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1/16 01:13:13瀏覽4543|回應5|推薦14 | |
[新聞] 黃天牧:保險業 最壞時間已過 金管會調查,保險公司內部,均無掏空或弊案。而財會準則第40號公報,即「保險合約會計」,也確定在民國100年實施。 由於最近10號公報鬧得沸沸揚揚,為了避免業界對新會計制度反彈,保險局強調,將加強與業界溝通。 針對中央銀行最近大幅降息,很多公司卻還是大量銷售高利率保單,黃天牧警告,業者必須說明投資報酬率與定價原因,如果無法自圓其說,就必須停售保單。 黃天牧表示,最近至少發過兩、三次函給壽險公司,例如有公司銷售三年固定利率的利變商品、還有高利率保單,保險局將追蹤這些公司的宣告利率以及投資報酬率,瞭解宣告利率是否合理。 黃天牧表示,保險局的監理原則是「自助人助」,保險業必須自己先增資,保險監理政策才能對業者有些寬容。 但他也強調,衡量一家保險公司的價值並非只看淨值,壽險公司現有的規模、執照還是有相當價值,加上壽險保單都是長期契約,因此也必須計算隱含價值。 【記者 黃欣/台北報導】 中央銀行13日公布「97年上半年金融穩定報告」,指出台灣去年上半年金融市場運作正常,儘管獲利減少,但整體資本水準仍屬適足。報告並指出,和其他國家相比,台灣的金融體系「相對穩定」。 央行在96年的金融穩定報告總結中,指台灣金融體系「尚稱穩定」;97年上半年報告卻改成「相對穩定」。央行對此僅指出,由於各單位發布數據時間不一,因此更新資料截至去年9月底,相信下半年資料出爐,情勢會出現較大變化。 【2009/01/14 經濟日報】
在進一步討論之前,請先參閱下文: 看完後,我們來看一些事: 一、每張長期保單對保險公司所要負的責任而言,在前三年是最輕鬆的,因為就相關法規,原本逐年收取的費用可以集中在前幾年收取的保費裡高額認列,而且初期的責任準備金又低(這也是各位的長年期保單在第一年的保價金/解約金只有年繳保費的二成以下,甚至近乎於零的原因)。這算是保險公司成交一張保單的"蜜月期"。 二、承一,第三年以後,保險公司的責任就愈來愈大,因為責任準備金愈提愈多,特別是高預定利率保單這部分,因為這表示保險公司的投資操作績效要愈好,才能扛得下當初給保戶的承諾。扛不下的公司財報就難看。RBC 是參考指標之一。 三、所以,當年高預定利率保單賣愈多 + 保單預定利率與定存利率利差愈大 + 股市腰斬之類造成的投資損失,愈符合這三者的保險公司,其財務狀況會愈容易遭挫。 至於,高預定利率帶來的責任準備金壓力怎麼辦?泡沫怎麼來就怎麼解…。 前面第一點提到,保單前幾年的保費,有一大部分是被認列為保險公司的收入(用以支付業務員傭金、行政等營運支出與保險公司本身利潤)。若保險公司遇到第三點的狀況,其中一種解法就是更努力賣出高額的長年期保單(ex. 年金險、儲蓄險…),然後將現有低預定利率保單的收入拿來填先前高預定利率保單捅出來的洞。 特別是現在預定利率相較千禧年之前低很多(註1),同條件的保費要比以前貴到不行(以倍論),現在量賣得愈大,認列的收入愈多,相對的也愈能解責任準備金提列的短期壓力。 (註1:千禧年之前的預定利率應該都有 5% 以上,現在有 3% 左右就了不起了。) 第二個解法是定存利率大幅拉高,那保險公司不僅提認責任準備金的壓力大減,而且還能穩賺一票低預定利率保單與高定存利率的利差。 