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蟻族 四年大學生涯,花去了爸媽的一生積蓄,工作前途渺茫,渾渾噩噩過三十而立,一事無成
2010/05/24 12:51:40瀏覽2266|回應0|推薦1

《蟻族:大學畢業生聚居村實錄》一書爆紅中國,他們多出身農村,沒有父母的社會關係作為後盾,只能選擇在城市的邊緣艱難度日,他們抱著理想卻懷才不遇,收入低,工作不穩定,多人蝸居在窄小的空間,渴望與異性相處卻沒有時間與空間讓他們去尋找自己的另一半。

所謂「蟻族」是對「高校畢業生低收入聚居群體」的典型概括。該群體高知、弱小、聚居,是繼三大弱勢群體(農民、農民工、下崗職工)之後的第四大弱勢群體:他們受過高等教育,主要從事保險推銷、電子器材銷售、廣告營銷、餐飲服務等臨時性工作,有的甚至處於失業半失業狀態;他們平均月收入低於兩千元,絕大多數沒有「三險」和勞動合同;他們平均年齡集中在22-29歲之間,九成屬於「80後」一代;他們主要聚居於城鄉結合部或近郊農村,形成獨特的「聚居村」。

沒有關係網的「蟻族」

「蟻族」絕大多數出身農村、無城市戶口、無固定單位、無固定工資、無三險一金,基本上城裡人能享有的福利他們都沒有。1999年大學擴招以來,大學生就業難就成為一個不斷上升的社會問題。家庭條件差、社會關係單一的農村大學生,就會因就業途徑少,而難以找到如意工作。

中國北京聚居村的形成正是始於2003年首批擴招大學生畢業。當時形成巨大的就業高峰,此後畢業生人數更是年年劇增。據中國社科院《社會藍皮書》統計,2009年大學畢業生的人數在2008年599萬的基礎上,又增加了50萬左右,導致人才市場供大於求。

《蟻族——大學畢業生聚居村實錄》這一群體進行過兩年的研究,他的研究結果顯示,「蟻族」僅北京地區保守估計就有10萬人以上,中國各大城市也大規模存在這一群體,人員總數不下百萬人,且規模在不斷擴大。

擁擠的「蟻穴」

廉思說,大學畢業生「聚居村」指的是一定行政轄區範圍內,出租屋相對集中,且房屋出租對像主要為剛畢業大學生的聚居區域。那裏大多條件簡陋,各種無照經營的小餐館、小髮廊、小診所、小網吧層出不窮。

聚居村多為房租便宜,雖遠離市中心,卻交通便利的地方,以聚居人數較多的沙河鎮為例,一套20平方米,一室帶廚房、廁所的房子每月租金大概200元/月,相比於北京中心地帶動輒兩三千塊錢元的費用,這無疑是一個很大的誘惑。而這樣一套「蟻穴」能蝸居數名「蟻族」。

鄭章軍(化名)三年前本科畢業時,和5名同學來到了北京。每人半年1350元,住進了佈局如同大學宿舍的五道口億展公寓。

「蟻族」的婚戀困境

由於這樣的蝸居,由於這樣的生活逼迫,「蟻族」中婚戀的比率也相對很少,廉思說,「蟻族」經歷過大學階段,有戀人的比例應該明顯高於大學生群體,但與大學生群體對比分析後發現,該群體與大學生群體在此方面差距很小。「蟻族」的收入水平較低,社交圈子小,戀愛對象的選擇範圍小,整日忙於找工作或工作,談戀愛的機會也少。如果經濟條件允許,該群體的結婚比例應該比較高,但目前只有7%。調查顯示,「蟻族」中未婚人數占調查對象的93%,在未婚者中有49%沒有戀人。

「蟻族」絕大多數正處於生理旺盛期,渴望同異性交往,在戀人或夫妻方面得到感情上或生理上的支持和安慰,但由於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沒有固定的住所,他們無法在婚姻和戀愛的問題上考慮更多,所以大部份畢業生選擇了單身或同居的方式來生活。

無奈的選擇

這些由中國農村考入城市的大學畢業生在沒有找到工作的情況下留在學校所在的城市,據復旦大學的謝百三教授說,大致在九成以上。原因很簡單,像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好處實在是顯而易見,車比較大,樓比較高,錢比較多,甚至走在街上人也會精神頭足一些。這是他們選擇留在城市的唯一原因。

一位學生在回答自己為何畢業後不回老家時說,他學的專業是國際金融、電腦編程,如果回到縣城,連做個農民的能力都沒有了。

一位畢業於蘭州某校新聞系女生馬林林在北京一年換了兩份工作,現在做著一份月收入2500元的網絡編輯工作,由於半年多來網站沒有任何效益,老闆心急如焚,不停地變換運營模式——「今天是項目融資、明天改成大眾消費網,最近他又要讓我們這些編輯挨家挨戶做市場調研。我簡直要精神分裂啦。」上司指揮棒的頻頻搖擺,讓馬林林無所適從。

