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研讀「中國模式的改進」-鄭永年2010.5.18
2010/05/21 08:05:35瀏覽362|回應0|推薦3

中國模式的改進

鄭永年  (2010-05-18)

  今天談論中國模式的改進具有非常的意義。首先,強調改進就是強調模式的漸進性,而避免激進變革。任何模式都必須隨時改進自身,否則就會蛻化,從而失去適應新形勢的能力,最終導致激進變革。中國的歷史表明,激進變革經常是沒有變革,因為激進變革往往意味著重新走一邊。從長遠觀點看,改進或者漸進才是真正的變化。其次,儘管中國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模式,但如同其它模式一樣,也存在著其劣勢,因此必須找到劣勢之所在。儘管不能實現一個十全十美的模式,但意識到其缺陷則可以預防其衰落,更為重要的是在和其它模式競爭過程中,保持自己的優勢。

  要真正認識中國模式,就必須知道中國模式的缺陷在哪裡。我們已經討論了作為中國模式核心的中國政治和經濟體制。如何改進中國模式?關鍵是要找到中國政治和經濟體制的弊端之所在。政治和經濟體制的弊端得到糾正,依附於政治經濟體制上的其它缺陷,才不至於對模式本身造成致命的影響。

  從經濟體制來說,中國存在一個比較強大的國有部門,這有它的好處,可以有效提供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公共工程,應付重大的危機和平衡市場等。但如果國有部門佔有了絕對的優勢地位,加上政府對市場干預太過的時候,這一模式的劣勢就會出現。任何東西走過了頭就不行了。西方的模式,個人主義走過頭也不行。西方模式的缺陷,無論是上世紀30年代的經濟危機,還是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主要是所有的關鍵金融領域被私人所掌握和控制,政府沒有足夠的干預能力,在監控不嚴的情況下,市場被私人所操控,就出現了問題。中國呢?中國模式的缺陷就是一旦國家和政府佔了絕對的壟斷地位,以致市場作用不能發揮,就會出現問題。換句話說,如果國家主義走過了頭,也要產生經濟危機。

  那麼如何改進模式呢?我們已經論說過,全盤私有化並非中國現實的選擇。中國問題的解決方式需要從中國內部來尋找。改進模式的方法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是不同的。從目前中國存在的“國進民退”、“國富民窮”和經濟發展優先、社會發展滯後的情況看,模式的改進就是要尋求各個方面的平衡點。

政府的角色定位要清楚

  首先,要回答國有部門的邊界在哪裡的問題。國有部門要有個邊界。國有部門不能無限地發展,不可以無限地去侵犯非國有部門的領域。要讓兩個領域保持相對平衡的空間,容許它們互相競爭。國有和非國有兩者部門之間的公平競爭很重要。

  其次,政府和市場各自的職能和領域,應該搞清楚。政府可以在哪些領域發揮作用,哪些領域政府應當發揮作用但是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哪些它應該退出來的地方它沒有退出來,這些問題都要弄清楚。像社會改革,社會保障,醫療保險,教育,環保等社會政策領域,政府顯然都還做得不夠。

  再次,要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之間找到平衡點。中國領導層提出的“和諧社會”,目標很好,但這個目標和所使用的實際手段則是完全脫節的。政府只有經濟政策,而社會政策貧窮不堪。在很多場合,都是用經濟政策取代了社會政策。舉個例子,要建立和諧社會,就要進行一系列社會改革,比如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教育、住房等等。在所有國家,這些方面都是需要國家大力投入,但中國則不然。這些本來需要國家大力投入的領域,往往成為暴富的領域。在社會政策沒有確立的情況下,往往是通過犧牲社會的方法來謀求經濟的高速發展。這樣就使得中國社會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經濟發展越快,社會被破壞得越厲害;社會越脆弱,經濟發展越不可持續。

