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6/05 20:32:52瀏覽433|回應0|推薦0 | |
2005年鞏義市站街鎮巴溝村原黨支部書記月薪480元,都市幹部卻能拿公帛海外考察,一個窮鄉僻壤養孩子出生,卻能賺千萬。吾偉大中國,吾偉大貢鏟黨。 我相信在祖國大地上更多的是:月薪480元村支書當千萬富翁! 錢夠花的時候,錢不是最重要的; 錢不夠花的時候,錢是最重要的。 鳳毛麟角的好人。 一路走好。 一個最低級別的村幹部,比起千千萬萬貪官汙吏大軍來,實在是有些不足掛齒、微不足道,無論怎樣宣傳,等候是白搭! 為什麼在生沒有報導? 非要等到死了就成英雄人物了? 很感動,現在這樣的村支書真是太難找了! 誰都知道我們村的支書的車是別人賄賂的 俺村的村支書月薪480,現在卻成了千萬富翁! ! ! ! 信得舉手! ! ! ! 你身邊有這樣的書記村官舉手! ! 你見過這樣的幹部舉手! ! 沒見過也沒聽說過,就在媒體聽說過,但是現在的媒體能信得過嗎,不都是為了討好某些人而炒作嗎... 幸好死得早,不然過幾年一樣打成黑社會................... 所以說有錢才能有骨氣 誰不知道 村鎮幹部最撈錢 但是身家幾千萬的人 會在乎村鎮幹部那點外快麽?? 所以 我相信這是真的! 一個全中國最有良心的幹部!!!!! 一看你就沒當過支書 有的人爲了當支書 賄選就花幾百萬 你懂啥子 千萬富翁怎麽積起來的錢我們也學學 千萬富翁當月薪480元的村支書,試問;他的千萬從何而來?鬱悶! 我相信有這樣的人,但這樣的人幾乎絕種,所以,我更相信這是正字宣傳! 爲什麽總是在文章才看到描述這種事請,現實很難看見根本見不到呢? 沒見到過,沒聽到過,只在小說上看到過。。。 當許多地方要花幾萬,幾十萬幾百萬去謀求村長和村支書時,你就覺得這樣的報道多無知,多高校 我信過雷鋒,黃繼光,董存瑞。 幾十年後才發現自己很愚蠢。 我希望是真的。即使是假的我也當他是真的。中國太需要這樣的好官 我的一個朋友去年登上村主任他想辦一些實事情,但是根本在這種社會制度根本不可能那些鄉鎮幹部就是土匪如果不跟他們同流合污怎樣搞錢,那你只能下崗。 呵呵,掩人耳目啊,底薪多少都無所謂的,就算沒有都值啦,灰色收入都N倍的…… 一個小官,家財千萬…… 有這樣的基層書記,是每個村的願望。但文章讀後:(感覺有點假),真有其人,就是埋汰張書記了。 爲什麽總是在文章才看到描述這種事請,現實很難看見根本見不到呢? 爲什麽總是在文章才看到描述這種事請,現實很難看見根本見不到呢? 現在的關鍵問題是,這樣的好人是有,但是幾率多大呢?我們能否不要把希望寄託在這樣微小的幾率上面,而是利用制度來保證這樣的公正環境呢? 這樣的好人可能全中國只有他一個了 “1968年,26歲的張可山當上巴溝村委會主任”;“到2005年,張可山的企業年産值400多萬元,而他自己,已經是一個身家數千萬的富翁。更多的村民傳言,老張是億萬富翁”。 不是我不願意相信,而是假得太過份了,讓人沒法相信啊!:1968年時哪來的村委會?沒“村委會”,張可山怎麽當主任?一個企業,資産幾千萬、甚至上億,一年的産值會只400萬?換過來說:年産值400萬的企業,其利潤頂多百把萬;他怎麽去積累哪幾千萬至上億的資産?另外大家計算一下,積累幾千萬的資産,他交了多少稅? 總以爲多讀了幾年書,邏輯就一定是對的了....... 相信這人這事是真的。因爲上層建築太腐朽了,要改頭換面給自己臉上貼金,所以會極力宣傳的,宛如當年雷鋒等人。 都是成年人了 還以爲是在學校的時候啊 這種事也信 你自己捧心說下 你會這樣做麽。你身邊有人會這樣做麽 我只能說你不瞭解事情 縣官不如現管。村支書的權利輻射面可比市委書記大。 我說信因爲我是三歲小孩呢。 這樣的好幹部得多少年出一個啊 我31了 等不到下一個了 鬱悶啊 現在的大小官不貪的少啊 可惜十三億人中就這麽一個! 還有這樣好的人嗎,有點不相信,是不是在炒作啊 把手說了算/黨政財務一把抓.現在的書記===南霸天.