目前第二個解法是不大容易立即出現,比較容易進行的就是第一種方法,特別是現在的投資人被股災嚇壞了,任何到期實質利率可以比定存利率高一點的地方都一窩蜂擠過去,這真正是一堆小散戶在解大保險公司的危難,可是政府還笨笨的禁止保險公司賣這些低利率保單(註2)。 (註2:雖說保險公司在"以毒攻毒",未來還是得為這些低預定利率保單的績效負責,但起碼先解眼前之危,當下的問題都解不了,何來以後?) 第三個解法則是從保險公司的操作績效提昇下手,但這似乎不是保險公司的"本業",AIG 就是撈過頭才會撈到 CDS 這種大白鯊。^^||| 那未來會如何? 往好的方面看,景氣變好 + 市場利率回昇 + 低預定利率保單賣得多,那保險公司又度過一次難關。 往壞的方面看,景氣持續低迷 + 市場利率接近零利率 + 低預定利率保單賣得少,那保險公司的考驗才要開始。 個人看法,謹供參考。 後記: 一、我們講風險評估一定會看最差狀況,如果未來趨勢走壞,責任準備金的問題將愈來愈大,而且是愈拖愈難收拾。如果政府要吃掉這個問題,那倒楣的是出錢的納稅人。如果政府不吃的話,那倒楣的是保戶(註3)。 (註3:請參閱「人身保險安定基金動用範圍及限額」等條款內容)。 二、荷蘭 ING 前幾年都會為台灣 ING 安泰子公司提列高額責任準備金(註4),現在富邦人壽吃下 ING 安泰子公司,有興趣的人可以去觀察其未來幾年的財務狀況,看看蔡明忠有無能力處理這個大洞(請參閱商周「買安泰 蔡明忠撿到便宜? 」一文)。 (註4:請搜尋 2005 年下半年,荷蘭 ING「假設以最壞環境」下為台灣 ING 安泰提列約 1300 億台幣責任準備金的新聞。) → 最差可能狀況,如果保險公司被保險安定基金接管的話,相關權益限制(理賠 or 解約)是否會造成你的損失?(計算很簡單,把你的保單數字拿來和安定基金的限制去做換算,若是理賠會得到一套數字,若是解約也會得到一套數字,再去比對你能接受什麼。) → 會的話,你能不能承受? 如果答案是不能承受的話,你可以選擇繼續擔心(但該公司不會因為你的擔心而有特殊變化,結果可能回歸正常,也可能更糟),也可以選擇一刀痛快(該公司後續狀況皆與你的權益/損失無關,因為你已停損)。 如果答案是能承受的話,那就不要理那些新聞,去騎單吹吹風、去散散心放輕鬆。 如果要再進一步評估的話,我可以很白跟你講,沒人敢跟你打包票短期間後續會怎樣,即使台灣政府掛保證把問題全包了,保戶的權益在目前法律上也僅止於保險安定基金。 消費者要掌握自己可以掌握的事,不要過度擔心不是自己可以掌握的事。你的籌碼就是那樣,該怎麼辦就怎麼辦。自己當下能做出的決定,就是最好的決定(就跟當初你為何要買這些商品的意思一樣),不必為事後的變化後悔。 我的能力僅止於在潛在風險發生之前寫出來給各位做評估參考,沒發生你可以講我爛、講我不準,真發生了,你再來問我,我也沒輒,因為我無能報明牌。 如果真要我再講更細的話,我會建議各位去看各家公司「資訊公開」→「財務狀況」→「資金運用表」,查查一欄叫「衍生性商品」佔所有資金運用裡多少比例。至於,這項資料怎麼解讀?很抱歉,我回答不出來。你覺得看到「衍生性商品」幾個字就可以看出什麼嗎?^^||| 相對的,各家保險公司裡,如果它們的資金運用表中沒有這個東西,表示它們的財務運作相對保守(沒有暴利,也不會有暴損)。 從這個地方又可回歸到「風險控管,資產配置」這件事。如果當初保險費用佔你資金只是一小部分,即使這塊倒了,你的整體資產也不會有太大變化。 四、相關筆記參考:[保險筆記_基礎風險控管]。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