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7/15 12:18:45瀏覽602|回應0|推薦0 | |
夢想中的安樂國 小國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道德經》第80章 ※老子道家理想 【語譯】小小國度,很少的人民,讓超過十人、百人智識的有才華人物也無所施用(無須逞智),讓人民愛惜生命而不願意遠徙外地(自給自足),即使有舟船車轎,也用不著乘坐(無須相互干擾);即使有盔甲兵器,也用不著展示陳列(無戰爭);讓人民回復到遠古結繩紀事的時代(樸實清淨),品嘗甘甜的食物,穿著豐美的衣服,居住安適的處所,悅樂文雅的風俗,接鄰的國度,彼此相望,雞啼狗叫的聲音,彼此相應感通,人民直到老死,也不必相互往來(無須相互比較)。 【賞析】不與世俗往來,是老子內心的願望。遠離父母之邦,出關避世,他想尋得遵守古制而不互相攻伐的古樸小國以頤養天年。其實,老子不是要抗衡天道,更無意將時代逆推回結繩記事的原始社會;他所嚮往的只是:安靜祥和、衣食安樂的自由自在社會。所以,既憧憬著「復結繩而用之」,又歌頌「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然而,他不曾標榜野居穴住、茹毛飲血。不過,重重禁令的束縛,苛虐賦稅的剝削,兵連禍結,民不聊生,中土已非樂土;因此,他不能不有舟車之勞而遠徙關外。平心細想,人民的安樂不在物質條件,若生命只沉溺於欲望,精神渺茫不快,生命反而苦惱。老子的理想是:在小國寡民的社會中,人民安居樂業,彼此相應感通,不鬥不擾,樸實清淨。陶潛筆下的「桃花源」,所謂「雞犬相聞」云云,正是源於老子相同的理想淨土。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禮記•禮運大同》 ※孔子儒家理想 【語譯】當大道運行時,天下是人所共有。政治上,選舉賢能做事,大家講求信義,修習和睦。社會上,人不只孝敬父母、愛護子女,還推及至敬愛他人的親子。使所有的老年人得以終養,安享天年。壯年人能有工作職分,發揮所長。幼年人能妥善成長,受到關顧。鰥夫、寡婦、孤兒、沒有子女的老人家、殘廢者、傷病者,他們都能得到照養。男女都有適當的工作,也有美滿的家庭歸宿。經濟上,人人厭惡財貨資源白白棄費於地,於是努力開發,然而,也不必據為私有;大家更厭惡功成而與自己無關,不能貢獻心力,可是,付出也不是為了謀求個人的名利權益。所以,詐謀無用,盜劫、偷竊、作亂、賊害諸事不再發生了。因此,天下和樂,世人也不用關上門來彼此防範,這就叫做「大同」世界。 極樂世界(梵文: Sukhāvatī) 佛教的莊嚴淨土音譯為「須摩提」,又稱「安樂世界」、「西方淨土」、「阿彌陀佛淨土」。在極樂世界,沒有惡道,壽命無窮盡,與文殊、普賢、觀音諸菩薩聚會一處,聽受佛法,得到與佛無二的智慧;受諸樂,無眾苦。釋迦牟尼佛說極樂世界位於西方,有十萬億佛土之遙,相隔不可思議,然而,在念佛往生之人,因有神力接引,彈指即可到達,各依所作業品而往生。(※極樂世界中,有七重欄楯、七重行樹…,又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金沙布地。樓閣以金、銀、琉璃、頗梨、車磲、赤珠、瑪瑙裝飾。池中蓮花,大如車輪,微妙香潔。…,眾生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烏托邦(Utopia) 托馬斯•摩爾(Thomas Moore)約於1516年寫下《烏托邦》一書。「烏托邦」是虛構的理性國度,財產共有,一切至美,沒有糾紛。而今,烏托邦指稱理想美好卻無法實現的意念。 香格里拉(Shangri-La) 1933年,英國詹姆斯•希爾頓(James Hilton)在其小說《消失的地平線》(Lost Horizon)中虛構了香格里拉,它中庸而不偏激,和文明世界有限度的接觸,猶如西方版的桃花源。香格里拉在藏語之意為「心中的日月」,在西方文化中,香格里拉指帶有東方神秘色彩、難以找尋的祥和國度。 Imagine(約翰藍儂John Lennon) Imagine there's no heaven/It's easy if you try/No hell below us/Above us only sky/Imagine all the people/Living for today... |
|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