閻文才...地痞.流氓/混混.大小事情都插手,是錢就撈,[皮笊籬不漏湯.],還能連任.接任,兒子又接著幹了...黨員選舉.呵呵.沒有一個敢反對的 如果是事實,那就是說全中國獨一無二。 網上的新聞你啊好相信,對中國的新聞你都要懷疑懷疑才對。 中國有好人,只是太少了,少到偶爾出現一個,大部分人都將信將疑了。 鞏義市站街鎮巴溝村的人說句話,是不是事實 問問他,給他的工人發了多少錢一個月,不是作秀就是良心發現,或有其他企圖, 現在的村幹部都是土皇帝,那些個大學生村官去了根本鬥不過他們 我只關心他的千萬資産怎麽來的? 當村幹部收入雖低,但對經商有好處。農村出身的富豪,大多數就是村幹部或者曾經是村幹部及其子女。 我是農村出來的,對於這類的報道。。。。。。。。。。。。。。 中國是一個大國,這麽多的人口、這麽大的國土,不能指望每個官員都是聖人,制度的完善才是發展的真正保證。 另外:千萬的資産怎麽來的?農村的官員到底怎麽樣,咱清楚的很,笑而不語了。 人們關心的不是他得到多少而是他有沒有爲人民做實事做好事 一直都是這樣嘛,死了之後報道先進事迹,很無語 最近關於優秀幹部,先進事迹的報道突然多了起來 真有這樣的人啊 爲什麽以前我們不知道 哦 我明白了 在這樣的環境裏他是個異類 所以才被和諧掉 放屁呢!我不相信現在有這樣的幹部 什麽樣的幹部能掙480元!什麽年代的事 爲什麽早不知道呢? 我相信這個是真事 因爲過去的幹部(絕大多數)是真心實意爲人民謀幸福的 這是中國唯一的一個這樣村官吧。 知道他給村裏辦事的錢是那來的嗎?如果不知道可以去百度查查豫聯集團。占拉他們村一千多畝的地,自己算算這的賠償多少錢把! 而且是只有一片肺一天抽三四包煙的千萬富翁。 我沒看內容;不看啦,沒意思。一把手有幾個爲村民著想辦事的,扯淡,你問問他們爲什麽搶著當一把手,甚至動刀、動黑社會,爲什麽,誰能回答這問題?市長、省長能嗎?不懂?!!!!!!! 自古商賈最大的願望是能頂個紅頂,他做到了...... 他那裏是否還出了幾個沒有政治背景的千萬富翁? 這種村長好人啊!我一直以爲村長都是黑幫老大和貪官的集合體 這樣的好官,爲什麽到死還是個村支書,早該調到中央爲全國人民謀幸福啊!相信張可山的事迹,但是我反對死後才來炒作搞典型。 這樣的官好啊,可是在中國,他也只能是村官了!!! 在鞏義市站街鎮巴溝村,男女老少都不會忘記這樣一個人。 上世紀六十年代,為了解決全村人的吃飯問題,他帶領村民引水上山,之後又帶領村民勇闖致富路,留下了當年的巴溝精神,為此他獻出了自己的一葉肺。 2005年,64歲的他再次進山,帶領全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志在打造現代巴溝新輝煌,為此他獻出了整個的生命。 他就是鞏義市站街鎮巴溝村原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可山。 巴溝村位於淺山丘陵區,屬黃河濕陷區,村域面積1.84平方公里,全村分佈在3個自然溝,耕地嚴重不足。 1942年7月,張可山出生在這裡一個普通農民家庭裡。 由於家庭特殊,他七、八歲時就開始擔起支撐整個家庭的重擔。拉車,賣煤,背糧食包,只要能掙錢養家,他什麼都去幹。 淳樸的家庭,清貧的生活,造就了他堅強的意志、果敢的性格、寬闊的心胸和無私的品質。 經過艱難生活的磨礪,十八九歲的他就有特與眾不同的志向和想法。提起往事,今年67歲的衛慶喜仍記憶猶新,1960年時糧食急缺,有錢也很難買到糧食。 為了買紅薯乾,他倆沿著山溝向上走,挨家挨戶地問,一直到午後才買到。在回家的路上,飽受缺糧之苦的張可山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將來我要是當上了領導,一定要讓村民不再買糧食!” 1968年,26歲血氣方剛的張可山當上了村革委會主任。 實現自己報負的機會終於來了! 在村幹部會上,張可山斬釘截鐵地說:“要首先解決群眾吃飯問題。