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10/22 18:23:54瀏覽1553|回應7|推薦78 | |
如如天藍 任它的雲雨煙濛 終究是 霓虹透盡綻天青 然對於不了義見解的僧俗提問,又自然流露出菩提悲心的詳答,真教人敬意油然! 今節錄「神會禪師語錄」三則供格友瀏覽參閱 原典(一) 邊義即中道 廬山簡法師問:「何者是中道義?」 神會禪師答曰:「邊義即是。」 問:「今問中道義,何故答邊義是?」 答曰:「今言中道者要因邊義立。若其不立邊,中道義不立。」 個人見解(參考) 1. 「邊」的意義 邊是世間人執取之事物,通常是相反對立的兩邊,如大小、長短、美醜、 空有、貧富、勝敗、貴賤、榮枯、心佛...世人皆求其盛而避其衰,而它們卻相對等分的並存於人的分別之中,由不得您強烈的取捨而盡如己意,故有八苦之一的「求不得」之憂苦,這往往是人心中所謂的遺憾。 2.「中道」的意義 心不執於「兩邊」的衡量取捨(雙離兩邊),盡己心力努力行事,心無得失,故無罣礙,隨緣自在,示現自性之動靜自如,往往如意!心經云:「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即是此意。(世間解) 3.了解邊義與中道義理,再回頭看閱語錄,有感於禪師言教之靈活玄妙,簡法師問中道義理,神會卻言邊義以凸顯中道之意涵!(究竟了義更無取『中道』之執念。) ............................................................................................................................................ 原典(二) 見性無空 是名歸依 崇遠法師問:「云何為空?若道有空,還同質礙;若說無空,即何所歸依?」 神會答曰:「只為未見性,是以說空。若見本性,空亦不有。如此見者,是名歸依。」 個人見解(參考) 1.崇遠法師之所提問是有其見地的,若說「有空」則與執”有”同樣似受物之形質所障,有所「邉」執,非處中道,不得自在;若說「無空」則理入信仰何所歸依奉行?所以一開始就反問「甚麼是空? 」,可見崇遠理路清晰,只是未竟見性之了義。 2.神會答崇遠所問,對未證悟自性之學人說「空」,意在破其執相之假,這是權宜教法;已證悟自性者,自無「空」念之執,亦即「非空非有」雙離兩邊,心處中道,得清淨的阿賴耶識,持此見解的信念奉行即名歸依。 ......................................................................................................................... 金剛經原文中以標準的兩首四句偈作為此經之旨義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而神會時期許多法師多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為四句偈義,神會不以為然,請閱: 原典(三) 四句偈義 乾光法師問:「金剛經中四句偈義,何者是? 」 神會答曰:「見諸法師說四句偈者或以八字為句,三十二字為四句;或以五字為句;或以四字為句;或有人取經後『一切有為法』偈為四句偈義;或有人取『若以色見我』偈為四句偈義。..... 或有人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偈為四句偈義。今即不然,何以故?因有我相,始言無我相;因有人相,始言無人相;因有眾生相,始言無眾生相;因有壽者相,始言無壽者相。 今看此義即不然,何以故?無無我相,無無人相,無無眾生相,無無壽者相,即名真四句偈義。又見《大智度論》云:『般若波羅蜜者,喻如大火聚,四面不可取,以不可取,是名真取。』此名真四句偈義。」 個人見解(參考) 1.『若以色見我』偈、『一切有為法』偈等二首四句偈道盡所有造意、取相皆屬虛妄,流轉其中,終將幻滅。而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為四句偈義者亦邊執取”無”之相,不是究竟,故神會再加個”無”字示之為『無無我相,無無人相,無無眾生相,無無壽者相。』以破其邊執,真正無有取執,方顯自性之光明自在,實乃四句偈之真義也! 2.佛門宗派權教、實教理路各異,有了義、不了義之教,終能殊途同歸於究竟,以何理入,各看根器,各憑功夫,沒有高下,只有努力。 3.金剛經是佛學究竟了義綱要,般若宗的重要經典,誦持修學可開啟綻放自性般若的智慧之光,化盡一切虛妄分別,而以四句偈約旨精義,供學人參悟,重要之至! ............................................................................................................................. 『附記』 神會禪師是六祖慧能眾弟子中的傳承代表,繼承了慧能的思想,其精闢的論點透過與法師的對話言教,將六祖壇經中金剛般若的義理發揮闡述得淋漓盡致, 有人說《神會語錄》可以與代表中國佛教經典文獻的《六祖壇經》並列為姊妹篇一點都不為過,加上語錄是以語體的形式把答問的原話記錄下來,更可瞭解一千多年前的口語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 【後記】 末法時期,似佛外道充斥,真正學人往往停滯在吃素、做公益以為就是功德的心態,甚至偏入歧路,埋沒善根,浪費生命令人惋惜。 今於此略表淺薄的學佛心得拋石指路,建議多讀佛教經論,建立正確的理路,諸如:阿含經、六祖壇經、金剛經、心經、高僧傳、禪門語錄...那是佛理的根本與究竟,不但可解脫世俗欲望的枷鎖,進而更可增長福慧,安樂吉祥。阿彌陀佛! |
|
( 不分類|不分類 ) |