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1/25 06:48:14瀏覽275|回應0|推薦1 | |
道德解體與中國人的生存危機 在任何社會,立法的最終目標是揚善抑惡,維持社會秩序。但中國的立法則已經走向了反面,揚惡抑善。 今天,沒有多少人會懷疑中國社會道德全面解體的現狀。最近在廣東佛山所發生的一件事情,已經足以表明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了。這個事件對整個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震撼力量,社會群體紛紛以各種方式表示關注。人們是否在作真正的內心道德譴責不得而知。即使有,光有內心道德譴責已經遠遠不夠。那麼多年來,類似的事件每年、每月甚至每天都在發生,只不過是發生方式不同罷了。每當類似的事情發生,社會也會譴責一番,反思一番。譴責也罷,反思也罷,必然積累成為一大堆憤怒。但事件一過去,憤怒也很快消散,人們也就忘得一乾二淨,沒有在個人層面或者社會層面,留下任何個體的或者集體的記憶,更不用說是作任何真正有意義的道德思考了。在這樣的情況下,社會道德狀況不但沒有進步,反而在急劇地每況愈下。 在社會的記憶力越來越差的情況下,有必要再簡單敘述一下事件的經過。這裡引用《京華時報》2011年10月17日的一則題為“女童遭碾壓十餘路人不救 農婦施援手稱不怕被冤枉”的報道。 “兩歲的小悅悅(化名)剛從幼兒園回來,媽媽收衣服去了。像往日一樣,小悅悅一個人在家門口的巷子裡玩耍著,厄運突然降臨,一輛迎面駛來的麵包車猛然加速,將悅悅撞倒卷到車底,右側車輪從悅悅胯部碾過。司機停了一下車,又加油門開走了,後輪再次從悅悅身上碾過。痛苦的悅悅已無力大聲呼喚媽媽,更無力掙扎。一個目擊者從她身邊走過,看都沒看她一眼。又有兩名路人從悅悅身邊經過,同樣漠然不理。這時,一輛小型貨櫃車開了過來,司機好像沒有看到地上的悅悅,再次從她身上碾過。此時的悅悅已經一動不動。接下來的5分鐘更像一場噩夢,有十多位路人從悅悅身邊走過,每個人只是看了看,沒有人伸出援手,哪怕是打個電話求助。路邊的店舖裡似乎也忙得不可開交,沒有人出來看一眼。就這樣,先後18人從悅悅的身邊走過。生死關頭,一位身材矮小的撿垃圾阿姨發現了悅悅,她立刻放下手上的麻袋,試圖扶起悅悅,但悅悅已經癱軟。阿姨只好把悅悅從路中間挪到路邊上,然後向四周呼救。仍然沒有人出來,阿姨向巷子裡跑去,幾秒鐘後,悅悅的媽媽跑過來,驚慌失措,她抱起血泊中的悅悅,瘋一般地衝向了醫院。” 人們一般認為,在世界上,中文是一種表達人類情感的最好語言和文字,無論是恨還是愛,無論是頌揚還是鞭笞。但對上面這段文字所描述的非道德行為,人們已經找不到確切的詞彙了。有人說,冷漠、凶殘、無恥、暴虐、滅跡人性、慘絕人寰,所有這一些能夠在中國的詞典裡找得到的詞彙,都不能表達人們心中的感受。 道德危機危及生存安全 社會的憤怒情緒可以理解,也是道德存留的證據。不過,人們是否意識到了,中國的道德危機正在很快演變成為社會個體的生存危機。危機已經深入到人們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危及到每一個人的生命。危機不僅僅是深刻的社會信任問題,例如你所吃的食品是否含毒,醫生是否為你看病,司機是否能夠把你安全帶回家,而是演變成為在你彌留或者絕望之際,是否會得到最後一刻的幫助。如果當一個人在彌留之際,在絕望之際,所得到的不僅不是幫助,而是像兩歲的小悅悅所得到的,那麼任何人的確應當感到恐懼。很顯然,這樣的事情,很可能在某個事件、某個地點、以某種方式發生在任何人身上。 社會大廈正在倒下,這是比任何東西都可怕的一件事情。在任何社會,任何一個組織倒下了,並不要緊,因為只要社會存在著,人們可以找到替代組織。即使國家發生危機了,也不要緊。