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8/27 10:28:00瀏覽1189|回應0|推薦47 | |
在寧夏省有一片當地人稱之謂「塞上江南」的綠州,而當年小學地理課本中讀到的「黃河百害,唯富一套」,這一套拍指的就是寧夏省的河套(現改名為銀川市),來到寧夏的第三天,我們從銀川出發,前往近六個小時車程(約五00多公里)遠的中衛市,那裡的幾處景點是此行的重點,也將在中衛市住宿二晚,遊覽車沿著黃河邊行駛,寧夏這座省份因為黃河流經,既有北方雄渾豪放之氣又有江南嫵媚的情調,黃河逶迤,也織繪出「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美景,也勾勒出銀川的迷人姿韻。 到達中衛市已近下午三時,導遊臨時決定先前往附近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青銅峽市的中華黃河壇參觀,這處景點是我此行最盼望去的一處地方,黃河奔流不息近5464公里,黃河獨厚寧夏,寧夏政府耗資近32億人民幣,將黃河流經寧夏的柔情以表達感恩赤子之情的方式建造了這座黃河壇,寧夏從黃河那裡得到了太多太多,採用氣勢恢宏的建築來向後世及世人訴說黃河的深厚積綻,也展現寧夏對黃河的感恩報德的誠摯心願。 黃河壇長九九九公尺,寬二00公尺,建築面積六、五萬平方公尺,背靠賀蘭山脈,隔河屹立牛首山,傍依青銅峽峽口,參觀中華黃河聖壇,如同閱讀一本厚重的黃河文化大百科全書,中華黃河壇濃縮五千年文明精華,再現五千年文化輝煌,在這裡,每一個雕塑、每一個鑄件,每一座建築在建築前都經歷了層層設計者的翔實考證,每一座橋,一條甬道、一個臺階都別有韻味,結合了文化、歷史、古建築、整體規劃出這座大氣又巧奪天工的黃河壇,將中華文化和這些一件件藝術作品串聯起來,讓黃河文明的光芒穿越千年時空中展現出來。 來到青銅市這處景點參觀的人潮卻廖廖無幾,沒有了人潮打擾正好能靜靜的拍照,而園區的導遊小姐也很盡職的沿途講解,乘座了大半天的遊覽車,大伙也有些疲累,導遊小姐很體貼的讓園區的小巴士將我將載往山頂,從高地往下參觀以節省體力,這項窩心的按排可以讓我們順著下坡的路段沿途聽到詳細的解說,悠閑的拍照,黃河壇全稱是「中華黃河壇」,是黃河沿岸在寧夏的標誌性建築,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青銅峽市,為了禮敬黃河、祭拜黃河、感恩黃河,黃河壇於2010年5月開工建設,2011年4月底建成,總設計是馮欽鐸教授。 寧夏,位於大陸的西北地區,也不是我而熟悉的地方,其實就距離而言,離臺灣也蠻近的,飛航到銀川的時間也不超過四個小時,對當地的歷史文物也都是從課本上給我的一些記憶,但當參觀完了黃河壇之後就有了那種身歷其境的體會,賀蘭山的蒼涼,也只能高山仰止,對我而言來到寧夏,跟著感覺走,一日所獲的知識長於百日。 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青銅峽市的中華黃河壇入口青銅照壁有72米長,浮雕圖案很真實,它把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都顯現在照壁上,壯觀、雄偉,華夏清晰的歷史軌跡躍然銅壁。 