣裳。許多人嘗試過教我織絨線,可是沒有一個成功。在一間房裏住了兩年,問我電鈴在哪兒,我還茫然。我天天乘黃包車上醫院去打針,接連三個月,仍然不認識那條路。總而言之,在現實的社會裏,我等於一個廢物。

    我母親給我兩年的時間學習適應環境。她教我煮飯;用肥皂粉洗衣;練習行路的姿勢;看人的眼色;點燈後記得拉上窗簾;照鏡子研究面部神態;如果沒有幽默天才,千萬別說笑話。

    在待人接物的常識方面,我顯露驚人的愚笨。我的兩年計畫是一個失敗的試驗。除了使我的思想失去均衡外,我母親的沉痛警告沒有給我任何的影響。

    生活的藝術,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領略。我懂得怎麼看《七月巧雲》,聽蘇格蘭兵吹bagpibe(註4,享受微風中的籐椅,吃鹽水花生,欣賞雨夜的霓虹燈,從雙層公共汽車上伸出手摘樹巔的綠葉。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這種咬齧性的小煩惱,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

1瓦格涅:通譯為華格納(Richard Wagner1813-1883),德國作曲家、文學家,一生致 力於歌曲創作,代表作有《尼伯龍根指環》等。

2splendour:輝煌,壯麗。   3melancholy:憂鬱。   4bagpipe:風笛。

 

【作家簡介】

    張愛玲(19201995),原名張煐,原籍豐潤,生於上海。張愛玲家世顯赫,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是李鴻章的女兒。中學畢業後,張煐香港讀書。1930,為了上學報名方便,改名張愛玲,「愛玲」是英文名Eileen的譯音。該年,張氏父母離婚。

    1942年,張愛玲嶄露頭角,參加《西風》雜誌徵文時,以散文《我的天才夢》得名譽獎。同年,香港淪陷,未畢業即回上海,為英文《二十世紀》雜誌撰稿,也在《泰晤士報》寫劇評、影評。

    1943年,張愛玲發表小說處女作《沉香屑》,隨後又發表《傾城之戀》、《金鎖記》等代表作。夏志清教授在《中國現代文學史》說:《金鎖記》是「中國自古以來最出色的中篇小說」。

    1944年,23歲的張愛玲與汪偽政權宣傳部次長胡蘭成結婚,抗戰勝利後分手。1952年,她移居香港,在美國新聞處工作,曾發表小說《赤地之戀》和《秧歌》。1955年旅居美國。在美與作家賴雅F. Reyher)結婚,後在加州大學中文研究中心從事翻譯和小說考證。在美國期間,她翻譯了清代小說《海上花》。

    張愛玲創作大多取材於上海、香港的上層社會,社會内容不夠寬廣,卻開拓了現代文學的題材領域。這些作品,既以中國古典小說爲根柢,又突出運用了西方現代派心理描寫技巧,並將兩者融合於一體,形成頗具特色的個人風格,且台灣戰後文壇的小說流派影響深遠。

    19959月,張愛玲孤涼老死於洛杉磯自寓。2007年,導演李安將張愛玲的《色,戒》搬上銀幕,影片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

                     張 愛 玲   

    這是真的。

    有個村莊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許多人來做媒,但都沒有說成。那年她不過十五六歲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後門口,手扶著桃樹。她記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對門住的年輕人同她見過面,可是從來沒有打過招呼的,他走了過來,離得不遠,站定了,輕輕的說了一聲:「噢,你也在這裏嗎?」她沒有說什麼,他也沒有再說什麼,站了一會,各自走開了。

    就這樣就完了。

    後來,這女子被親眷拐子賣到他鄉外縣去作妾,又幾次三番地被轉賣,經過無數的驚險的風波,老了的時候,她還記得從前那一回事,常常說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後門口的桃樹下,那年輕人。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裏,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的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裏嗎?」                           

一九四四年四月發表於上海《雜誌》月刊第13卷第1

【文章淺析】

    〈愛〉的内容簡單,春夜,十五、六歲的女孩和對門男孩偶然相見。因是鄰居,當然多次相見,可是,卻從未打過招呼。此番,姑娘着月白衫子、手扶桃樹,佇立在家後門口,昭然候郎。果然,年輕人特意走近女孩,輕聲說:「噢,你也在這裡嗎?」相視無語,一會兒,又各自走開了。兩顆心默默相許已久,才有相見晤談,縱然是一瞬間的交會,但已經擦出愛情的火花了。文章結尾精妙,交融了哲理與詩情,令人讀來心靈爲之震顫。

    〈愛〉長三百二十餘字,是張愛玲散文中最短的一篇,也是現代文學史上極短的散文精品。1944年春,倜儻風流的文人胡蘭成「驚豔」,張愛玲「慕才」,兩人一見傾心,陷入情網;當日,年僅廿三歲的張愛玲撰成本文,它抒寫的是作者初戀時缺乏自信的迷惘。張愛玲曾將最滿意的倩影送給情郎,她親手在照片背後寫上:「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然而,胡蘭成已有妻室,浪蕩成性,又是漢奸。胡、張關係不倫,所以,〈愛〉文絲毫沒有癲狂的熱情,更多的是淒美與無奈。文字是個人思想和情感的載體,是自我表現,是赤裸表現個人情感與意識的符號。所以,閱讀〈愛〉文,不能不知張愛玲坎坷的情史。

    由於父母離異,張愛玲從小就有飄零孤寂之感。面對與胡蘭成間不可思議的愛情,她亦喜亦憂,有時感到喜悦與溫馨,矜持又熱烈的迎接愛。有時又猶疑彷徨,懷著灰暗蒼涼的感覺。張愛玲患得患失,內心交織著希望與絕望的複雜情緒,寫字條要胡別再來看她,預知了畸戀的短暫與結局的失落;可是,卻又寫信通知胡:「你將來就是在我這裡來來去去亦可以。」認可二人尷尬的情緣。

    故事以女主角坎坷飄零的一生作爲對照,強調了初戀對於她人生的意義。生在舊社會,被親眷拐賣,淪落為妾,又三番五次遭轉賣,一生不斷受辱,沒有尊嚴和精神自由,更缺乏美滿的愛情。因此,她永遠無法忘卻初戀的夜晚,那是她人生中唯一愛和被愛的記憶,是刻骨銘心而永久的美麗記憶。

 

【激盪問答】

一、「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這是張愛玲的名句,讀後,你有何感觸?

二、張愛玲三歲背詩竟惹得籐椅上的滿清遺老落淚,老人哭泣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三、〈我的天才夢〉大量敘述自身困窘,又說「在現實的社會裏,我等於一個廢物。」如此,能扣合題意嗎?

四、英文沒有頓號,中文則有。請問,中文文章頓號的使用規則為何?〈我的天才夢〉裡,在標點符號運用上,是否有可以再琢磨的地方?

五、咀嚼〈愛〉文,篇末「噢,你也在這裡嗎?」可能是發自何人之口?

六、〈愛〉文中,「噢,你也在這裡嗎?」是否言短而情長,你覺得呢?如果鋪述愛慕詞語,於文有益嗎?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999mo&aid=6389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