國家是任何一個社會最重要的組織形式,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因此給予國家至高無上的地位。不過,國家還是比不上社會重要。例如猶太民族在沒有自己的國家的情況下,生存了數千年。只要社會在,生活於這個社會之中的成員,必然可以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生活的組織方式,國家只是其中一個組織而已。 但一旦社會道德解體,人的生存危機就來臨了。社會之所以成為社會,就是因為存在著凝聚社會成員的道德體系。歷史地看,任何制度都是道德價值的外化表現。世界上,不同的宗教、文化和價值體系,決定了不同的制度體系,而不是相反。 正因為這樣,13億人的確應當認真反思類似小悅悅那樣的非道德事件。這不僅僅是為了這個社會,為了他人,更重要的是為了每一個人自己。理由很簡單,社會道德一解體,這樣的事件隨時可以發生在任何人身上,無論是富者還是貧者,無論是有權者還是無權者。任何一個人,如果要避免成為道德解體的受害者,就不要成為加害者,不要成為對非道德事件的漠視者,不要成為冷嘲熱諷者,更需要檢討自己的行為。 首先,各級當政者應當反思。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當政者已經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人類奇蹟,數十年的高速經濟增長、數億人脫離了貧窮、高鐵、奧運會、世界博覽會、孔子學院,等等。所有這些構成了一些人津津樂道的中國震撼。但是,當政者是否想過,中國社會已經變得怎樣了呢?三十多年來,人民辛辛苦苦,兢兢業業,為的是創造一個更能適合他們生存和發展的社會。但是今天會有多少人說,這個社會正是他們所期望的呢?各級政府在追求GDP(國內生產總值)的同時,是否也在急速地破壞著人們賴以生存的社會呢?道德儘管是“私”領域的事情,但政府是否要為道德的解體負責呢?公共秩序是政府存在的最基礎的責任,現在連這個公共秩序都維持不了,還要政府幹什麼呢?中國的崛起震撼了世界,中國社會的道德解體也在震撼世界。世界各大媒體都在傳播像小悅悅那樣的事件,其對人們所產生的負面震撼,需要多少次奧運會、多少回世界博覽會、多少個孔子學院、多少點GDP所產生的正面震撼來彌補呢?或許,永遠不可彌補。只要是人類社會,人是價值的終點。人沒有了價值,那麼其他所有的一切,不管多麼輝煌,都是虛空。 中國的有權有勢者更應當反思。類似小悅悅這樣的事件發生在中國社會的底層,引發了那麼多人的同情心。但如果類似的事件發生在有權有勢階層,中國社會會怎麼樣?因為過去數十年社會“異化式”的發展,中國已經形成了各種各樣的“仇官”、“仇富”風氣。有錢有勢者當然不會以如此“低級”的方式成為受害者。但是,他們也很可能會隨時以其他比較“進階”的方式成為受害者。以往的經驗表明,他們往往是加害者,用權用勢來加害於社會的弱者。正因為如此,他們往往不但不能得到社會的同情,反而會成為社會底層的受害者。中國歷朝歷代的農民起義中,有多少皇家貴族、達官貴人被宰殺,被虐待,有人去同情他們嗎?當代中國社會的富二代、官二代,出了事情,有人去同情他們嗎?有權有勢者應當向自己提一個問題:生活在一個道德解體的社會安全嗎?如果不安全,那麼就不要再以各種方式加害社會,同時也必須為社會建設擔負起責任。 政、媒、學界的集體失職 中國的立法者尤其應當反思。實際上,類似“小悅悅”這樣的非道德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首先應當蒙羞的是中國的立法者。在任何社會,立法的最終目標是揚善抑惡,維持社會秩序。但中國的立法則已經走向了反面,揚惡抑善。改革開放以來,立法者已經通過了多少個意在促進經濟發展和增長的法律和法規,但又通過了多少個意在社會建立的法律和法規呢? 在種種由食品安全導致的人命案例中,加害者得不到懲罰,而受害者得不到正義。