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含英咀華3:楊逵〈墾園記〉
2012/04/27 11:39:23瀏覽1802|回應0|推薦0

3.                         楊 逵   

    臺北近郊有陽明山彰化近郊有八卦山高雄近郊有壽山;距都市區很近,交通方便,眺望甚佳,是郊遊散步的好地方。

    我喜歡這些地方。也住過一段時間。

    很早我就看中了臺中近郊的大度山,夢想在這地方依照自己的設計開設農園,種些花木水果,過著逍遙自在的田園生活。

    就是這個夢想,促使我在東海大學前買了這一塊不毛之地。

    有人問我為什麼要買這不毛之地。

    理由很簡單:「有毛」之地太貴,買不起。

    買了之後,飽受了孩子們的反對與朋友們的責罵,說我這個幻想家自討苦吃。

    孩子們各有所好,對此荒地沒有信心,自然不能合作;又沒有錢雇工幫忙,借錢買地的利息每月要付,實在是註定有苦吃的了。

    在這進退兩難的時候,我決心苦幹下去。

    吃苦我不在乎。在我一生中,苦是吃慣了的。

    可是,為了借錢而低頭,為了繳利息而奔波,卻不是我之所願。

    幸虧老妻能容忍,一直替我分擔了這些苦差使。

    我掛起了個小小招牌:「東海農園」。又蓋了一所小小的山房,以避風雨。

    用最原始的農具,一坪一坪地把荒地開闢,再一坪一坪的種下了花木蔬菜。

    澆水要到好遠的水圳挑,停水時沒水澆,欠水時水利會員不讓你挑。

    晚上揀石頭,一擔擔挑開都要做到深夜。照明工具是最原始的「壁虎」煤油燈,小小的風都會給吹熄,便在黑暗中摸索。

    當「東海農園」在這滿是石頭的荒山上開創之時,連附近的農民都笑我們是大傻瓜。

    但事實證明,只要設計得法而有恆心,荒蕪之地都可以變成美好的花園。

    現在,這人人看不起的將近三千坪的不毛之地已經開墾出來,種滿了幾百種花木,一年四季都有花開。水電灌溉設備也做得差不多了。

    參觀的人漸漸多起來了。

    有人說,這裡好像是公園。

    我也樂意把它稱為「東海公園」,自娛娛人。我更充滿了信心,想加速把這小小的私立公園充實起來,變成為郊遊的好地方,免費讓大家遊覽。

    我這個幻想家的幻想愈來愈大了。

    我看到豪華的高樓與宏大的工廠天天在建設,也看到了髒亂的地方正在增多。

    要是沒有在這些建築物之間配合花木,使環境清潔幽雅,那就等於畫龍沒有點睛。如果大家也願意幻想幻想,我們樂意為大家設計、施工,以實費把「東海公園」的好幾百種珍花異木推廣到每一角落,使整個城市公園化。

    六年多來的經驗,使我們有把握在破磚亂石之上種花,把髒亂的地方變成美好的花園。在屋前屋後、屋頂上或者窗口的小小地方種種花木,擺設幾個盆景,實在是最好的點綴。

     我們高興做大家共同的園丁與庭園顧問,認真為大家服務,為大家解決灌水、施肥、修剪以及防治病蟲害等管理上的一切問題。

     最近有一位編輯來遊,問我近來有沒有寫詩。我笑著說:「在寫,天天在寫。不過,現在用的不是筆紙,是用鐵鍬寫在大地上。你現在所看到的,難道不美嗎?」

    他承認了我的說法之後說:「是的,這是一片美好的詩篇,是你不凡的創作。尤其你這六年多來的奮鬥,更是一部感人的故事。不過,能夠到這裡來參觀而聽你講這故事的,終竟有限。用筆寫的東西,傳播力更大、更廣、更久遠的,這事實你能否認嗎?」

    「是的,我不否認。」

    就這樣,我把這枝禿筆找出來了。

原載一九六九年三月十二日《新生副刊》

 

【作家簡介】

    楊逵19051985),臺南新化人,原名楊貴,筆名「楊逵」取自《水滸傳》中好打不平的黑旋風「李逵」,據說是賴和的建議。楊逵讀書成績優秀,考入台籍子弟第一志願就讀的台南州立二中(今台南一中,高二時,因反抗家庭指定的舊式婚姻,逃赴日本,未能成為台南一中第一屆畢業校友。

    楊逵有言:「能源在我心,能源在我身,冰山底下過活七十七,雖然到處碰壁,卻未曾凍僵。」他一生坎坷,正猶如在冰山底下過活,但他毫不退怯,秉持著知識分子的人道關懷而創作。楊逵深受俄國文學影響,亦曾前往日本就讀,接觸普羅文學。他曾說:「我決心走上文學的路,就是想以小說的形式來糾正被編造的歷史。」

    楊逵的成名作〈送報伕〉是他在外奔波求職的親身經驗,文中強調的是階級差異的不公不義,這是臺灣人第一次在日本中央文壇得獎的作品,促使後繼的台籍文人呂赫若龍瑛宗亦受到相同重視。

