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氣 功 與 養 生 漫 談
2007/11/04 10:23:22瀏覽987|回應0|推薦0

一、基本論述

1氣功,就是以空氣為原料,身體作工廠,透過意念指導姿勢,使氣在體內按一定的軌道(經絡)運行,產生能量;簡言之,就是內氣在體內作功,開關展竅,進而使宇宙能量在體內作功。

2氣功一般分為硬氣功(即武術氣功,如少林拳術等)和軟氣功(乃與硬氣功相對而言,非氣功術語;一般指養生和醫療氣功而言,如外丹功、八段錦、太極拳等)兩種。

3硬氣功特點:是把「內煉一口氣」和「外練筋骨皮」之功法、技巧相結合,通過聚氣、運氣、閉氣拍打和撞擊等訓練,使得當氣(勁和力)集結在體內某處時,可以承受很大的壓擊力,而向外爆發時,又具有一股強大的衝擊力。

4養生氣功特點:通常是以醫療保健為目的,透過有意識的調身、調心和調息的鍛煉,不斷改善自身體質,提高免疫能力,達到防病治病和延緩老化之效果。

5氣功一般又有動氣功和靜氣功之分,動氣功(如太極拳)是入門(修命)功夫,主在打通氣脈、經絡、穴道和內竅能量,使內氣積聚於體內產生熱氣團;靜氣功(如站樁、靜坐)則是體悟(修性)功夫,主在將動氣功所產生的熱氣團,高度純化成電流,再純化成光,進而以光開發體內內竅及中脈;心性、道德修為越高,靜定功夫才能更深入,進而臻於化境。若動氣功未打好基礎,加上身體和心性不好(如內心常充斥黑暗想念或妄念),貿然練靜氣功,易造成幻聽幻覺,甚或走火入魔,嚴重時醫藥罔效,練功者宜戒慎之!

6性命雙修:<周易>-『夫命者,先天正氣;性者,先天元神。』性命雙修即以神入元炁,經由後天呼吸之氣修煉元炁(以神馭氣),再以神修煉,進入神炁合一(玄關一竅),進而返還先天之性命,人我相忘,與道合真(神炁相忘)。僅修命(氣)不修性(煉神),則氣無法純化,無法調到至微境界,則先天無形無質之真陰真陽不生,無法陰陽乾坤交媾,無法進入生死玄關,先天虛無境界;若僅修性不修命,則形不固,無法以真氣盈滿全身各內臟、組織器官及骨髓,則無法使陰氣褪盡,得純陽之體。因此,『修命是根本』。

二、氣功養生常識

1人的內臟功能下降至百分之十至廿,症狀才能顯現,屆時往往己是末期,而「氣血循環不良」乃疾病之源,故「預防勝於治療」唯『氣功』莫屬,而生活作息正常,營養均衡,心理健康的配合也是很重要。

2宇宙萬事萬物生成法則乃「壓縮」與「旋轉」,而開發及活化人體細胞能量也是靠它。人體有75兆個細胞,而每一個細胞具備15個生物電能,透過氣功修煉可充分開發這1125兆之生物電能,並加以高度純化,產生熱氣團,再經由精神、意念的統一,進入無念狀態,逐漸轉化成電能,進而以光的型態出現,流通全身,可高度開發人類的潛能。

3練氣要訣:意識要淡化(氣功態);動功『鬆靜慢勻』,靜功『鬆靜自然』。

4身心一體:人體本身就是氣(與星球同樣98%由氫、氧、碳、氮四種原子組成),就是能量,「氣聚成人,氣散則亡」,五臟六腑不健康,會透過神經系統影響大腦神經元,造成大腦能量的消耗,所以「修命」是根本。而心念亦是能量,任何起心動念皆會影響大腦神經元之神經衝動,造成能量流失及全身氣脈之紊亂,所以身心本一體,身體的疾病大多由心病(壓力、無窮慾望、貪財好色)所造成,心魔不除,身病難癒。

