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留守兒童 18個月是孩子感官成長的最佳時間
2010/05/13 12:25:43瀏覽269|回應0|推薦1

“菜花黃,人癲狂。”春季是心理健康疾患高發季節,面對找工、升級、競賽、升學等壓力,在校學生容易陷入迷茫誤區。前昨兩日,廣東省社會轉型期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討會在東莞召開。會上展現的近一兩年在大中小學校園出現的自殺、心理偏失等個案,正向社會敲響了警鐘。

在當前社會轉型期,尤其是在城市化進程發展迅速的廣東,除了農村留守兒童等全國性問題外,在城鎮,因父母忙於生計、應酬而交由祖輩、親友、保姆乃至老師代養的“精神上的留守兒童”正逐漸顯現,並衍生出一系列嶄新但嚴峻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令人深思。

精神留守猛於虎

家長“放羊”孩子空虛  

楊露(化名)夫婦均為外企高管,常常加班出差,就索性把孩子託付給父母照顧。偶爾週末不加班,楊露才會把女兒接回自己家過兩天。在女兒至今10歲的生命過程中,母女倆在一起的時間屈指可數。隨著女兒年齡漸長,生活富足的她卻喜歡獨來獨往,性格孤僻,一方面非常在意父母對她的態度,另一方面則容易和父母吵架,衝突不斷,而且一不高興就“玩失踪”,心情好了才回家。

“這是典型的'精神留守兒童'。”省教育廳巡視員李小魯說,“'精神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正成為社會轉型期中嶄新但嚴峻的問題,引起人們關注。”

在廣州,記者此前多次調查發現,一方面,隨著“70後”、“80後”獨生子女父母增加,因為生計、應酬或其他原因把子女交由他人撫養的城市兒童越來越多;另一方面,進城務工青年也日益看到把孩子放在遠離自己的農村的弊端,將孩子帶進了城,卻因無力管教,這些孩子在城市里處於一種“放羊”的狀態。

“但不管是哪種方式的'寄養'或'託管',都無法填補這類孩子的精神空虛。”李小魯說,與農村留守兒童長年與父母分離,學習生活環境艱苦不同,這些城市 “精神留守兒童”一般不會與父母分離時間過長,而且有較為優越的學習生活條件,但他們由於被過度保護,物質生活滿足過多,倫理生活不平衡,以致精神上存在 了巨大空虛,使他們獨立生存能力在不斷下降,並誘發脆弱的心理承受力。

“對比以前的城市孩子或農村的孩子,城市精神留守兒童溫飽得到滿足後,慾望會更大,活得也很累,而且一旦得不到滿足,心理就容易畸變。”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北京師範大學鄭日昌教授說。

“精神留守猛於虎。”李小魯說,這些個案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精神留守兒童”的心理缺失,更為普遍的是,這些孩子對物質的理解和依賴正逐漸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觀。

比如,一位做生意的父親平時並不怎麼管教兒子,但每次應酬大醉回來,他都對兒子說:“老爸的房子、車子、銀行里的票子都是你的了……”久而久之,兒子就想:“還寫作業幹嗎,考上大學也可能找不到工作,即使找到工作也就不過兩三千元一個月,買得起房,買得起車嗎? 還不如我現在爽。”最后索性成為小混混。

很多人長到很大才第一次坐火車,可是,小寶不同,只有一歲多,他被一個陌生的老人抱在手裡,上了去安徽的火車,雖然他還不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可是冥冥之中,他感覺到第一次如此無助,就像一個在商場突然找不見媽媽的小孩,隨著列車的疾馳,小寶唯有奮力地哭泣……

小貼士:中國農村目前“留守兒童”數量超過了5800萬人。父母外出打工後,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為監護人的角色要求,而佔絕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如人意處,這種狀況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飢渴”。

像很多夫妻雙方都不是南京人的打工者一樣,網友“藍色精靈”和丈夫生了孩子後,生活變得有些捉襟見肘,而且白天也沒人帶孩子,想把孩子奶奶接到南京,卻是“斗室難容”,最後決定把孩子送回安徽老家。

時間過得飛快,孩子快四歲了,媽媽充滿期待地回家看孩子,可是“他用怯怯的眼神看我讓我心痛”,媽媽沒想到孩子變得很內向。聽奶奶講,在那次抱回家後,孩子只要看到跟媽媽年齡差不多的人就讓抱,然後發現不是媽媽的面孔就縮回來,雖然大多數時候,他也像其他孩子一樣調皮玩得很開心,但是媽媽覺得他總是有那麼一點認生和不容易相信人。

媽媽希望能快些把兒子接到自己身邊,但是丈夫顧慮,如果這麼迅速接到南京,對孩子而言是不是第二次拋棄,媽媽對於讓孩子留守相當悔恨。

在同一天,我收到網友成吉思汗的QQ留言:我家小子兩歲半了,我和他媽在南京上班,他在老家由奶奶帶,可我發現他越來越淘氣,你說我難得見一次不能就揍他吧?可又不敢寵他,你說我該怎麼教育呢?

這是同一個問題的不同表現,這個問題我們請專家給予解答!

18個月之前,是孩子的完全依賴期,安全感是第一位的,安全感的給予方式可以是有品質的身體的撫摸、無條件的愛。對孩子稍不滿意就加以訓斥,可能讓孩子缺失安全感。孩子一歲已經適應了與父母在一起,奶奶對於寶寶來說是一個陌生的不安全的因素,突然被抱到陌生環境,寶寶的安全感受到極大的傷害,從後來他看到像媽媽的人會親近看出,孩子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在希望找回這個“安全感”。就像有過在商場突然找不到媽媽的孩子,在公共場所一眼看不到媽媽,就會擔心和恐懼。這種傷害是永久性的。

而且,18個月是孩子感官成長的最佳時間。父母既不能替代、剝奪,也別缺席孩子成長的過程。讓孩子自己從摸爬滾打中學習站立,很多孩子讀一年級後才發現感官、手指、視覺等身體不能協調就是這個時期沒有發展好。有安全感而沒有受到過多限制的孩子會發展得很好。老人帶孩子,大多會有過度保護的問題,從而使孩子感統發展受到抑制。

而這個時期被忽略、遠離父母、無人陪伴等,讓孩子切斷感覺,變得麻木、無情。表面上看可能會“很乖”,實際上可能孩子在壓抑自我,這樣的孩子往往心理獨立(12周歲)後會變得“判逆”,或者逃離(如遲歸、離家出走、長時間上網吧等)。

如果孩子已經形成內向的性格,往後父母對孩子的尊重、接納顯得更為重要。因此,父母將孩子接到南京前,最好先明晰自己與孩子相處的責任與條件,認識到父母必須承擔的義務,要學習與適齡的孩子相處之道,也要預計與評估與孩子相處的困難,為陪伴孩子做好充分的物質、心理準備。並和孩子先建立信賴的關係,讓孩子相信與奶奶離別後,還擁有安全感。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oe0930&aid=4028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