儘管如此,馬林林還是希望扎根北京,從來沒想過要放棄。「蘭州太小,放不下我的理想。」她也不想回東北家鄉的縣城,「回去什麼也幹不了,找工作還要托關係。」

廉思表示,課題組發現「蟻族」們大多有自己的夢想,比如希望在三年內有車,五年內有房等。儘管這些夢想是他們最大的精神支撐,但按目前的情況來看,能夠圓夢並搬離聚居村的人可謂鳳毛麟角

「蟻族」們只是在各種現實考量與利益權衡中,作出相對來講最不壞的選擇。雖然能夠實現理想的蟻族實在是鳳毛麟角,但那畢竟是希望。為了實現這渺茫的希望,於是他們過著幾近無著的生活,忍受著工作不穩定的煎熬。

「我們高智,但懷才不遇;我們努力,卻總得不到賞識;我們上進,總找不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艱難跋涉中的「蟻族」瀰散著濃重的失落和被社會邊緣化的恐慌。堅守的「蟻族」們,在強迫、抑鬱、敵對、人際關係敏感、焦慮、偏執等因子評估上,均分均高於正常成人值。

正如他們被命名的「蟻族」,在螞蟻的世界裡,一隻蟻後產下無數工蟻為其做活,工蟻不被給予生殖能力,含辛茹苦地工作滿3至7年後便默默死去,沒有同伴知道它從哪裏來、到哪裏去。他們是「沉默的大多數」。

太可憐了,四年大學生涯,花去了爸媽的一生積蓄,工作前途渺茫,渾渾噩噩過三十而立,一事無成,再拖下去,一輩子過去,這就是當代大學生的人生軌跡,可憐這一代的孩子們啊。」

2009年畢業的「80後」大學生,他們雖曾接受高等教育,但收入卻很微薄。世事變遷,短短一二十年時間,天之驕子也變成了地上螻蟻,而且從個案演變為群體。他們平均年齡集中在22—29歲之間,九成屬於「80後」一代;主要聚居於城鄉結合部或近郊農村,形成獨特的「聚居村」。「天之驕子」的光環不再惠顧這一群體,他們有令人擔憂的現狀、年輕脆弱的心靈以及無處安放的青春和夢想。

大學生畢業後,在學校所在地找不到工作,無法就業,又不能或不想回老家去就業,或者回去了還是無法就業,沒辦法,只能以低於學校的生活質量住在郊區的廉價租房裡繼續學習、等待機會或者接受不喜歡做又底薪的工作勉強為生。這些大學畢業生,有農家兒女,有城鎮子弟,家中父母供自己上學已經非常不易,難道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又要讓父母出血再找工作。無論城與鄉的畢業生,心疼父母乃人之常情。自強自立必須付出代價。事到如今,原本金貴的大學生變得賤不可言,曾幾何時被寄予厚望的天之驕子,連自己都養活不了,甚至不如有螻蟻之名的農夫或農婦。

中國的教育體制有問題 中國的孩子很可憐

有分析指出,「這伙被忽略掉的年輕人們的生活現實——那種無能為力、無奈、窘迫、饑寒、不體面、骯髒、底層......——是對整個中國教育、就業等等領域內體制性的、無法解決的矛盾的集體展示。這是一種體制性的矛盾。本來不該用上學的方式讓那麼多的學生們湧進學校裡來;本來學生們應該在學校裡學習到更多的知識,甚至是謀生技能;本來學生們應該回到本土去貢獻自己的力量,但卻因為這個城市的繁華是其他地方都比不上的,因此不願意離開……

體制確實有問題,社會體制的巨大慣性壓力,會逼迫年輕人去做不想做的事情來為生,個人的能力在龐大的體制前是那樣的弱小無力,個人的能力願望能對抗整個社會體制嗎?什麼造成了中國農民地位的底下?又是什麼讓今日大學生賤如螻蟻?中國官員腐敗,教育也腐敗,所以現在的孩子被腐敗壞了。」

「中國的教育體制是有問題,應該是從初級教育就開始改,特別是教師和家長,他們很影響孩子以後的人生觀、價值觀。現在人們的大腦在很大程度上都被扭曲了,然而還堂而皇之的說在適應現實。」

「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什麼時候是你們的還得聽我們的。」

「自己拯救自己說」

無思想是最恐怖的事情,如果不是擴招,所謂這些「大學生」就是農民工。也許不好聽,但這是事實,現在大學生已經不是20年前的天之驕子了。蟻族人群大部份都是從農村家庭的子女,面對人情社會也相當無力,什麼時候蟻族學會思考去改變自己的處境,那蟻族才有自救。不要寄希望於別人來拯救你們,你們只有自己拯救自己。「這世界上沒有混蛋的人民,只有不稱職的政府,沒有所有人都成功的時代。」

在這個荒誕時代了!!!!」「身邊的同齡人幾乎都是生活在沒有目標的狀態中,有的則是被生活的現實壓迫著,覺得現在中國的學生還是沒有主見,我們還太老實,習慣了被安排。」

講「自救」沒錯,但如果自救的方式仍然只是「更加賣力地去迎合體制的要求」的話,那估計是沒什麼出路。

沒有希望的時代,沒有未來的一群人。當他們漸漸適應這樣的環境,開始與現實妥協時,不知道還有多少精力留給他們的理想?

