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0/25 15:39:12瀏覽7685|回應7|推薦77 | |
引用文章興旺與生存的平衡點(下)
近日閱讀大海與天空 "興旺與生存的平衡點" 一文. 文中由股票 "極限投資比例" (Optimum F Theory) 的觀念引申到愛情上的投資比例. 作者說: 愛情上的投資有沒有過度其實跟股市投資一樣, 很難判斷. 但 "最佳比率"取決於這愛情關係的 "勝算". 如果"勝算"是百分之百, 那麼你就可以投資100%.( 以擲銅板的例子而言, 其勝算只能投資到25%). 可以採 "保守" 的態度, 不必要求"maximum performance", 寧可進展慢一點. 比如說, 約會時, 愛他10 %. 訂婚後, 愛他30 %. 結婚後, 愛他 50 %. 但是永遠不能愛他100%. 因為根據數學推演, 任何事都有一個"極限投資比例". 如果你愛他100%, 必然是已超過"極限投資比例", 總有一天會"破產"的. 極致的愛情關係其實也是最脆弱的, 因為愛情要求完美, 人卻是不完美. 這番話不禁讓我想起股神巴菲特的愛情路. 巴菲特擁有股神、華爾街之王、奧瑪哈的先知等眾多稱號,在股市上叱吒風雲, 不可一世,他一出手,沒有人敢不點頭,他在全球動見觀瞻,是前幾名的首富.然而他在愛情上卻是最脆弱的. 而且孤注一擲, 從二十歲開始便只認定蘇珊一人. 以至於當蘇珊離開他時, 他退化成十一歲的小男孩. 完全沒有辦法料理自己的生活, 而且失去鬥志. 在他的自傳書 "雪球—華倫巴菲特與他的人生事業" (The Snowball, Warren Buffett and the Business of Life)裡對他的愛情記載如下: ***************************************** (21歲,身價一萬九千七百美元) 我在社交上很無能 為追老婆而參加卡內基: 巴菲特二十歲那年的夏天,他妹妹博蒂(Bertie)介紹他認識了蘇珊.湯普森(Susan Thompson),也就是巴菲特後來的妻子。他完全被眼前這位棕髮、臉圓圓、活潑又陽光的女孩迷住了。但他當時處於劣勢,對和女生交往近乎白癡,而且當 時蘇珊還有其他在交往的男生。 從小,巴菲特的母親就像一顆不定時炸彈,會對巴菲特和姊姊發怒、斥責,這樣的精神折磨,讓巴菲特在人際關係的互動上非常沒有信心。「我在社交上是很無能 的,」巴菲特回憶。內向、害羞的巴菲特也很害怕在眾人面前說話。 「知道湯普森博士對女兒的影響,華倫每天晚上都出現, 帶著一把尤克萊利琴,來對她(蘇珊)爸爸施展浪漫。」巴菲特自己則是這麼說的,「她會跟別的男生出去,而我只好和他爸爸『調情』,然後他和我會聊事情。」 到了一九五一年十月的時候,巴菲特寫了一封信給他阿姨,「我深深的被一個當地女孩給鉤住了。女孩只有一個缺點,她完全不懂股票。不然,她是無懈可擊的。」 對於求婚那一段,施洛德是這麼寫的:「巴菲特鼓起了勇氣,但他卻沒有真正的口頭求婚,而是『就好像假設事實已經存在一樣,不斷的談著』。」施洛德引述蘇珊的話說。而蘇珊則是「了解自己已經被選中了,」結果,他的求婚跟演講訓練一樣,過關了! ********************************** (47歲,身價七千二百萬美元) 這是我犯過的最大錯誤 難以承受與妻子分居打擊 在巴菲特四十七歲那一年,他已經擁有了他想要的每一樣東西:「他有錢,個人身價超過七千二百萬美元;他事業有成,經營著一家市值超過一億 三千五百萬美元的企業;他擁有影響力,他的報紙為他贏得了兩座普立茲獎。他更從一位地方級的重要人物,逐漸在全國舞台崛起,而當時他唯一剩下想要做的事, 是賺更多的錢。」 就像是許多將時間完全貢獻給工作的中年男人,巴菲特根本沒有想過,過去一直在背後支持著他的妻子蘇珊,竟然會下定決心要離開他。 其實,巴菲特的婚姻出現問題,是逐漸發生的,他與妻子所要的生活根本不一樣。書中提到,一次巴菲特與蘇珊與朋友聚餐,朋友告訴他們,他們的外甥正在美國原住民保留地擔任志工,蘇珊馬上興奮的說,那正是她要的生活,「能夠在保留地過簡單生活,還能夠幫助別人。」但是巴菲特卻面無表情看著她說,「蘇西,我會買一塊地給你。」 蘇珊與巴菲特結婚時,巴菲特二十二歲,她只有二十歲。二十五年之後,正當他的事業旭日東昇,妻子蘇珊則因為孩子長大了,生活失去重心,陷入自我認同的危機。 巴菲特是那種沒有女人陪伴、打理生活,就不懂得自己好好吃飯穿衣的人,蘇珊怕自己離開之後,巴菲特沒有人照料,甚至找了與她熟識的餐廳女侍曼克斯(後來成為巴菲特的妻子),請她偶爾去巴菲特家,為他做一頓家庭料理。 ************************************ 婚姻無法挽回,他退化成十一歲 做好了安排之後,終於,蘇珊告訴巴菲特,她想在洛杉磯諾伯丘德國鎮買一個小房子,這樣她到當地時就有地方可以落腳,她用非常婉轉的方式告訴她的丈夫,「我們都有各自的需求。」巴菲特並沒有聽懂,最初,他以為妻子只是想要一點改變。 對巴菲特來說,蘇珊離開他這件事,是難以理解的,在他的心中,她的妻子為他而活。但蘇珊搬離後幾個星期,情況越來越清楚了,蘇珊並不是去洛杉磯待個一星期就回來,她在當地有了新的生活,她的網球教練搬到她住的地方附近,並且希望能夠與她結婚。 《雪球》書中描述:「巴菲特試圖挽回婚姻。他與妻子在電話裡一談就是好幾個小時,他願意做任何事,只要能夠讓蘇珊回心轉意。他甚至考慮搬去加州,學跳舞, 做蘇珊喜歡做的任何事,但這些努力卻來得太遲了,他無法給她要的東西。她向他解釋,她想要找回自由與自我認同,她不要再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照顧他。」 在一切的努力都徒勞無功之後,巴菲特開始無意義的在房子裡踱步,忘了吃飯,也不懂得好好穿衣。每天他去辦公室上班,都帶著劇烈的頭痛。儘管他不曾在同事面前失去控制,但每個人都覺得他看起來好像是整夜沒有睡好。他每天打電話給蘇珊、哭泣。 他的情況寂寞而悲慘,退化成一個十一歲的男孩。 2004 年8月26日,蘇姍在与他一起看望朋友時,突然中風去世,享年72歲。巴菲特夫婦于1952年結婚,但兩人自1977年起開始分居,此時蘇姍從他們的家鄉遷往舊金山,往音樂事業方向發展。兩人從未宣布要离婚。兩人常在一起旅行,蘇姍也常出席在他們的家鄉Omaha舉行的公司股東大會. ******************************************** 一代股神應該深知不能投資過度的道理, 但他卻義無反顧得孤注一擲,愛情的魔力與致命是否就在於此?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