在一些事件中,揚善者不僅得不到獎勵,反而往往受到懲罰,例如已經發生了多起扶起倒地老人,反而成為被告,受到懲罰的事件。醫生可以不接受愛滋病人,可以因為病人沒有足夠的錢而中途中斷醫治。在各個領域,人們很容易提出一大堆這樣的事件來。但為什麼立法者對此無動於衷呢?那些不接受愛滋病人的醫生、那些因為病人沒有足夠的錢而中途中斷醫治的醫生、那些沒有足夠的證據卻把倒地老人扶起來的善者告上法庭的人、那些在食品中加毒(無論以何種方式)的人,不應當受到嚴厲的法律懲罰嗎?在所有類似的事例中,光訴諸於道德是遠遠不夠的,立法成為必要。正是因為中國的立法不能懲罰不道德的行為,張揚著更多的不道德的行為。 中國的媒體在這一系列非道德事件中也需要承擔責任。大眾媒體擔負著大眾教育的責任。如果媒體要擔負起這個責任,社會責任感是前提。很顯然,中國的媒體已經具有強大的新聞炒作的功能,但沒有社會責任的影子。不難理解,中國的媒體在探討應當討論的話題方面仍然面臨巨大的制約,但這並不妨礙媒體走向那些管理當局忽視的領域(例如道德領域)進行大肆炒作。而對某一事件進行炒作的時候,媒體只有利益概念,而無道德概念。更進一步,因為沒有道德概念,媒體已經成為一些人製造不道德的有效平台。前段時間的“郭美美”事件是一個典型。不過,通過媒體這個平台的炒作而一夜成名的案例是層出不窮。 那麼中國的學界和知識界呢?在任何社會,學界和知識界是一個社會道德價值最重要的載體之一。他們掌握著道德的話語權,是教育者。學界和知識界的道德水準,基本上能夠反映一個社會的一般道德水準。中國的學界和知識界本身的道德水準並不在本文的討論之列,但不難發現這個階層對中國道德的解體也有責任。很顯然,他們忽視了道德建設。多年來,學界和知識界都在作意識形態的爭論,討論意識形態的普世價值性或者沒有普世價值性,大家都在談論民主、自由、社會正義和公平等等是否是普世價值。自由派說有,左派說沒有,自由派強調民主自由,左派強調公平正義。但為什麼沒有很多人討論道德的普世性呢?民主、自由和公平正義等價值是道德體系的外在體現,而不是相反。那些整日把民主、自由、公平正義掛在口上的很多人,實際上在做著損害一般道德的事情。沒有了作為人所應當具有的一般道德,哪裡會有民主、自由、公平正義?左派和右派天天爭論著和中國社會毫不相關的話題,把自己打扮得似乎比誰都道德,但卻漠視著道德的每況愈下。那麼多人為什麼爭搶著為權力說話,為利益說話,為什麼沒有多少人來為社會的底層說話,走在保護社會的前列呢? 那麼,一般社會公眾是否可以逃避責任呢?也不能。每當像“小悅悅”那樣的事情發生,人人都道貌岸然起來,人人口誅筆伐,甚至對當事者進行各種方式的攻擊。但他們是否想過,如果他們是18人中的一人,又會怎樣呢?如果社會上真的有那麼多的人具有正義感,具有道德感,那麼為什麼這樣的事情還會接二連三地發生呢?道德衰敗的趨勢得到不糾正,還是因為人人都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自私態度所致。表達同情的心情、憤怒的心情很容易,但要改變道德衰敗,就必須訴諸於運動,從自己做起。如果對有錢有勢者、學界知識界、媒體等角色已經失望,那麼社會必須起來自我拯救。 社會需要道德,個人的生存需要一個道德的社會。沒有道德就無以成為社會,個人也就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沒有了基本的道德,就會演變成人與人之間、社會群體與群體之間的“戰爭”。中國社會如果再繼續這樣下去,離這樣一場“戰爭”就不遠了。沒有人會希望這樣一場“戰爭”發生,因為屆時人人都會成為受害者。如果不想得到這個結局,那麼現在應當是行動的時候了。 作者是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 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