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善用再生水 解城市的渴 【聯合報 2015.03.25】
2015/03/23 11:42:12瀏覽291|回應0|推薦0

善用再生水 解城市的渴 【聯合報 2015.03.25】

2015-03-25 02:26:09 聯合報

孫振義/政治大學地政系副教授(台北市)

http://udn.com/news/story/7339/787435-%E5%96%84%E7%94%A8%E5%86%8D%E7%94%9F%E6%B0%B4-%E8%A7%A3%E5%9F%8E%E5%B8%82%E7%9A%84%E6%B8%B4

北台灣的一場及時雨,換得了七日的用水喘息,卻沒解決缺水根本問題!而近日滴水未進的南台灣,缺水窘態恐更難解。

 

台灣地形陡峭,雨水在短時間內即會經由溪流河川排向大海,只好興建水庫來留住寶貴的水資源。但水庫容量有限,每逢冬季無颱風雨水大量進帳,而春雨又未即時補充時,在梅雨季節來臨前,總會重演「水情告急」的戲碼。

 

更重要的是,台灣因為地震頻繁、地質脆弱、崩塌嚴重,每年颱風、豪大雨將大量泥沙土石沖至河川,最終遇到水庫,便造成水庫淤積。當台灣再無能建水庫的地方,且舊水庫功能日漸降低的劣勢下,政府得有新想法新作為!

 

台灣水源供應至少分成民生、工業與農業等三大區塊。筆者提出「與水共生的城市規畫」概念,願能助台灣舒緩「民生用水」之旱象威脅!

 

一般而言,無論陰晴冷暖,民眾日常使用的水量幾乎穩定不變,所排放汙水量也相對穩定。是故,最穩定的水資源其實是「汙水」!

 

城市用水量約有八成會形成汙水,穩定的汙水在旱季時能扮演關鍵角色,實在不宜偏廢!透過水資源在「收集儲存、水處理、水供應系統」等三方面的新思維,「與水共生」的永續城市規畫,便能舒緩旱象威脅!

 

首先,要讓城市降低對自來水依賴,必須積極將雨水跟汙水「收集」起來,透過適當的處理之後,再視水質狀況混入河水和地下水成為「再生水」,並將其「儲存」於城市的開放水域中。

 

是故,在永續城市規畫中,必須大幅降低建蔽率以作為大面積的水域空間。城市水域空間,一來可存放水資源,二則同時肩負滯洪功能,又可供生物生態棲息、民眾休閒娛樂之用,堪稱一舉多得。

 

在「水處理」方面,除了傳統的水處理技術外,更要仰仗日愈純熟的「人工濕地」技術。如同新北市大漢溪畔的人工濕地般,只要加入適當規畫設計與管理,兼具生態與水質淨化功效的人工濕地,便能將汙水變成「再生水」,以作為沖廁、清潔與花草澆灌之用。

 

如此一來,城市中除了飲用或與身體接觸有關之用水外,其餘都可考慮採用「再生水」。但是,政府須同時配合清潔劑使用之規範,以避免汙水中混雜太多的化學物質,造成「再生水」處理成本增加與程序複雜度。

 

有了源源不絕的「再生水」後,「水供應系統」更是重要一環。有鑑於目前回收水使用率過低,政府可立法要求新建築物必須將自來水與再生水的系統拆離,確保再生水能順利供應到每一棟建築物中,以強化其運用範圍。

 

每一滴水資源都分外可貴!若想在城市中達成水資源永續循環的理想,就必須從城市規畫角度著手,納入「與水共生」的系統。如此,城市就能在每年旱季中,稍解無水可用之憂。

***************************************************************************

(原稿)

藉「與水共生」的永續城市規劃 舒緩旱象威脅 / 孫振義 (政大地政系副教授)

 

台北終於下雨了!雖不知這場及時雨,能否讓北台灣躲過限水威脅?但根據氣象預報顯示,南台灣一週內將持續是令人擔憂的「好天氣」,對於缺水與限水問題,一時之間恐怕還是難解。

 

造山運動所形成的台灣,其地形陡峭,雨水在短時間內即會經由溪流河川排向大海,因此只好以興建水庫的方式,來留住寶貴的水資源。但水庫容量有限,每逢冬季降雨較少,而春雨又未能即時補充、解渴時,在梅雨季節(6月至7月間)來臨前,台灣總會重演「水情告急」的戲碼。

 

更重要的是,台灣因為地震頻繁、地質脆弱、崩塌嚴重,每年必見的颱風、豪大雨,將大量泥沙土石沖至河川,最終遇到與「攔砂壩」等同作用的水庫,便被阻攔下來造成水庫淤積。當台灣能建水庫的地方寥寥可數,且水庫功能日漸降低的劣勢下,政府得有新想法、拿出新作為!

 

台灣水源供應至少分成:民生、工業與農業等三大區塊。筆者於此提出「與水共生的城市規劃」概念,願能助台灣舒緩「民生用水」之旱象威脅!

 

一般而言,無論天氣陰晴冷暖,民眾日常使用的水量幾乎變動不大,所排放之汙水量也相對穩定。是故,世界上最穩定的水資源其實是「汙水」!城市用水量約有八成會形成汙水,只是汙水(或稱中水)理代價較高,因此,政府多以雨水、河水、井水、埤塘為供水之主體。

 

然而,穩定的汙水在旱季時能扮演關鍵角色,起到安定民心作用,實在不宜廢棄!透過水資源在「收集儲存、水處理、水供應系統」等三方面的新思維,「與水共生的永續城市規劃」,便能舒緩旱象威脅!

 

首先,城市若要降低對於自來水的依賴,必須積極地將雨水跟汙水「收集」起來,透過適當的處理之後,再視水質狀況混入河水和地下水成為「再生水」,並將其「儲存」於城市的開放水域之中。

 

因此,在永續城市規劃中,必須大幅降低建蔽率,並留下大面積的水域空間。這些開放水域空間,一來可作為存放水資源之空間,二則又可同時肩負滯洪功能,堪稱一舉多得。

 

在「水處理」方面,除了傳統的水處理技術外,更要仰仗日愈純熟的「人工濕地」技術。如同新北市大漢溪畔的人工濕地般,只要加入適當地規劃設計與管理,人工濕地便能加強淨化城市汙水,並產生「再生水」以作為沖廁、清潔與花草澆灌之用。

 

如此一來,城市中除了飲用或與身體接觸有關之用水外,其餘都可考慮採用「再生水」。但是,須同時配合清潔劑使用之規範,以避免汙水中混雜太多的化學物質,造成「再生水」處理成本增加與程序複雜度。

 

有了源源不絕的「再生水」後,「水供應系統」更是重要一環。政府可以藉由立法,要求新建築物必須將自來水與再生水的系統拆離,以確保被妥善淨化後的再生水,能夠順利地供應到每一棟建築物中。藉此,民眾並不會感覺到使用「再生水」與自來水之差異,避免用水習慣衝擊與虞慮後,可強化「再生水」的接受度。

 

總之,台灣雖然雨量充沛,但每一滴水資源都顯得份外可貴!若想在城市中達成水資源永續循環的理想,就必須從城市規劃角度著手,納入「與水共生」的系統,城市或許就能在每年的旱季中,稍解無水可用之憂。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ustinsun&aid=21709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