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胺類抗生素 Sulfonamide antibiotics
磺胺類抗生素是一類具有對氨基苯磺醯胺藥物(sulfa drugs)結構的總稱,其對革蘭氏陽性和陰性細菌均有良好的抑菌性。磺胺類最早是作為工業用染料,後來被德國醫師格哈德多馬克(Gerhard Domagk)發現,磺胺類前藥物彭多息(prontosil)對鏈球菌感染具有很好的治療效果,並導致氨苯磺醯胺(sulfanilamide)的發現,結果引起世人大量的合成磺胺類藥物,總數曾高達數千種以上。磺胺類抗生素的出現在青黴素被發現之前,是二十世紀初期唯一普及的抗生素,曾拯救了無數的生命,多馬克也因此獲得諾貝爾獎。(如果看描述二次世界大戰的電影時,可注意當士兵受到外傷時,醫官或同僚會立刻拿一包粉末灑在其傷口上,那就是當時用來避免細菌感染的磺胺類藥物)
由於磺胺類抗生素具有較大的副作用、安全性與效價不如青黴素與頭芽孢菌素類、且許多細菌已經有抗藥性,因此目前的臨床應用已經減少許多。目前仍被使用的磺胺類藥物有數十種,除了做為抗生素外,也有不具抑菌性,但可做為利尿劑、降血糖藥物、非類固醇抗發炎用藥、及降眼壓藥物等。
藥理機轉:
磺胺類藥物的作用在於可競爭對氨基苯甲酸(para-aminobenzoic acid)與二氫葉酸合成酶(dihydropteroate synthetase)的結合,導致細菌不能充分合成葉酸(folic acid),進而減少核苷酸及蛋白質的合成,抑制細菌的生長繁殖。由於人體不能合成葉酸(必須從食物中獲取),因此磺胺類藥物並不會影響人體細胞的葉酸代謝。
大多數全身應用的磺胺類藥物口服吸收良好,可廣泛進入全身組織和細胞外液,並且能透過血腦屏障進入腦脊液,也能通過胎盤和進入乳汁中。磺胺類主要在肝臟內乙醯化為無抑菌活性代謝物(但仍具有毒性),由腎臟排出體外。
適應症:
磺胺類抗生素目前主要使用在眼科、皮膚科、及泌尿道感染。
副作用:
一、泌尿道結石:磺胺類藥物可在中性或酸性條件下沉澱為尿結晶,損傷腎臟,甚至產生間質性腎炎或腎衰竭。
二、過敏反應: 一般約3%的使用者會發生過敏反應,通常為皮膚搔癢、紅疹、或蕁麻疹,當嚴重時可發生發燒、寒顫、血管水腫,甚至產生過敏性紫斑症(Henoch-Schonlein purpura)、過敏性心肌炎、過敏性休克、紅斑性狼瘡、史帝文斯強生症候群(Stevens-Johnson syndrome)、或毒性表皮壞死溶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等。
三、骨髓抑制作用:包括血小板缺乏性紫斑症、顆粒性白血球缺乏、再生不良性貧血、巨母紅血球性貧血等。
四、腸胃道作用:厭食、噁心、嘔吐、舌炎、口腔炎、腹痛、腹瀉、偽膜性結腸炎、肝炎、黃疸、及胰臟炎。
五、中樞神經作用:頭痛、痙攣、疲累、虛弱、運動失調、幻覺、耳鳴、暈眩、失眠、精神呆滯、及無菌性腦膜炎。
六、眼科較常見副作用:刺激感、眼臉緣紅腫、及結膜充血等。
禁忌:
曾對磺胺類藥物過敏者、患者懷孕、哺乳、或是兩個月以下的嬰兒。
磺胺類的基本化學結構,可參考下列網址:
http://zh.wikipedia.org/zh-tw/File:Sulfonamide_general.sv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