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10/08 03:51:10瀏覽6302|回應6|推薦29 | |
前一陣子發表了一篇文章中國的簡化文字,讀音,和俗讀.後,格友黃彥琳回應: 就拿『炸雞』來說,台灣的『炸』讀四聲;中文學校的教材(在加州編的)卻說讀二聲。我問教會的大陸朋友,北京來的說:『沒錯!讀二聲。』問南方如福建來的,他們說,讀四聲啊! 請問:誰講錯了? *中國的網友: 記得以前看到文章大概是說:在大陸普通話裡念陽平zha2(以《現代漢語詞典》和《新華字典》為準),在台灣國語裡念去聲(zha4)。 非常清楚的,就是中國大陸將語言和文字簡化了.如今,全世界都用中國出版的教材來授課;而南方如福建來的,因為母語還在,所以和台灣一樣. 中國過去的教材,也是將兩個音的不同用法,講得很清楚. 台灣的字典,寫得很清楚. 1.ㄓㄚˊ (zhá) :一種烹飪方法.用油煎食物,如炸牛排. 2.ㄓㄚˋ (zhà) :一種烹飪方法.把食物投入多量的沸油中,直至外皮成金黃色即可撈起. 要解釋非常簡單 1.ㄓㄚˊ (zhá) :一種烹飪方法.用油煎食物,如炸牛排.而中國的字典的注釋有炸糕(zhá gāo), 炸丸子(zhá wán zǐ). 這裡的解釋,就是:你用較多的油,淺鍋煎食物;西方國家如炸牛排,魚排,都是如此.但中是用淺鍋來炸(ㄓㄚˋ)食物,如炸糕,炸丸子.
*"炸牛排"如何"炸(ㄓㄚˊ)"?就是"煎牛排". "炸(ㄓㄚˊ)糕"和"炸(ㄓㄚˊ)丸子"也是"煎". *"煎堆"的起源可追溯至唐朝,煎堆( 當時叫碌堆)是長安宮廷的食品,初唐詩人王梵誌有詩雲:「貪他油煎䭔,愛若菠蘿蜜。」後來不少中原人南遷,就把煎堆帶到南方,成為廣東著名的油器之一。 由此可見:唐代的"煎",和"炸(ㄓㄚˊ)",是一樣的.你有聽過"炸甜年糕"嗎?是不是都是"煎甜年糕".他和"炸(ㄓㄚˊ)糕",有何不同? 2.ㄓㄚˋ (zhà) :一種烹飪方法.把食物投入多量的沸油中,直至外皮成金黃色即可撈起.像日本人用淺鍋來炸天婦羅;而台灣人則習慣用深鍋,過完年後會用麵粉加蛋做成麵衣,來包甜年糕,炸甜年糕天婦羅,最常見的就是炸油條,炸雞,炸薯條,....你可到擺路邊攤的店家看看,他們和西式外餐店一樣,一段時間,就有人來收集一桶桶的廢油. 今天,你到店裡買炸(ㄓㄚˊ)油條,炸(ㄓㄚˊ)雞,炸(ㄓㄚˊ)薯條,看看.店員會聽得懂嗎?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