不能等,不能靠,不能要,只有一個字,幹!” 張可山和村里的年輕幹部就帶領群眾來到後山,剷除荒草,削高墊低,用鐵鍁鐵鎬和辛勞汗水,開墾出了一片片田地,種上高粱,不僅解決了群眾吃飯問題,還用高粱稈做成掃帚,增加了經濟收入。 肚子可以填飽了,張可山又開始思索著怎樣使村民的糧食有保證,同時讓他們富裕起來。一個大膽的設想在他腦海中閃現出來:辦集體企業! 通過辦企業積累資金,興修水利,提高糧食產量,讓群眾吃飽吃好,還要有錢花。 1968年6月11日,經過和村里幹部們商量,張可山、焦得水等8個人辦起了手工磚廠。 這是巴溝村第一個磚廠,也是當時全縣第一個磚廠。在一無場所二無技術三無資金的情況下,張可山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干勁,反複動員說服群眾,開始了熱火朝天的創業之路。 他們邊學邊幹,日夜連軸轉,沒有一個人叫苦,沒有一個人喊累。經過艱苦努力,終於,第一窯磚出來了,產生了經濟效益。 張可山成為了村民們真正信賴和擁護的帶頭人。 巴溝村人工磚廠引起了當時公社領導的重視,公社決定讓張可山在半年之內把人工磚廠建成機製磚廠。沒有資金,他們就先把機器賒過來;沒有機動車,他們徒步40多公里到滎陽,用架子車把磚機拉回來;沒有電,他們從大峪溝借來一台破柴油機發電;製磚機需要安裝在水泥地面上,沒有水泥,他們就在青石板上鑿孔安裝;沒有運磚工具,他們動員群眾,把自家的架子車貢獻出來;由於磚機粗糙,生產的磚不合格,張可山就帶領大家學著修理機器。多少個夜晚,張可山都是滿身油污,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多少個夜晚,張可山躺在床上,為磚廠發展,輾轉反側,徹夜難眠。 妻子心疼他,家里人不理解,他就索性住在磚廠裡。夜裡,工人們都下班了,他仍在檢修機器…… 功夫不負有心人。巴溝機製磚一次性試燒成功! 公社領導在磚廠專門為他舉行了慶功會。 巴溝磚廠也吸引來了全縣五里八鄉的參觀者。 然而,廢寢忘食的操勞使張可山日漸消瘦,並且開始大口大口地吐血。朋友勸他趕快治療,他卻說:“不行啊,磚廠辦成了,引水上山工程要馬上開工,一刻也不能停,停了就擱淺了。再說這點小病能算啥。”他還告訴朋友要對此事保密。 他自己悄悄到醫院檢查,醫生說是肺病,要求住院。但他在醫院里呆不下去,兩天后,他拔掉輸液管,又悄悄出院了。 因為他心裡惦記著村里的引水上山工程。 張可山引水上山把一千多畝嶺坡地改造成水澆地的想法一提出來,全體村民就群情振奮,積極響應,踴躍參加。沒有石頭,群眾就拆除了家裡的院牆、豬圈,把石頭運到工地;沒有水管,群眾就把家裡的糧食布袋拼接起來使用;沒有電線、水泵,就去借。工程就這樣艱難開工了。 為了保證工程的順利進行,張可山一直帶頭苦幹,身先士卒。在李麻子寨溝口修建水池時,流沙湧進了水池裡,直接影響到工程的進行。 時值初冬,天氣寒冷,誰也不願往下跳。 張可山到跟前一看,二話不說,把棉衣一甩,跳進冰冷的水里就乾了起來。看到這,大家也都紛紛跳了下去,流沙和淤泥很快就被清理乾淨。 到了開飯的時候,工地炊事員心疼他的身體,單獨在他的菜碗裡放了些油渣。 張可山看到後,非常生氣,端起來就倒進了大鍋裡,使勁兒用勺子攪一攪,然後和大家一起吃。 經過兩年多的艱苦奮戰,巴溝村引水上山工程取得圓滿成功,巴溝村的1000多畝旱地全部變成了優質高產的良田,當年秋季,巴溝村的糧食單季畝產超過了800斤,轟動了整個鞏縣,巴溝村成了全縣“農業學大寨”的標兵。張可山也由於自己的突出表現,於1968年10月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艱苦的條件和長時間高強度的勞動,這位鋼鐵漢子最終還是病倒了。由於延誤治療,他的肺病進一步惡化,公社領導不得不強行把他送到北京接受手術治療,結果被切除了一葉肺。 手術中,由於麻醉藥使用達到最高限量,在做第二、三次手術時,沒有使用麻醉藥。他就口含毛巾,以超乎想像的堅強意志,忍著劇痛,堅持到手術做完。 