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4/02 04:57:33瀏覽2272|回應1|推薦24 | |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據研究鳥類的專家解釋,鳥類學舌其目的不外就是希望與飼主人云亦云的「效鳴」互動,為了可以得到更多的餵食獎賞。 藝術表達 保育爭議 台北美術館(Taipei Fine Art Museum)去年(2012)12月22日至今年3月10日在地下二樓D、E、F展覽室舉辦台北美術獎(Taipei Arts Awards)作品展出。其中優選獎作品之一朱駿騰的「我叫小黑」(展出時現場的中文發音是「我的名字叫小黑」),是以一隻籠中的本土八哥鳥,象徵「台灣人」想與外界表達自我訴求的情境。作品被傳統本土意識人士朝台灣人的困境來表達解釋;但保育愛鳥人士則以違背自然生態的「虐待」表示大謬不然,為八哥展場的待遇大抱不平;當然,也有人為藝術創作的鋪陳條件及理念做出了辯解與說明。當然,也有人就藝術表達形式的合理性,提出不同意見的質疑吧。 作者本身對作品的解釋如下(下圖為入場前介紹影片一景,展出現場禁止拍照): 「小黑」是一隻受過說話訓練的年輕八哥鳥,作品中配置了8支喇叭環繞著八哥鳥和鳥籠,喇叭會以15秒一次的頻率,輪流用不同國家的語言說出「我的名字叫小黑」(依各語言文化不同的發音和詮釋),再利用八哥鳥聽到聲音就會回應和模仿的特性和預期,使整件作品呈現為一個教八哥鳥用不同語言說自己的名字的訓練裝置。 全部26種語言裡,我試圖含括台灣四百年歷史中不論對內對外,在歷史上、文化上、政治上…深深影響台灣的國家或族群,從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發現台灣的葡萄牙到日本、美國、中國、閩南、客家、原住民…但最後八哥鳥小黑是否可以通通學會? 對我而言也像是一個實驗,或許最後小黑只會不斷回應著牠以前學過的話造成不斷雞同鴨講的情況,但同時間我也預期著學成的可能性,甚至是不同語言混合情況。 藉由這件作品我試圖重現台灣歷史種種複雜的變因和角力,提供一個重新「實驗」和反思個可能性。最後小黑會變成什麼?又或許我們都是小黑。 只因為本土八哥鳥天生善於鳴叫,也會模仿其他鳥的叫聲(效鳴行為),經過訓練,還能模仿人類說話。只因有這樣像鸚鵡學舌的天賦,竟被「擬人化」當作藝術的樣板,強加與台灣四百年歷史「互動」的沉重任務,能不說八哥是「懷璧其罪」的悲哀嗎?
影音分享:八哥學語。 鳥類效鳴 馴化有方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據研究鳥類的專家解釋,受人類飼養的鳥類學舌,其目的不外就是希望與飼主人云亦云的「效鳴」互動,為了可以得到更多的餵食獎賞;鳥兒對語言代表的意義是完全不知所云的。 動物訓練,已有既定的理論和法則。如:早期,俄羅斯心理學家巴甫洛夫(Pavlov)研究的是先前刺激 (prior stimulus)。即研究事先搖鈴,即有食物,習慣後,當搖鈴没有食物也會讓動物流唾液。繼巴浦洛夫(刺激 ⇒ 反應)之後,美國的心理學家斯金納 (B.F. Skinner) 則再進一步改革,創出事後結果 (consequences)論,即是等動物做到人類要求的動作後,才給予牠們獎賞的食物。現在幾乎所有的動物訓練,都採用斯金納的強化理論 (reinforcement theory) 來馴化(刺激 ⇒ 反應 ⇒ 後果)。 「我叫小黑」創作者是不諳此道?或是故意忽視已有的理論法則?且不談引起爭議的動物保育生存權與倫理道德的論調;要八哥在創作者設定的牢籠、現場人來人往(參觀人數限五人以內)及大喇叭環繞下學舌。試問,較低階的動物豈有自發學習的能力?若無食物獎賞的刺激,要八哥聽音即能學習,是不是強「鳥」所難?是否明知不可行而有違常識法則?
