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7/29 23:13:30瀏覽24189|回應15|推薦161 | |
常聽到導遊的一句話「上海看人頭,吳哥看石頭」,真的,吳哥窟旅遊就是看石頭。 看那已消失近千年的文化。 吳哥窟位於柬埔寨北部。 1992 年,聯合國將吳哥古跡列入世界遺產。一百多年來,世界各國投入大量資金在吳哥窟的維護工程上,以保護這份世界文化遺產。小吳哥窟的造型,已經成為柬埔寨國家的標誌,展現在柬埔寨國旗上。 目前所指之吳哥遺跡是柬埔寨西北部邏粒省 (Siem Reep) 洞里薩湖北岸一帶,其中包括吳哥窟、皇城、吳哥王朝 (802-1431 年 ) 所建築的磚石造寺院、蓄水池、橋梁等六七十座主要遺跡,總面積有 200 平方公里左右。建築宏偉華麗,是東南亞最大的文化遺產。石造的建築物群藝術性極高,它與中國的長城、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馬哈陵、印尼的婆羅浮屠、墨西哥瑪雅遺址,祕魯印加遺址並稱為世界的七大建築奇跡。通過吳哥遺址可以解開古高棉文化的建築和藝術的神祕。遺憾的是由於時間太久以及戰亂的破壞,曾經一度瀕臨崩潰滅絕。 近代的柬埔寨在世人眼裡是一個動蕩不安、戰事連連的災難國,常令旅遊愛好者裹足不前。然而,硝煙和戰火也難以掩蓋它曾經擁有的豐富的歷史和輝煌文明。作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吳哥遺跡,是一個千年歷史文化的勝地,源源不絕吸引著文明崇拜者。 考古學家曾以雷達掃描發現,柬埔寨古蹟吳哥窟周遭地底下有個十分遼闊的中世紀高棉帝國古城,占地達三千平方公里,比原先的推測至少大了三倍,是第九世紀到十四世紀高棉帝國時期的全球最大城市,人口可能多達五十萬人。
柬埔寨位於熱帶季風氣候帶, 6~11 月是雨季, 12~5 月是乾季,年雨量可達 1400~2000 公厘。雨季的 9 、 10 月間常見密集的豪雨,雨水淹沒田地並在各處形成泛濫平原,但也因此帶來了豐盛的魚獲。乾季也是炎熱期,最熱的 3 月氣溫往往超過攝氏 40 度。 吳哥王朝推行的重要建設有兩個目的︰一是雨季時大量雨水的處理,另一是確保長達數月乾季期間的用水。歷代國王莫不致力於建設大蓄水池、引水路、護城河、橋梁、運河、堤防等公共設施。 水利網的建造技術也應用於農地開墾,因此耕地面積便逐漸擴展,結果農業生產大幅提高,人口也隨之增加。由此可知,建造吳哥遺跡建築物的王朝經濟基礎,其實就是農業。 吳哥王朝於喬耶華曼七世時達到最盛時期,成為支配中南半島的大帝國。遍數吳哥王都歷代國王中,以喬耶華曼七世所建造的寺院最多,普利亞康寺院東側的大蓄水池,也是喬耶華曼七世建造的。 1296 年訪問吳哥都城的中國人周達觀,在訪問遊記【真臘風土記】中,對開始走上衰退之途的吳哥王朝多有所著墨。據稱當時泰國的亞猶他雅王朝 (ayutthaya) 於數處發動入侵行動,柬埔寨人卻是節節敗退。 吳哥王都衰亡還有其他原因,包括︰為爭奪王位繼承權而來的王室內爭、不停的賦役苛稅、王權的衰弱、地方的叛離、印度教思想的僵化、小乘佛教的滲透等。其中最大的打擊是持續不斷對泰國立猶他雅王朝的抗爭行動,使得人口劇減,修復老舊水利設施的人手大量不足,使得擴大屬地在數十年之間變成荒蕪土地,王朝的經濟基礎因而動搖。吳哥王朝又在與亞猶他雅王朝的戰爭中敗北,只得在 1431 年前後放棄王都,吳哥王朝從此走向滅亡。
先前學界推測,環境災難可能也是高棉帝國文明在十四世紀衰亡的原因,探測學者表示,雷達掃描發現的許多証據也支持這樣的說法。學者指出,古城幅員太廣,加上密集農耕,可能因為人口過多而不斷伐林、表土流失、土壤剝蝕,隨之而來的水患對中世紀時的人們造成大災難,導致高棉帝國崩亡。 瑪雅與吳哥王朝這兩個古文明帝國,由空照圖發覺兩者古都之建地四周皆一片平坦,很少有較高的樹木。這兩個古文明都有一個共同的歷史特點,當國力到達極端時, 開始建造了超過前人所有的建築群,但建築尚未完成就迅速亡國,遠古的奇蹟一瞬間消失在蠻荒中,直到數百年後才為後人所發覺。滅亡邏輯如下; 1. 為搬運石塊,砍伐大量四周林木。 2. 石塊間的填充物質要靠燃燒木材取得黏性石灰殘渣。 3. 如此一來大小植物無一倖免, 甚至連上游的樹木也被砍伐。 4. 地表地被生植物改變,造成降雨量劇減,農作物嚴重歉收。 5. 好大喜功本就花錢, 又碰上糧食不足,只能強奪民財或一再發動戰爭。 6. 最後當然是帝國滅亡。 歷史的軌跡永遠都是重覆著。同樣的悲劇,你我將來都有可能要面對。當今天我們放縱浪費天然資源時,其實我們更是在竊取後代的生存機會。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