主治醫師含著眼淚,豎起大拇指,同室的病友聽說後,也都倍受感動。 張可山從此也受到了領導的認可。 1975年開始,公社領導又一次次找到他,要他到公社辦企業。 他不顧尚未痊癒的病體,拿出了當年的堅強和執著,甩開膀子大干起來。在他的經營管理下,5個瀕臨倒閉的社辦工廠起死回生,他也成了當時遠近聞名的企業家。 改革開放後,張可山響應黨的號召,先後創辦了華東野礦機械廠和金華彩印廠兩個私營企業。在經營自己企業的同時,他仍情系巴溝群眾。 除了平日里接濟村里那些困難群眾之外,每年教師節,他都為巴溝學校送去慰問金,幫助發展巴溝的教育事業。 時光飛逝,一晃30多年過去了。 時間進入到21世紀,城鄉一體化建設、新農村建設的熱潮在鞏義大地上一浪高過一浪,先後湧現出了一大批像竹林、張莊這樣飛速發展的先進鎮、先進村。但昔日先進的巴溝村卻落伍了。 張可山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這時的群眾更需要一個好的帶頭人。 2005年春,站街鎮巴溝村要進行第五屆村委班子換屆選舉。 站街鎮黨委、政府建議群眾從更大範圍去推選心中的帶頭人。 人們再次不約而同地把目標投向了張可山,並成群結隊地到他的工廠裡請他進山競選村委主任,帶領大家共同致富。但他的家里人卻極力反對,擔心他年齡大了,肺部已被切除了一葉,而且還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白內障等多種疾病,已經經不起折騰。 看著滿眼乞求的村民,已經64歲的張可山一拍桌子:“好,我接受了,一定要讓巴溝再變個樣子!”而對於家人的百般勸阻,張可山堅定地說:“我是個共產黨員,我活一天,就不能只顧自己。現在群眾信任我、需要我,我就去給群眾幹,哪怕把命搭上,我也願意!” 通過民主選舉,張可山被順利推舉為巴溝村村委主任。他把廠子交給兒子打理,自己和老伴兒搬回離開30多年的村子,又一次帶領全村群眾開始了新的創業。 原來村泗河以西有100多畝的虛地,蘆葦長得有兩米高,十多年來就一直這麼荒著,看著讓人心疼。 張可山說,土地是咱們農民祖祖輩輩賴以生存和繁衍生息的根本,這堅決不能丟。 上任剛10天,他就自己出資,帶領幹部群眾挖溝排水,用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把泗河以西所有的荒地開發了出來。 當年第一季糧食產量就達到了800多斤。現在,該地小麥畝產可達到1000多斤。 村里有條穿村而過的泗河,常年無人清理,已經變成了一個臭水溝、垃圾溝,不僅影響村容村貌,而且河道淤積,每到雨季就會威脅群眾出行和安全。改善村民的人居環境,整治泗河是關鍵。 河西荒地剛開發完,他就馬上帶領群眾清理近千米的河道。 張可山的這一行動並沒立即得到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張可山就動員全村的黨員幹部先乾了一天,就連村里六七十歲的老黨員,也加入了清淤的隊伍。 他的這一招還真靈,全村的群眾被感動了,他們都自覺地加入進來,不僅很快清理了河道,而且還在河兩岸建起了綠化景觀帶。如今的泗河兩岸綠樹成蔭,已成為全村群眾工餘飯後休閒漫步的好去處。 要想富,先修路。接下來,張可山馬不停蹄,又帶領幹部群眾開始改造村里道路。在廣大村民的積極參與下,原來又髒又爛的村道路,變成了平整乾淨的水泥路。 隨後,他又帶領村民建起了村文化大院、運動健身廣場和村辦幼兒園,並建立制度獎勵學子、關愛老人、幫助困難群眾,推行殯葬改革,移風易俗,倡樹新風……把一個臟、亂、差的村子打造成了一個清新、美麗、和諧的新農村。到第二年年底,村民們扳著指頭數著張可山一年來辦的實事,一下子就數了18件。 但是,張可山還不滿足,60多歲的人,他更知道時間的寶貴。 看著巴溝村與一些先進村的差距,他實在坐不住、歇不得,他要和時間賽跑,要把巴溝村過去耽誤的時間奪回來。他常跟人說:“只要我乾一天,就讓老百姓都說共產黨好!” 