  更為重要的是要改變國富民窮的情況。這種情況不改變,各級政府就會演變成學界所說的掠奪性政府。扶貧、提高勞動收入、改變產業結構(如鼓勵發展中小型企業)、稅收制度改革等等,都可以改變國富民窮的情況,實現社會公平。一個公平的社會才是一個穩定的社會,政府也才具有高度的合法統治能力。

  政治上也是一樣。改革開放時代,中國在政治上的成功源於開放。過去為什麼成功?因為形成了一種比較開放的政治過程,政治過程向社會階層和利益開放,先向農民開放,後向城市居民開放,向各級部門開放,向各級政府開放。政治的開放性造就了改革的巨大的動力。現在政治改革為什麼變得那麼困難了呢?原因很簡單,是因為政治過程的開放力度又不夠了。政治領域如果開放度不夠,就容易產生既得利益集團,而既得利益則必然阻礙進一步的改革。

  如何繼續推進改革?關鍵在於繼續的開放。在政治領域,1990年代中期之後向民營企業家開放,這是應當的,因為新的社會群體產生了,就要把它納入政治過程之中,以擴大執政黨的社會基礎。但問題是,在這個過程中,也不能忽視其它的社會群體。在經濟部門,商會組織變得越來越強大。但工會呢?如果工會的力量得不到發展,那麼和企業主的組織相比較,工人就會處於弱勢地位。弱勢群體,比如說農民,也應當容許他們組織起來。在經濟上強勢的群體組織起來、參與政治的情況下,如果不容許弱勢群體組織起來,那麼兩者就要失去平衡。執政黨和政府應當起到很大的作用,保持強勢社會群體和弱勢社會群體之間的均衡,這樣社會才會穩定,秩序才能得到保障。

開放創造新的利益去推進改革

  現在的情況是,越想改革,來自體制的障礙就越大。就是想改革一個制度,但是所做的結果卻在更大程度上破壞了這個制度,而不是制度創新。問題的根源在哪裡?鄧小平提倡“摸著石頭過河”,但現在就沒有這樣的人物敢去摸石頭。現在每推出一個政策,利益集團就把這個政策當作謀取私利的一個工具,每改一次利益集團就剝削老百姓一次。就像房改,房價是越改越高。本意是好的,但是每改一次就為利益集團提供一個機會賺大錢。其它方面的改革如醫療和教育也是這樣。無論怎樣的改革議程,一旦被利益集團所挾持,那麼就會背道而馳。

  鄧小平的確是個偉人。當時就有很多的既得利益阻礙改革,所以他一開始不去觸動既得利益,而是去開創新的利益,利用新的利益克服舊的利益。城市改革艱難,就先改革農村。國企改革很困難,就先不去改國企,而是去找國企之外找,成長出一個非國有部門來。這就是開放的經濟過程。結果產生了巨大的新的利益,用新的利益去克服舊的利益。這就是鄧小平成功的地方。現在開放程度不夠了,那些在改革開放中扮演很大角色的新的利益,已經變成既得利益了,這些既得利益不想進一步開放了。

  在沒有政治強人的情況下,如何實現中國模式的改進呢?唯一的出路是政治的開放性。在保持政治開放性方面,可以向其他國家學習。西方國家,大多通過多黨製來實現這個目標的。但多黨製並不是唯一的方法,還有其他促使政治保持開放的方法。比如新加坡,儘管一直是一黨獨大,但一直保證著這個制度的開放性。只有開放才能對政治過程保持壓力,一旦封閉起來,就自我腐敗。中國的執政黨已經從自身的歷史和蘇聯、東歐的變革歷史中學到了非常多的教訓。執政黨自身如何保持永恆的開放?這永遠會是最嚴峻的挑戰。但很顯然,如果要避免自我腐敗,避免來自社會的激進變革,執政黨就必須直面這個挑戰。

作者為國大東亞所所長,文章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聯合早報網》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zer6699&aid=4049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