    楊逵思想左傾,充滿社會主義理想,與妻子葉陶為革命伴侶,並付諸行動,共同關心農工下層人民命運。抗日,使楊逵入監受刑,出獄後,他闢地為「首陽農場」,其名寓有深意。一九四九年,楊逵發表〈和平宣言〉,呼籲國民政府釋放政治犯,因不見容於當道,罹囹圄之災。他感慨﹕「我領過世界上最貴的稿費,一篇三、四百字的〈和平宣言〉,竟換來十二年的牢獄生活。」

    在綠島的日子,精神和肉體上不斷受折磨。重獲自由後,雖然沒有了發表作品的舞台,但是,楊逵在台中郊區墾殖「東海花園」,藉此開拓了和年輕作家對談的空間。一九七六年,楊逵〈壓不扁的玫瑰〉一文被收進國中課本,一批批國文教師來訪,給楊逵極大的振奮。他說:「寫詩,我天天寫,用鐵鍬寫在大地上。」

    楊逵在日據和國府兩時期,備受打壓。他的小說洋溢著寫實精神和批判色彩,結尾總有著昂揚鬥志和樂觀的方向,為的是讓人感受到未來仍是充滿希望。楊逵為人民寫作,社會主義思想不變,著有《壓不扁的玫瑰》、《送報伕》、《鵝媽媽出嫁》、《羊頭集》等。目前,其故鄉台南新化區公所闢有「楊逵文學紀念館」,收藏楊逵相關文物,供後人憑弔。

 

【文章淺析】

    楊逵有「臺灣文學的脊骨」雅稱,早期專寫以抗日為主題的作品,例如:〈春光關不住〉〈墾園記〉中,楊逵平淡地敘述用鐵鍬在大地書寫詩篇的過程,文字直接而樸實,將他的創作與生活態度結合。他沉默而剛毅的個性,在文章裡一一透露出來,他說「吃苦我不在乎。在我一生中,苦是吃慣了的。」精簡的筆墨,從借錢、墾荒、用水,到深夜裡的摸索,幾筆尋常帶過,但卻樣樣不是輕鬆的工作,莫怪附近農民稱他是「大傻瓜」。他的堅毅,就像小說〈春光關不住〉裡石頭底下壓不扁的玫瑰花。

    單從楊逵淺白的文字敘述中,實難看出他小說中的民族意識與人道主義精神,但文中言之有物的結實感,倒是楊逵所有文學作品的特色。詩人路寒袖讚賞楊逵﹕「用生命實踐理念」;這正是〈墾園記〉的精神,以人、以社會、以土地為主的創作基調,令人感佩。

    〈墾園記〉的創作背景,是在楊逵失去自由十二年之後,文中並未提及入獄一事,筆調極其輕描淡寫,但楊逵與他的家人都因著入獄而受盡了苦難。像楊逵是過著每晚不知能不能活下去的日子,因為私刑與槍斃曾讓他的獄友一一消失;而他的家人則是過著不敢讓別人知道父親是誰,也不敢主動和人交談的貧困生活。

    綠島歸來後的楊逵,在孩子們的眼中變得固執而不可理喻,他甚至要全家人守著沒電沒水的園子,這一點在〈墾園記〉中似乎可以體會得出來。楊逵的孫女,形容祖母葉陶瘦小而愁悶,肩上承擔了兩人巨大而沒能實現的理想,一直揹到生命的終了。這是文中看不見的另一層面。

    楊逵所要開墾的理想究竟是什麼呢?其文章自述:「老幼相扶持,一路跑下去,跑向自由民主,百花齊放的新樂園。」

 

【激盪問答】

一、請問,你到過新化的「楊逵文學紀念館」參觀嗎?能感受楊逵以文學關懷中下層人民的理想嗎?

二、台南一中校史館有沒有楊逵的介紹或相關史料收藏?楊逵與台南一中的密切因緣,校方該不該承認並收集、展示相關史料?該不該以之激發學生的人文涵養?

三、以楊逵反抗強權的特性,如果在紅色政權統治下,恐怕也是要吃牢飯。無論政權如何更迭,充滿文藝理想的楊逵都受打壓,你是否也為之悲憫?想過這是什麼理由嗎?

四、請問「以鐵鍬創作」和「以筆創作」有何差異?

五、楊逵的次子楊建說﹕「楊逵不是我楊建的父親,楊逵是臺灣人的父親」,你認同嗎?

 

【寫作擂台】

  楊逵在〈墾園記〉中,敘述用鐵鍬在大地書寫詩篇過程,文字直接而樸實,雖為不假雕飾的文風,卻自有意味深長之處。同學們不妨試著以「周遭的人事物」為文,運用單一的主題、最少的形容詞、最精省的文字,表達呈現出最豐富的內涵,題目自訂,文長不限。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999mo&aid=6389608
 引用者清單(1)  
2016/02/06 19:22 【蟲冰的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