巴溝村位於黃河濕陷區,加上群眾該房地基填土不均勻,2002年和2003年大雨之後,全村457戶人家,418戶房屋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裂縫,每逢雨雪天氣,很容易倒塌,給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嚴重威脅。面對群眾居住問題,張可山十分憂慮。 他說:“目前巴溝村存在的最根本的問題,就是群眾住房問題。我們要讓群眾晚上能睡著覺,心裡不害怕。” 張可山認為解決群眾住房問題的根本方法就是建農民公寓。經過村委會商定以後,張可山就開始選址,然後有找專家進行論證,結果是建農民公寓沒有問題。 可資金從哪裡來呢? 但張可山有辦法,他自籌資金賠付搬遷群眾,騰出建設用地;沒錢買材料就去賒。終於,在2006年的冬天,下著大雪,巴溝村第一棟農民公寓樓在歷盡千辛萬苦之後,在村民們驚喜的目光中終於開工了。 但房子的質量成了他整日最為揪心的事情。他說:“我蓋的房子是要讓群眾住幾代人的。只要我睜著眼,就不能讓房子裂!”根據論證數據,打樁基,用白灰樁就行,他堅持用水泥樁;扎鋼筋,12公分的就可以,他堅持要14公分的;35公分的鋼筋混凝土地基他非換成40公分;15米高的樓房,最深的樁基深達18米。 為了確保工程質量,張可山天天守在工地上,協調處理問題;而且規定,本村人一律不准參與工程,並專門聘請一些愛提意見的老上訪戶當義務監督員。他的一個親戚想幹工程,給他送了價值1000元的東西,他不好推卸,事後讓兒子拿了2000元錢還了回去。 他們對工程的監督幾乎達到了苛刻的程度。材料不達標、工程不合格,村里的任何人都可以喊停。 張可山為此多次對包工頭出言不遜,1號公寓一次的包工頭當時生氣地說:“你們蓋個房真挑剔!這樣的話,房蓋不起,我家老娘就被你罵死了!” 張可山的舉動徹底贏得了大家的信任和支持。 2007年,1、2、3號樓建設之初,群眾交錢還猶猶豫豫,等到4號樓建設的時候,群眾接到交預付款的通知之後,紛紛湧到距離村子最近的農行取錢,把每天的儲備金都被取光了,從凌晨十二點開始,就帶著現金排隊交款。農行的同志都納悶兒,忍不住跑到巴溝來看究竟。 已經成的公寓並不能解決所有村民的住房難題,對於沒有搬出舊房的群眾,張可山最放心不下。他定下一條製度:每逢下雨,村兩委成員、各生產小組組長都要帶上工具,到村委集合,然後分片包戶下去查險情搶救遇險群眾,挨家挨戶把所有危房戶都及時轉移出來,並進行妥善安置,沒事了才讓回去。雨特別大的時候,每村民組要各增加10人參加搶險。 每次搶險隊伍都不下60人。 2007年夏天,大雨持續了一天,雨水順著村上口的喇叭口往下衝,又急又大,張可山的心揪成了一團。 他帶著村委班子成員一整天都在村里挨家挨戶檢查情況。到了晚上,雨越來越大,雨水漫過了膝蓋,連借來的昌河車都被淹滅了火。 張可山淌著水查排險情,一直到凌晨一兩點,其間村幹部再三勸他回去,他還始終堅持,“群眾都住成這樣,我怎能睡得著?” 在排查險情中他們發現,第2村民組孤寡老人何廣玉住的窯洞前臉塌了一部分,十分危險,張可山趕緊通知人將老人背到村委安頓住,然後和村里一道,把老人家裡的土清理乾淨。 如今,何廣玉老人已經在村委會樓上住了好幾年,除免去水費電費外,一月民政還補助70塊。 老人家流著眼淚說:“沒有張可山,就活不到現在!” 由於切除了一葉肺,張可山呼吸比較費力,甚至連說話都不停地喘;加上體質弱,經常患感冒。但張可山從沒因體弱多病而放棄過工作。 每次感冒他都不當回事,往往是一邊輸液一邊佈置工作,這邊剛從醫院輸完液出來,那邊就又到了工作第一線。 年近70的張可山整天忙得團團轉,從沒見他停息過。 長時間低頭思考問題,使張可山患上了嚴重的頸椎病,並影響到了右手,右手時常麻木,他就用手使勁拍打桌子,刺激神經,“啪!啪!”聲音很響。剛開始,把大家嚇了一跳。 知道情況後,大家都勸他趕快去檢查治療。 他總說,沒事,拍拍就好了。 