5生命能量:身體所需陽光、空氣、水、食物佔4%,心的想念意識佔96%(睡眠佔16%,清醒時佔80%-光明或黑暗想念)。

6二十五歲開始,分解因運動所產生的活性氧(易使人衰老及血管老化)之SOD酵素逐漸減少,故邁入中年後不宜做激烈運動。

7氣旺不論命(個性決定命運):健康是人生的主宰,人若無命,又何來其運呢?俗話說:「身衰而運低,氣旺不論命」,故欲求運必先求命,欲求運佳則須命旺,欲求命旺則須使身體健康,身體健康就代表血液循環正常,而其氣場也必定不錯。

8和人的想念發生關係的,表面上看起來是以這個現象界為主要內容,但和想念的念波發生感應作用的,卻是人的表面意識所無法感知的四次元以上諸世界的內容。人們正向的心像及情緒有助於腦內嗎啡的分泌,由其活化免疫系統進而促進病情好轉,亦即每個人只要願意都有能力做自己身體的主人,藉由意識對情緒及心境的控制,改善自己的健康狀態。

9好轉反應(瞑眩反應):當內氣在衝擊病根(氣攻病灶)時,就會出現舊病復發之症狀和疼痛感(此乃內氣在排除壞死細胞及刺激再生大量新細胞之過程壓到神經所造成),甚至痛得比以前厲害,此種症狀稱為『排病反應』,此時更應堅持下去,以加強治理病根,早日徹底痊癒。

三、相關問答

1何謂氣功?

內氣在作功。以意念指導動作,使氣在體內按一定的軌道(經絡)運行,產生能量,進而開發全身細胞能量(全身有75兆個細胞,每一個細胞有15個生物電能)。

2氣功有何功效?

使氣血循環順暢,新陳代謝良好,自然免疫能力強,進而能修補身體殘缺,使身體健壯(氣滯血瘀是為病)。

3運動項目多,為何要就氣功?

1)二十五歲開始,分解因運動所產生的活性氧(易使人衰老及血管老化)之SOD酵素逐漸減少,故邁入中年後不宜做激烈運動。

   2人的內臟功能下降至百分之十至廿,症狀才能顯現,屆時往往己是末期,而「氣血循環不良」乃疾病之源,故「預防勝於治療」唯『氣功』莫屬。

4氣功有動、靜之分,何時要進入靜功階段?

隨時都可動靜兼修;不過,為安全起見,最好在練動功有一定的基礎(動作

熟練,後先意識已較淡化時),雜念較少時(此時骨髓較充滿,陽氣與腦氣較

充足),才進入靜功階段,比較妥當。

5練功有三階段「練體、鍊氣、煉神」,何時可知進入鍊氣階段?

套路動作熟練,後天意識已較淡化,由內氣形成的固定氣路即能引導動作;

此時,即進入意識淡化之氣功態。亦即『入靜』乃開啟氣功門戶之鎖鑰。

6太極拳與氣功之相異處?

氣功無根,無法將體內巨大能量驟發而出,所以不能防身。

7氣功為何要觀想或意守?

