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5/19 23:44:34瀏覽2184|回應4|推薦17 | |
[廣告形式的演進] 行銷這個詞對一般人而言,最直接面對的就是廣告。廣告形式最原始的是口耳相傳(呷好道相報)。隨人類技術的發明不斷翻新,有印刷術後,出現了號外宣傳與報章雜誌,從單色印刷變彩色印刷。 後來有了收音機,透過廣播,廣告的滲透度再次提高(ex. 台灣的老人家愛聽地下電台廣播買藥買補品,是吧!誰知道台灣洗腎率全球最高跟這個有沒有關係?^^|||) 書面有圖字沒聲音,廣播有聲音沒畫面,但隨著科技演進,出現了無聲影片,接著又有動態影像媒體崛起,電視、電影造就更多明星,明星又帶動更多商品熱賣。 另外,諸如電腦互動式多媒體等等的出現,廣告形式的種類愈來愈豐富,從耳聽、目視到所謂的「五感行銷」,無所不包。 [廣告的策略] 從廣告設計者的角度,如何讓消費者買他的帳? 有的設計者用名人宣傳,有的用異業結合,有的用統計數字,有的用口碑,有的用反向訊息造成對比強化,有的用促銷,……。當然現在這些都是混合使用,一般人也不會特別去研究他們是怎麼定出策略的。 [廣告的困境] 雖然消費者不會去研究廣告業者怎麼做廣告,但舖天蓋地的廣告襲捲而來時,有時還蠻令人不悅,甚至招致反感(特別是你在看運動節目時,運動畫面只佔電視的一半多,另有不到一半的畫面同時在做賣藥廣告,或者在你看電視劇看到最高潮時,畫面突然切換到不搭軋的廣告,讓你的情緒被迫錯亂)。而且,一般的廣告是主動式的,人們很容易判斷並選擇接收訊息或直接避開。 對付廣告費的商品製造商而言,它花的錢無法得到百分之百的傳遞效果,便會要求降低費用。接案的廣告商為了維持營收,就得動腦筋想出新點子來誘發廣告有效接收量的提昇。 [置入性行銷] 改變是進步的原動力。當廣告無法引發認同與信賴時,為了避免老王賣瓜降低廣告效力,置入性行銷趁勢而起。 置入性行銷的特色是,它並不是特意劃出一個時間/空間並配合自家的說明來介紹自己,而是被動式讓你在很舒服的狀態接收它的存在。當你很願意去接受一個情節時,相對的,你對該情節下的相關事物的接受度也會變高。 有幾個比較明顯的例子是,看電影時,主角所用的筆記型電腦品牌清一色都是"那顆被咬一口的水果",眼睛更尖的,可以發現那顆水果已經從彩色變成單色。不過,現在其他電腦商也學起來用了。或者,電影畫面裡的場景是有層次的,離觀眾最近的是一張桌子,演員則是站在桌子後面談天,而桌子有幾瓶某公司的飲料,面積和演員的人頭比例差不多大。 上述二個例子,電腦商和飲料商並沒有中斷你正在看的戲,但它們的確付了廣告費,而你也毫無保留的接收了它們,這就是置入性行銷。 [銘印現象] 這個觀察講的是,剛出生的雁鴨在破殼後會追隨第一眼看到會動的物體(i.e. 把該物體當成媽)。這有何道理?每個學派解釋的角度不同,這裡不去深究。但是,這裡會提出來是因為,人類實在太聰明,有人觀察到,就有人會引申運用。 置入性行銷算是銘印現象的衍生性行為,即使當下你不會去買"那顆被咬的水果",也很難衝動性的去買某品牌飲料,但未來你在電腦商場或量販店購物,你看到它們時,腦裡的情境不單單是該物本身的性質,還伴隨著當初看那部電影的愉悅/滿足感。當你不自覺想要延續那個感覺而拿起它們放入購物車時,那些透過置入性行銷的製造商就成功了。 最強效的是,銘印現象,是一輩子的事,那個情境一旦強化,就不易被轉換。 [電腦病毒與廣告] 有電腦的人,應該都曾遇過電腦病毒、蠕蟲、後門程式或多或少的侵害。在強大的掃毒程式尚未成為必要配備之前,重要資料的毀損幾乎都是發現病毒的代價。而,廣告在日常生活中,相當於某種程度的病毒。 「麥胖日記(Super Size Me)」這部記錄片是一位導演用親身實驗每日三餐都吃某家速食的結果,最後遭醫生警告身體健康急速惡化風險。