在他家窯洞他常坐的靠椅上方的牆上至今還有一個釘子,上面掛了一根帶圈的繩子,在院內大門旁還立著一個門形鋼管架子,這些都是他臨時“治療”頸椎病的有效工具。 其實,張可山並不是不知道顧惜自己的身體,他有什麼病、有多少病,他自己都清楚。可是,他不願為了身體而影響工作,更不願為了身體而放棄工作。 有朋友問他,你為啥要放著清閒日子不過而要回到村里操心費力呢?張可山由衷地說:“雖然我已經富裕了,可巴溝村景況並不好,心裡不安啊!”他又半開玩笑地說:“過去,我為群眾獻出了一葉肺,現在,我願為群眾再獻出一葉肺!” 60多歲的身體,30多歲的工作激情。 這是站街鎮黨委書記王繼峰對張可山的形象描述。 雖已年近70,可張可山並不服老。 為了打消兒子對他的顧慮,每次張成軍問到他的身體時,他都信心十足地說:“我當年要是一直在巴溝不出去,現在全國學的應該是巴溝,而不是華西,鞏義學的也不是竹林!再給我10年,我要再鑄巴溝新的輝煌,再讓竹林向巴溝學習!”在他的帶領下,整個巴溝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風民風明顯好轉,新農村建設日新月異,村子由亂到治、由落後到先進,各項工作都走在了全鎮的前列,呈現出了社會穩定、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面,受到了廣大群眾的一致好評和上級領導的充分肯定。巴溝村先後被評為省級衛生村、省級生態文明村、鄭州市文明村、鄭州市園林單位、鄭州市生態文明村、鄭州市新農村建設重點示範村等,村黨支部被評為鄭州市“五好黨支部”。他個人也先後榮獲鄭州市“優秀共產黨員”,鞏義市“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勞動模範”、“十佳新農村建設標兵”等稱號。 2009年巴溝村被鄭州市定為集聚型中心示範村,根據科學規劃,把周邊幾個村各合併過來一部分,形成一個基礎設施、服務設施完善齊全的5000人的中心村。面對新的目標,張可山繪就了2010年新的藍圖。 除完成第七棟、第八棟農民公寓樓建設外,把預製板廠遷到河西工業區,把巴溝初中遷到鎮區,把村口舊房、廢棄廠房拆除,然後建文化大院,建大型文化廣場,繼續建農民公寓樓,滿足5000口人居住;同時計劃投資800萬元,改造美化泗河,打造泗河煙柳景區,河邊暗渠排污,河中間走清水,沿河建別墅;還計劃推平三道嶺,造地一千畝;建一個50畝地的村辦企業;在河西填土建工業園,招商引資發展產業,使人人有活干、有錢掙,真正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 然而,就在新一輪的衝鋒即將發起之際,鋼鐵漢子張可山卻再次倒下了,而且再也沒有起來。 2010年1月24日下午,張可山要到縣里參加第二天要召開的人大代表會議,需要幾天時間,但村里的很多事情還沒來得及安排。 臨出門,老伴提醒他吃降壓藥,他說回了句沒時間就出門了。走到村委,他感到有些頭暈,旁邊人趕忙拉條凳子讓他坐下休息一會兒,他說沒事,就去找有關負責同志,結果暈倒在地,頭部磕了一個六七公分長的大口子,流出了血。 群眾趕忙把他送到醫院,被診斷為腦溢血,經過兩天三夜的搶救,他始終沒有醒過來,於27日凌晨2:40不幸去世。 張可山走了,帶著他那擲地有聲的錚錚誓言,卻留下了一大堆的工作,還有他那沒有實現的夢想和未了的濃濃的巴溝情結。 “心系百姓難寢安,殫精竭慮謀發展;壯志未酬身先卒,試問老天太不公!”張可山,這位巴溝裡成長起來的共產黨員,在他人生68個不平凡的春秋歲月裡,用自己的行動和生命,詮釋了一位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尚情操。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local/2010-06/05/c_12185708_3.htm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