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美麗境界》
2008/02/28 10:47:45瀏覽1017|回應0|推薦1

《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是一部講述諾貝爾獎得主、數學天才約翰‧納許(John Nash)的傳記電影。這部電影讓我覺得熟悉,與麥特‧戴蒙(Matt Damon)和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演出的《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有很高的相似度。尤其是當人們認定的「天才」遇到生命難題時。

主角約翰‧納許(John Nash)的理論也讓筆者想起湯瑪斯‧謝林(Thomas Schelling)的賽局理論,一時間不得不懷疑,這部電影描述的是謝林的故事。然而這是由真實傳記所改編的人生經歷;雖然和納許的人生有些出入,甚至被改編得比較「美麗」,不過整部電影的勵志作用還是足夠的。

這部電影描述納許和他的精神分裂症奮戰的故事。有幾個人能想像,一個人必須和自己的大腦運作奮戰,不斷分析自己看到的是真實或是想像,而納許大半輩子必須要做的事情是把想像和真實區分清楚。

把想像和真實分清楚聽來是件容易的事,對正常的人來說;但是只要曾經處於極大的壓力情境就會知道,其實想像和真實並不是那麼容易區分的。這是人類大腦的特別之處。

賽局理論中最出名的就是囚犯兩難(Prisoners' Dilemma)的概念,在《美麗心靈》中納許是這樣詮釋這類的觀念:

假設有一群女孩走向一群男孩,其中有一個女孩吸引了所有男孩的注意力。根據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的經濟理論:群體中的個人會為自己的利益著想,那麼所有的男孩就會跑去「爭奪」那個最美的女孩,而爭奪的結果是大家都不能得到那個女孩。所以在失敗後,男孩們只好去選擇第二好的(其他的女孩);但是這些「其他的女孩」知道自己不是首選女伴,所以也可能不理會這些男孩,因此沒有任何男孩得到任何女孩,因而造成多輸的局面。

所以要造成多贏的局面,納許說:個人不但要考慮自己的利益,還要考慮團體的利益。因此,如果這些男孩一開始就不去找那個最美的女孩,而是直接去找自己的第二選擇,那麼結果是所有男孩都會得到一個女伴,雖然看起來似乎是多輸(沒有得到自己的第一選擇),然而其結果卻是不論女孩或男孩都會得到一定的利益。

從精神分裂症康復的納許,在1994年獲得諾貝爾獎。一般人得病之後通常都會放棄自己,而他還繼續從事自己的研究;就如同靜宜大學教授鄭榮洲,在罹患運動神經元疾病(俗稱漸凍人)後,仍在病榻上靠著眨眼寫下近十萬字的《無情漸凍有情天》般的堅毅。

社會對人有許多選擇和限制,大多數的人選擇被社會限制與篩選:讓自己考過全民英檢、讓自己有MBA學位,希望自己有一天能被這個社會選上;或是放棄被選擇、被限制,直接漂流於社會階級制度下的低層階級,留連聲色犬馬。

在納許的「瘋狂」人生中,他的身分早已超越了人們定義的精神分裂者:他忠於自己的靈魂、忠於自己的人生。在諾貝爾選上他之前,他已經成就了自己。他在1994年所得的諾貝爾獎,是他學生時期的論文。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qgmkadh&aid=1651953
 引用者清單(1)  
2008/04/04 08:25 【寄居人間】 賽局理論和孫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