在這之前,大部分的人只能接受該速食店的廣告(溫馨、活力、…),卻無法得知吞下這些食物的高油、高鹽、高熱量對身體永久性的危害。「麥胖日記」後沒多久,該速食店開始出現輕食、健康訴求的廣告。 (簡介影片:「Super Size Me opening」、「Super Size Me - Fastfood Test」) [視覺暫留與科技運用] 每個人都知道電視或電影之所以看起來流暢,其實是透過人眼視覺暫留的原理,讓每秒大約 24~30 幅的獨立畫面,"看"起來一氣呵成。當每秒播放的畫面數從 30 幅提昇到 60 幅時,人們也許會覺得看起來更舒服,但卻無法明確解釋在 0.05 秒與 0.09 秒之間出現了什麼變化(ex. 女主角的腳移動了 0.1 公分)。 「過去液晶電視主要是用60Hz來驅動,但去年開始,液晶電視以倍頻驅動,即120Hz,使得整個液晶電視畫面更流暢(註1)」,畫面表現更細膩 ,這表示人眼在同時間裡接收了更多訊號,更不易分辨出訊號與訊號之間的差異。 [潛意識行銷] 科幻小說裡有一個題材,講的是利用催眠來下達破壞的指令,讓某個好好先生因為聽到某個關鍵字,轉眼變成弒血魔,而隔天醒來卻又渾然不知。 當銘印現象可以被廣告強化成置入性行銷,我們相信,未來經由科技與各種生理控制,潛意識行銷將會無所不在。 [異想] 相信每個人腦海裡,或多或少都有些揮之不去的廣告畫面與配樂(ex. 歌星羅時豐代言賣的那個成藥:「 感冒用 xx,咳嗽用 xx,鼻塞鼻炎用 xx…」),這類強力放送的廣告我們稱之為「洗腦」一點也不為過。 當置入性行銷 + 科技創新/更新時,會有什麼好玩的發展? 以上述視覺暫留原理為例,廣告商在每秒幾十頁的畫面裡插入一頁廣告,觀眾也許會感覺異狀,卻無法當場指出問題所在。當液晶電視從 60 Hz 的掃描頻率變成 120 Hz 時,廣告商從中插入一張廣告影像,相信觀眾也無從抗議。 也就是原本 10 秒鐘的廣告,變成幾萬個 0.01 秒,不斷穿插在你所接觸的媒體,慢慢的、長期的強化你對該商品/品牌的印象。這些銘印手法,即可造成催眠式的潛意識行銷,洗腦於無形,完全不著痕跡。 在未來,此類潛意識行銷的發展(銘印 + 置入性行銷 + 科技應用),姑且視為「病毒式行銷」之變體,平常只是幫助商品去化,尚無法律與道德的明顯衝擊。但若被有心人士利用,則難保「好好先生因催眠變弒血魔」這類惡事不會在現實世界出現。 如前所述,防毒軟體在病毒造成危害後才出現,就像「麥胖日誌」之前,一般健康團體的訴求也很難套用在這家速食店身上。當廣告也出現病毒式行銷時,勢必也會產生相對應的技術去剔除惡性催眠,這就是所謂的「視訊掃毒」。 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正義總是比邪惡慢了一步,這種攻防戰將無止無休。當這種行銷技術量化後,「托拉斯」怪獸將會橫行無阻,小企業更難翻身,多數最終只能淪入錫安城(註2)為下流社會提供商品服務。 註1:該段文字節錄自經濟日報某篇報導,也是引發本篇異想的起頭。 註2:引申自電影「駭客任務(Matrix)」的情節,聖城錫安的居民是被主流社會放棄的群族。 後記: 一、目前最有實力去創造出異想世界的,在科技業裡,集智力與財力於一身的,google 必是其一,這時二位創辦人的理念(Do No Evil)是否能落實就更顯重要了。 二、這個異想適用於各類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情節中。大鯨魚某些非人道的行為總是在經過小蝦米奮勇披露後,才會有所改進。 三、有關個人對新聞的解讀案例,請參閱[見微知著_新聞短評]。 |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