影音分享:八哥不只學語還會唱歌。 困而不學 民斯為下 不過,「我叫小黑」的場景及構想,倒也仍能給人另類啟發。個人就聯想到孟子曰:「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其實,人自稱萬物之靈,異於禽獸者應該不僅仁義而已。另外,孔子也說過:「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八哥困在籠中,猶如人在困境之中,如果仍然困而不學,「坐困愁城」又只會悲情的「自憐自艾」,豈不是「民斯為下」自甘選擇了向下沉淪! 八哥因為能模仿外界聲音的天賦,因此過往以來成為人們愛馴養的寵物鳥(提醒:本土八哥已列為保育動物,如擅自豢養,會觸犯保育法),是幸或不幸? 撇開被人們抓來關在籠子裡的八哥,做一個都會賞鳥人,個人還是比較喜歡在都會大型公園綠地及野外看到自由覓食翱翔的八哥吧。 本土八哥(上),外來白尾八哥(中)、家八哥(下)。 後記—八哥及家八哥、白尾白哥相關基本資料摘要 八哥(學名: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又名了哥、鸚鵒、寒皋、鴝鵒、鸜鵒、駕鴒、加令、中國鳳頭八哥、鳳頭八哥,古時稱秦吉了。 八哥生活在草原和山區的樹林中,善於鳴叫,也會模仿其他鳥的叫聲,經過訓練,還能模仿人類說話。 八哥原本分布於中國南部及印度支那半島,是典型的東洋界鳥類。但非法鳥類貿易使八哥迅速擴散,現在在菲律賓及婆羅洲有引入種群,而在淮河以北的中國北方地區八哥也逐漸成為常見的留鳥。 本土八哥(上)與本土大嘴烏鴉(下)。 本土八哥鳥通體黑色,粗看起來頗似烏鴉,但與烏鴉有著顯著的區別,首先八哥體形較各類烏鴉均遠遠為小(大嘴烏鴉體長50厘米;八哥體長25厘米),其次本土八哥喙為象牙白,而外來八哥喙足均為鮮黃色。本物種在喙與頭部的交接處有著明顯的額羽,細看頭頸部的體羽,黑色中有綠色的金屬光澤閃動,初級覆羽和初級飛羽的基部均為白色,因此在飛行過程中兩翅中央有明顯的白斑,從下方仰視,兩塊白斑呈「八」字型,這也是八哥名稱的來源。
八哥飛行兩翅上白斑呈八字形(上二),白尾八哥(中)及家八哥(下),家八哥眼部周圍有裸露的黃色皮膚。 另外,「家八哥」則是已在台灣野外那七到八種外來八哥里的其中一種,和本土全黑的八哥顯著不同即在嘴喙及眼部周圍有裸露的黃色皮膚。這些外來的八哥大軍,又以白尾八哥(類似本土八哥有額羽,但喙為黃色)的性情最為兇悍,成功來台繁殖,重疊了本土八哥的棲息領域、食物來源,以及生存地盤,尤其互相競爭產卵所在,逼使台灣八哥的族群節節敗退。…以致農委會在2008年將台灣八哥的保育等級,提升為第Ⅱ級:「珍貴稀有野生動物」來加以保育。
影音分享:鷯哥又稱九官鳥,善於學人語。 一般人總以為巧嘴學舌的僅是八哥和鸚鵡,實際上,據研究指出,鷯哥才是最善於學人語的一種鳥類,一隻年輕的鷯哥,只需要一星期就能學會一句話。 鷯哥(學名:Gracula religiosa)是最善於學習人類語言的動物,又稱之為九官鳥、海南八哥、秦吉了。 (本文圖原曾在天空部落格發表,因天空部落公告2021/12/31關閉,重新整理轉移UDN再發表。) 延伸閱讀 <都會賞鳥>木棉花邀鳥的盛宴-八哥、黑領椋鳥、輝椋鳥及灰頭椋鳥篇 https://blog.udn.com/jong2020/172902002 <都會賞鳥>閒話鶇鳥 橙頭地鶇、台灣紫嘯鶇、鉛色水鶇、赤腹鶇、白腹鶇、烏鶇 http://blog.udn.com/jong2020/155348280 <旅遊見聞>到金山朱銘美術館感受雕塑大師的創造力 https://blog.udn.com/jong2020/179195040 <都會賞鳥>大卷尾縱橫四處睥睨遊獵 勇於捍衛領域 http://blog.udn.com/jong2020/161005182 <都會賞鳥>水鳥映波光—大、小白鷺、蒼鷺及高蹺鴴(附: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系統要停擺......) http://blog.udn.com/jong2020/170954131 <都會賞鳥>小彎嘴、大彎嘴—台灣特有亞種畫眉鳥 http://blog.udn.com/jong2020/164494424 <心情風景>看飛機掠空外一章 長空萬里飛 曦霞長相伴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