在中國「蟻族」們在互聯網上的言論,被指是網路暴民的核心。雖然有著嚴密網路監控,但互聯網仍然是年輕人用各種隱晦及諷刺對現實不滿的唯一發泄口。也有人相信,在中國社會各階層對社會不滿到一定的臨界點時,這些發泄口頃刻會變爲「火山爆發口」,一發不可收拾。

中國就業環境依然惡劣,造就各地民眾成為「蟻族」。中國北京大學學者進行相關調查發現,目前全中國共有逾百萬「蟻族」。

據香港東方日報報導,「蟻族」均接受過高等教育,畢業後因工作不佳,平均月薪不足人民幣2千元(約新台幣9千5百元);更因工作需要而租住大城市城郊的廉價房,收入僅夠果腹。

北大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去年起,就中國北京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及居住情況展開調查,近日出版成書,名為「蟻族:大學畢業生聚居村實錄」。

據調查,單在北京,就有逾10萬名大學畢業生因薪金微薄,租住在環境狹小、衛生條件差、安全隱患大、罪案頻仍的城鄉交界處,近7成人居住面積不足10平方公尺,有如螞蟻居住環境。

調查結果顯示,「蟻族」月薪最少僅5百元,多從事臨時工作,徘徊在失業邊緣,當中逾8成是外省離鄉背井進京打拚的年輕人。雖然有超過4成人表示每月在省吃儉用之下略有結餘,但也有1成7人入不敷出。

高智、弱小、群居,這是“蟻族”最顯著的特點。這群以80後為主體的“蟻族”,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考驗。正值婚戀的年齡,他們的歸宿又在哪兒呢?

“沒有好的物質條件,沒有房子,何以擁有愛情?”這是眾多蟻族對待婚戀的心態,“要結婚就得有房,有一定的經濟基礎為兩人的生活作保障。”相對於中國古語中所說的“先成家,後立業”,蟻族更傾向於“先立業,後成家”。

從古至今,每個有所成就的人都需要經歷一段並不輕鬆的奮鬥過程,蟻族是一個新名詞,但並不是新現象。蟻居狀態只是人生的一個階段,婚戀與事業並不是對立的矛盾,若因現實物質問題錯過了原本不錯的婚戀機會,反倒是本末倒置,誤解了人生。有一部分年齡較大,未有過婚戀經歷的高收入人群,因為之前一心專注於事業,無暇顧及婚戀。等到事業有成了,卻錯過了婚戀的最佳時機,相對於適婚年齡段人群,選擇範圍小了很多。

婚戀是雙方關係的平等與平衡,應杜絕投機心理

“我希望找到一個人,物質條件比我好一點,讓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要不然何必結婚兩個人一起吃苦呢? ”通過婚戀獲得更好的生活是不少蟻族的心態,這其實說明部分蟻族對待婚戀時的投機心理。將婚戀看成是人生救命稻草,是一種容易不切實際且具有較大風險的行為。

想要將婚戀成為救命稻草的蟻族,也需要更多地去衡量一下自身需要拿什麼去換取這根稻草。

事實上,任何時代,自信、自立、自強的價值觀都不會改變。擁有高學歷、高智商的蟻族在經歷初入社會的陣痛與歷練之後,在未來很有可能成長為社會的中堅力量與精英人群。倘若因當初一時的物質計較而錯失原本難得的婚戀緣分,就太遺憾了。不管曾處於什麼樣的生活狀態,都應該用平和心態坦然對待婚戀,積極去約會,無需刻意迴避,也不應盲目幻想攀高。

建議蟻族多主動,積極爭取人生幸福

另外,積極主動、合理拓展,在更充分的範圍內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婚戀對象,這也是蟻族走出婚戀困境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根據廉思的研究,部分蟻族人群從學校畢業後進入工作崗位,接觸的人群局限在同學與同事之內,生活壓力大、社交圈子小,戀愛對象選擇範圍小,導致正處於適婚年齡的他們陷入某種程度的婚戀弱勢。

蟻族因經濟收入較低,住房條件較差在尋求婚戀的過程中有一些被動。蟻族自身的積極主動很重要,因經濟受限,有些蟻族在空餘時間往往就悶在住處上網打遊戲,看似花錢少又能排除無聊,其實是浪費了大量的生活機會成本。蟻族更需要主動拓展生活圈子,豐富生活內容,多種途徑尋找婚戀對象,讓人生因愛而精彩。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oe0930&aid=4061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