此乃「置心一處」或「以一念代萬念」之方便法,當心進入較沉穩階段時,

大腦的後天意識就要放掉(高級氣功是不用大腦的,畢竟使用意念會消耗能

量),所謂『不可用心守,不可無意求,用心著相,無意落空』是也。

四、動氣功(太極拳)針對養生衍生之要求基準

拳架的要求基準應根據其作用(表演、比賽或治病、健身與防身)而衍生不同的標準,以下僅針對『養生』方面而提出個人對拳架之見解。

拳套走架主要作用有五:1骨節拉開,肌筋鬆柔有彈性,使動作易於伸展與靈活。2訓練身手步的整體性與協調性,使腳的反作用力勁道與丹田之氣,能適時傳達至作用點。3讓身體的氣與重心能隨著地心引力的磁場效應,透過拳架「鬆靜慢勻」的導引配合而逐漸往下鬆沉,進而長根。4腳是人的第二個心臟,太極拳自始至終獨特的落胯與一腳行拳,有利於腰胯以下肌筋的鬆柔,開穴道通經脈,使腰腿以下血氣循環順暢,進而有助全身的血氣循環與新陳代謝,因而使虛弱體質得到改善。5練拳時,要求「心靜用意」,可以排除諸多的雜念與干擾,使大腦能量之消耗減至最低,並增強意念的調控能力,從而使神經系統功能得到改善,強化體內能量的整合能力。

針對上述,演練套路之要求重點如下:1初學期間,動作幅度要稍大,以利肌筋與骨節之拉開,唯「腳分虛實」之觀念仍要盡量要求。2至少半年後,動作幅度就要收歛回來,以利鬆沉。亦即要注意:(1)手儘量不超過肩膀,且手形不要太在意,以免手上拙力太多(鬆=懈+意念;柔=鬆+溫和的氣)。(2)兩腳的幅度不要太大,以免影響身體的鬆沉與一腳的重心(腳分虛實)。3眼神要內歛,不要外顯,以避免不必要能量之流失,並可透過一點元陽開發松果體,延緩老化,驅除陰氣、增加陽氣,進而充實腦氣,有助神經系統整合全身能量功能之提昇。4下半身的能量開發是全身能量的來源,而「旋轉」與「壓縮」是萬物生成的準則,因此,拳架除透過「鬆沉」之要求而產生壓縮之反作用力,有助內氣之運作外,亦應注意確實要求腰胯左右之旋轉(如以左腳為重心,向左轉應轉至左腹股溝與左大腿黏貼,向右轉則左腳掌應旋緊)且隨時保持立身之中正,俾能帶動全身細胞之活化與能量之提昇。5內功是意氣的運動,因此各階段對意念的調控尤顯重要,所謂「不可用心守,不可無意求,用心著相,無意落空」,至於意念擺放的位置與火候,請參閱無極門網站「留言板」有關『練拳意念之問題探討』。

五、結語

  1太極講求「陰陽」平衡,人身也注重「酸鹼」平衡,而維持人身平衡的關鍵是「骨髓」,也就是骨骼(磷酸鈣)抽離出來的鈣離子,當人體體液、血液有了酸毒時(酸毒會鈣化成電阻,影響人身與天地之交流),人體為求調和,腦下垂體就會命令副甲狀腺分泌激素(賀爾蒙),刺激骨髓自骨骼中分離釋放出來中和,使人體體液、血液能維持弱鹼性體質(PH735),細胞才能活潑、強壯,才能各司其職,人體新陳代謝也才能正常,進而健康無病,這就是人體的自然調和之道,也就是人體與生俱來的自然治癒本能,所以骨髓可說是人體的生命之源,而可增進骨髓密度的動氣功-太極拳則可說是『生命之鑰』了。

  2功夫就是時間、汗水與正確的信念:左腦儲藏著從出生後所受到的全部刺激,不過如果反覆受到刺激,則會被漸漸輸入右腦中,一旦被輸入了右腦,會被刻印在遺傳基因中,永久地保存下來。每一個人的先天腦中,都沉眠著某種優越的才能,只要能夠把這項才能引導出來(關鍵在專注),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獨當一面的天才。每個人都抱持著不相同的使命來到這世上,當獲得某種自覺時,腦內會分泌出獎勵的腦內嗎啡,並會帶來以前所沒有的充實、活力和積極的意念。

3學習氣功,最起碼要有以下功效,否則寧可不學。

1)要能治病,修補身體殘缺,遠離疾病。

2)要能與生活融合,有助日常生活與工作。

3)要能提昇自己的親和力與智慧(情緒智商EQ),使他人樂於與你相處。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ttaigi&aid=1347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