一塊巨大的岩石上,刻著「黃河魂」三字,大氣又豪氣。 迎面的青銅牌坊,能感受到它的恢宏,牌坊高一五、八公尺,長四十五公尺有,十柱九門,巍峨高聳、大氣磅礴,饕餮紋、龍鳳呈祥、敬天法地的圖案或字樣,展現了黃河文化的滄桑與厚重。 長九十九公尺,寬卅六公尺的農耕大道,大氣啊! 步上農耕大道,讓我驚嘆,二十四節氣圖騰柱矗立在兩旁,圖騰柱是用青銅鑄造的,柱體刻上與節氣相對應的農耕浮雕圖。 農耕大道中央排列著漢白玉石鼓,上面刻著歷代的農策賦稅,從古至今可惜我未能每個都逐個觀賞。 中華黃河壇景區,拾級而上,或憑欄遠眺,或駐足凝望,都讓我驚歎,寧夏之旅也只遊了一小段黃河,但這一小段卻見識到這座黃河壇建築的雄偉,也讓我增長見識,黃河沿岸也許是位置關係沒有什麼偉大的建築,但卻有許多有名的古建築,但寧夏有了這座壯觀的中華黃河壇,卻也為寧夏增添異彩。 黃河不只是洶湧,也有安靜的一面,觀黃河心情也隨波飄向遠方,黃河邊上觀景,眼前的黃河及灘地正好成一個太極八卦圖。 整座景區,1350公尺長的中軸線上,景區相互排列,設計者以演繹出中華五千年歷史的變遷,作為主軸,彰顯黃河作為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文化的見證之河。 人工景觀美不如黃河的自然景觀美,我居高臨下依在欄杆上,「框」住了浩瀚黃河水的靈秀之美。 黃河壇長999米,寬200米,建築面積是6.5萬平方米,背靠賀蘭山山脈,隔河屹立牛首山,左傍萬里黃河臂彎,右依青銅峽峽口。 碑林大道兩旁分列著十八道銅碑,上面刻有精選了歷代吟詠黃河的著名詩篇,沒能逐碑細讀,但也讀了自己熟悉的耳熟能詳的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等詠頌黃河的傳世佳作。 牌坊集古今天下文人騷客詠頌黃河名篇的碑林大道。 青銅製作的思恩牌樓左右分別鐫刻「飲水思源」與「感恩報德」主題很明顯,宣示發揚中華傳統的孝道精神,表達孝道的文化的赤子之情。 牌樓兩側分列的麒麟神獸,傳說「麒麟顯而黃河清,黃河清而聖人出」,吉祥神獸的麒麟,立在牌樓兩側護黃河神靈之意吧。 人工湖塘,建有三座九孔拱橋,分別命名為天健、人和、地坤,意寓著龍鳳呈祥,陰陽合泰。 寂靜的橋面,呈現曲線的柔美,印證了天「圓」地「方」之說。 九孔拱橋,很美,追求天地合一的精神,回應傳統的天圓地方之說,我想處在這片景區中,雖有點顯得自己的渺小,但也有種如同閱讀一本厚種的黃河大百科,瞭解五千年文化的精華的那種感覺,但還是時間不足,無法深深的仔細觀賞細讀。 天「圓」地「方」有它的魅力,表現在建築上,更能把我驚嘆華人建築協調之美。 這裡的每一個雕塑,刻工精細,將原實物放大百倍,每一個鑄件都有著特殊的文化歷史意義。 在這裡,每一個雕塑、每一個鑄件,每一座建築在建築前都經歷了層層設計者的翔實考證,每一座橋,一條甬道、一個臺階都別有韻味,結合了文化、歷史、古建築、整體規劃出這座大氣又巧奪天工的黃河壇,將中華文化和這些一件件藝術作品串聯起來,讓黃河文明的光芒穿越千年時空中展現出來。 黃河壇如同一部黃河文化大百科全書,不僅濃縮傳承了中華五千年文化精華,通過黃河壇這個祭祀平臺,也可以凝聚了華夏兒女飲水思源感恩母親河的念想。 指南車、日晷這兩項中國的偉大發明,擺在感恩牌坊廣場兩側。 感恩區三大殿前,十八青銅禮器銅燈、香爐、香案分設在臺階左右。 