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漢語中的佛教詞彙
2012/10/20 17:10:54瀏覽1384|回應0|推薦2

漢語中的佛教詞彙

俗云:「世間好語佛說盡。」佛教不僅義理幽微深奧,其經典中的詞語、故事更是優美動人。根據統計,佛教傳入中土後,共為漢語增添了三萬五千多個新詞彙,它大大豐富了中國文學的內涵。其實,大家日常用語裡,許多都是從佛教名相演變而來[1]。清末大學者梁啟超曾說:「夫語者,所以代表觀念也,增加三萬五千語,即增加三萬五千個觀念也。」由此可見佛教對中國文史哲學界的影響和貢獻[2]

 

平心而論,佛教經典中,有很多美麗而發人深省的本生及譬喻故事,傳入中國之後,深受到大家的喜愛,隨著傳誦久遠,進一步衍化為人人耳熟能詳的成語。例如:天女散花、盲人摸象、空中樓閣、頑石點頭、三生有幸、耳根清靜、作繭自縛、皆大歡喜等。這些生動活潑的言詞,不但拓寬了人們的思惟空間,更創造、擴充了辭彙的深遠寓意。

 

佛教中國化後,更豐富了漢民族本有詞彙的意義[3]安身立命、甕中捉鱉、以毒攻毒、逢場作戲等這些本土詞彙或成語,經過佛教僧眾在弘法時,賦予新義,也提昇了其文學意境。甚至是以直指人心為上的禪宗,主張不立文字,但是禪師間的機鋒對話裡,卻也留下許多我們現在常用的詞彙,例如:一絲不掛、水到渠成、當頭棒喝、拋磚引玉、作賊心虛、癡人說夢、鸚鵡學舌、心心相印等,這些都是從禪門語錄中新拓的詞彙。

 

不僅如此,傳統俗諺中,也充滿了佛教詞語和思想,例如:佛要金裝,人要衣裝;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等。於此更可看出佛教詞彙在中國社會裡產生了潛移默化,移風易俗的效果。想一想,當年中英談判香港回歸時,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強力爭取其最大利益,卻換來中共國家主席江澤民悍然回應:「英國要『看破紅塵』,不要抗拒香港回歸大業。」真有趣,主張無神論的共產黨員居然口誦佛語。姑且不論江某的宗教信仰為何?但是,我們應該深信:佛教詞語已經深入到每個炎黃子孫的心口之中了。#



[1] 漢語中本無「薩」字,後因菩薩Bodhi-sattva之「菩」而造一帶有「艸」的「薩」字。「尼姑」則是梵漢合成的新詞,「尼」是「比丘尼」Bhikchuni(出家後受具足戒之女性佛教徒)略音,「姑」(女性)乃漢語成分。

[2] 「詩佛」王維,字「摩詰」,乃是從《維摩詰經》而來,其《鹿柴》詩有「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之句;蘇軾《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祇緣身在此山中」,諸詩中都滿佈禪機,而不露佛家痕跡。

[3] 「因緣」,漢語本解作「機會」,《史記.田叔列傳》:「(任安)求事為小吏,未有因緣也。」佛教譯經者則用作梵文Hetu-pratyaya 的譯名,指形成所有事物的原因和條件。「解脫」,漢語原解作「開脫罪名」,《史記.酷吏傳》:「(義)縱一捕鞠,曰『為死罪解脫』。」佛教徒則指成佛後不受煩惱束縛、離苦得樂的境界。這兩例也都是把新解釋注入舊詞語的例子。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999mo&aid=696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