走進感恩區,兩邊排列著青銅打造的十八「竹簡」,展現出中華文化之傳承。 銅牌坊下,歷史的車輪上記錄黃河文化表達華夏文化的溝遠流長。 用建築書寫黃河文化,表達出華夏民族飲水思源的孝恩精神,可見設計規劃的總設計是馮欽鐸教授對中華文化的瞭解功力深厚,讓我非常佩服。 大道至簡,何其難矣!資訊時代的今天,我們的生活變得複雜、喧囂、膚淺,能夠在這趟寧夏的旅遊中,能夠如此的接近黃河看到這片清壇的建築,也印證了俗話說讀千卷書不如走萬裡路,走萬裡路不如追隨旅行者的腳步,跟著別人腳步不如自己親身感悟,尤其是自己所熟悉的風土人情,感覺是相當好棒的,青銅打造的「竹簡」有十八座,書寫著中華文化歷朝歷代的文脈及中華文化的精髓。 黃河壇方壇右側為黃河鐘,左側為黃河鼓,取「晨鐘暮鼓,鐘鼓齊鳴」之意。 青銅時代是中華文化最輝煌的時代,青銅牌樓也是中華黃河壇的核心建築,構思古韻,工藝精湛。 黃河壇中央的這口「中華黃河鼎」高六、五公尺,全部青銅材質,號稱「天下第一巨鼎」! 園區內有天賜閣、地饋閣,寓意黃河恩澤乃「天之恩賜」與「地之饋贈」之意。 天賜閣與地饋閣左右分設渾天儀、地動儀,與天賜地饋、渾天地動、遙相呼應,偶有深意。 寧夏之旅,給我感受最深的莫過於黃河,我從來沒有如此親近過黃河,在「中華黃河壇」之前,不免「臨河感嘆」,回來後書寫這篇遊記也就抒發了自己的感想,黃河這條雄渾壯闊的自然之河、潤澤萬物生靈的生命之河,亙古不息奔騰宣洩的向東奔去,更見證了五千多中華歷史文化的演變,黃河兩岸已失去千年千年沈寂,這棟黃河壇拔起而起,壯觀、大氣,您對銀川這座城市並不陌生,這座城市變化太大,值得一遊。 看那巨大的黃河,雖然彎彎曲曲,畢竟向東流入大海,歷朝歷代有多少風雲豪傑登,雖然氣象蓋世,但也藏不了人間無奈,落葉歸根也是許多長輩們的悲涼,而黃河的浪濤豈不淹沒了古往今來,許多人希祈實現的綺夢和遐想,人人竭盡心力,汲汲營營的追求功名利祿,春秋南來北往,勞勞碌碌的有如黃河的流水一般?所幸黃河的山水無私而不語,大自然的山水尚能讓我們在遊山玩水間得到暢快的吧!黃河從歷史、文化上,對中國文化影響源遠流長。 「走近黃河,感觸黃河,擁抱黃河」就是中華黃河壇的魅力所在,此行的第三天我們終於走近了黃河。 浩浩的大黃河,波光霞彩融合迴轉太極圖象,一瀉下銀川,我想生活在寧夏的人都很感謝黃河,尤其是青銅峽,自從秦漢以來就不斷引水分渠,使得銀川一大片沃野有「塞上江南」的口碑,其造福庶民生息,將永無止境。 白河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看到那遼闊的黃河,雖然彎彎曲曲,畢竟向東流入大海,已讓我興奮,我們都來自這黃河的子民,同為炎黃子孫但也藏不了人間無奈,希望疫情早點過去能再遊歷大陸,美麗的山水也能撫慰許多人無奈心懷。 中華黃河壇,濃縮了五仟年的文明精華,也再現五千年的文化輝煌。 這次趟寧夏之旅,給我感受最深的莫過於黃河,我曾遊過長江三峽,頗能深切體會峽谷的險峻,可惜的是有些三峽的景觀已被長江大壩改觀了,而當我看到中華黃河壇時,黃河大峽谷,其波光與霞彩融合,投射在我眼前時,其顏色有如青銅斑斕,其河流彎轉,則有如太極圖象,我從來沒有如此親近過黃河,當時只顧美景無暇區河感嘆,在書寫這篇「中華黃河壇」的格文時就也不免,抒發一下自己的情懷。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